<h3>2011年7月27日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参观胡相生书法收藏展</h3> <h3> 我们小时候,由于经济落后,农村商业网点很少。我们家住在三座店大队的群众买一根针,也必须去八里地以外的小城子供销社。为了方便群众,1968年供销社在三座店大队成立个代购代销点。我刚从黑城子初中毕业就被推选到代销点当了代购代销员。代销点虽小,只有三间土房,却担负着全大队300多户人家,1500多口人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部分农产品收购和废品收购业务。</h3> <h3>这是我在1995年收藏的第一幅字,著名书画鉴定大师为我書写的斋号《拜石簃》</h3> <h3>1972年1月25日和老伴郭作英结婚后的第一张照片,那时我22岁,那时还在代购代销店工作呢</h3> <h3> 三座店大队代购代销点设在刘家湾子村的北山坡上,由于离宝国老铁矿、和尚沟煤矿二、三井较近,废品收购的量比较大。在收购的废钢铁中还能挑选出一些可利用的东西。一次我下乡送货时,听说刘家湾子生产队秋天打 粮食的脱粒机坏了一个镙丝,去了几个地方都没买到,回到代购代销点后,我从收购的废品中找到一个合适的旧镙丝送去,使脱粒机又恢复了工作。这件事使我受到启发,以后在收购废品时,我就把一些能用的农机具零件和乡亲们能用生活用品挑选出了,放在一个木头箱子里,建立个“废物利用箱”。变废为宝,供大家挑选使用。记得1971年春天抗旱时,下洼生产队安装一台水车,水车链子不够长,买又买不到,生产队长和社员都很着急,后来生产队长派人到代购代销点的“废物利用箱”里找到了40节,仅花了几角废铁钱,就把问题解决了,生产队长乐的直拍大腿。</h3> <h3>2021年12月初六,我和老伴郭作英结婚50年金婚纪念</h3> <h3> 因为“废物利用箱”很受群众欢迎,后来我在赶着“驴吉普”走村串队送货时,也带着它,随时解决群众的需求。一天芦杖子生产队一台大胶车刚套出,车老板发现滑杠上少了一个镙丝疙瘩,正在四处找不到时,我赶着“驴吉普”来到了这个生产队,车老板很快在“废物利用箱”里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镙丝帽。“废物利用箱”不但为农业生产解决了不少难题,也满足了不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求。三年多的时间大家从中挑选出有用的东西有500多件。由于一些人尝到了甜头,到大队办事或到代销点买货的时候,总要到箱子里翻一翻,有时花几分钱就能买一件有用的东西。大家高兴的称“废物利用箱”是“聚宝箱”。</h3> <h3>这是我画的第一幅画《国色天香》</h3> <h3> 1973年春天,我从代购代销员岗位被提拔到宝国老供销社当副主任。从此离开了代购代销点,也离开了那个心爱的“聚宝箱”。时间匆匆,转间之间50年一晃而过。当年23岁的我已经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然而当回忆往事的时候,我总是会常常想起50年前在代购代销点的点点滴滴,想起代购代销点的那三间土房,想起那个和我朝夕相处的“聚宝箱”,那里留下了我成长的一串串脚印。<br> 胡相生2023年10月11於一品人家</h3> <h3>这是1995年我收藏的第一幅画,小劲牛张继山现在成了大画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