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餐——中国第九大菜系

manymany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蒙餐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餐饮,是北方餐饮的浓缩之一,吸纳了地域特点、气候特点、文化特点。蒙古饮食不仅造就了其强悍刚健的体魄,而且是其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体现。并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饮食文化,个中的奥妙让国内外的美食家大为叹服。蒙餐作为内蒙古十大文化为符号之一,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占有重要意义和地位。</span></p> 手把肉 <p class="ql-block">  手把肉,就是手把羊肉,挑选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因为净手后吃肉时一手把着肉,一手拿着刀,割、挖、剔、片,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得名“手把羊肉”。</p><p class="ql-block"> 该肉制作过程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份,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p><p class="ql-block">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p> 马奶酒 <p class="ql-block">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功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考证,奶酒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便有“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文字记载,极盛于元,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已有两千多年,系历史悠久的传统佳酿。一直承担着游牧民族礼仪用酒的角色。奶酒,蒙语称“阿日里”。</p> 涮羊肉 <p class="ql-block">  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再取备好的麻酱、腐乳、韭菜花、葱花、姜丝、虾油等作佐料,肉片鲜嫩可口,不膻不腻,边涮边吃。</p><p class="ql-block"> 羊肉的肉质细嫩,容易消化,同时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和磷脂,脂肪含量较猪肉和牛肉要低,胆固醇含量也较少。因此,涮羊肉是冬季防寒温补的美味佳肴之一。此外,羊肉性温味甘,既可食补又可食疗,拥有优良的强壮祛疾功效。它能够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促进生肌健力,抵御风寒等多种作用。</p> 奶豆腐 <p class="ql-block">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p><p class="ql-block"> 奶豆腐因其形状不同,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厚块奶豆腐吃起来柔软,有浓厚的奶香味,而薄奶豆腐油腻,进嘴即溶格外香甜。奶豆腐放置时间长就会变硬。因此食用时可将奶豆腐泡在热茶里变软后再食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草原人吃蒙餐,是常态。蒙古包的缕缕炊烟,升腾在草原各族儿女生活的空气中,也飘荡在来草原观光做客的人们的心头。兹将蒙餐之大要呈录于此,共同品咂、欣赏、回味草原餐饮文化的重镇。蒙餐文化多样百出,内蒙古不同地域蒙餐特色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span><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呼伦贝尔的是最好吃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