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偶而在互联网上读到新城办河渎村丁继坤先生一篇“红薯”文章,让人思绪万千!特分享一下,下面在丁先生的“文章”基础上添加了一点我的亲身经历,在此先向丁老师声明一下没有侵权意思,望谅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秋天是红薯成熟的季节,不论你行走在城乡的集会、商场超市、早市摊位,随处可见一车车红薯摆满了市场,从而勾起了我对家乡红薯的记忆。红薯原产于南美洲,又称红苕、甘薯、地瓜等,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后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载种。相传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93年),在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东县商人陈振龙无意间发现,红薯不仅对气候条件适应性高,而且香甜可口,产量很高,老少皆宜。他想到家乡粮食欠缺,人们经常食不裹腹。特别是遇到灾年,更是雪上加霜,难以度日。于是将红薯引进我国种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乡的红薯是一种香甜可口的食物,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的红薯成了人们的救命粮。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那时候,因为红薯产量高,易管理,生产队就把红薯作为一个主要粮食作物来种,每人年分红薯200公斤左右。当时栽种的品种有“农大”、“武功红”等。由于大部分农田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只能把红薯栽种到棉花地里的疙凜梁上。每年一到5月份左右,我们从育红薯苗的池子里拔出,拿到地里去栽,要求做到保栽保活。到了夏季,红薯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生长的一片葱绿。为了能让红薯结的果实多,我们将红薯蔓要翻一遍,把草拔干净,然后就等待秋天去收获。到了秋天红薯成熟的季节,我们沿着田间小路,手拿镢头,肩挑笼担,穿行在一片片棉花、玉米、谷子的田野里,在棉花地看到地垄上的红薯将地皮拱开了一道道裂缝,有的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风采。来到地头,只听生产队长一声令下,我们一人占一行红薯开始用镢头挖了起来。大家你追我赶,边挖边拾,在身后疏开的土壤上出现了一堆堆鲜红的红薯。到了夕阳落山之时,大家把挖出来的红薯,用笼担挑到地头,开始过秤分红薯。地头堆起来的红薯像小山似的,有4、5斤左右重的大疙瘩和又长又粗的棍棍红薯,亩产可达1500多公斤,是种其他粮食作物的一倍多。刹时田间地头热闹起来,只听的保管粗嗓子的报秤声、会计算账拨算盘的“啪啪”声、人们的谈笑声……奏成了乡村丰收的欢乐交响曲。那时候,由于粮食产量低,红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粮,每人年分红薯200多公斤(每5斤红薯顶1斤口粮)。因为红薯多了,我们几乎天天都要吃红薯,不是蒸着吃就是煮着吃,早把人给吃厌烦了,也把许多人吃成了胃病,至今落下了病根。红薯不但能蒸着吃、煮着吃、烧着吃,而且可制作红薯粉面、红薯粉条、红薯丸子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食物。于是,人们就把红薯变着戏法去吃,记得有什么红薯米汤、红薯饸饹、红薯馒头等。后来又把红薯做成淀粉、晒成红薯片,最多的时候还把红薯煮熟后喂猪吃,把猪喂的又肥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冬季农闲时,生产队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开会,我们就抱上一堆棉花杆点燃后,边烤火边烧红薯。一会儿红薯烧熟了,扑鼻的香味使人馋延欲滴,我们纷纷把红薯从火堆中刨出,吹去柴灰,慢慢品尝起来。那时候为了贮藏红薯,防止冬天冻坏,家家都有红薯窖,每年将收回来的红薯贮藏在里边,几时用几时吃,十分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66年跟随父母从城市下放到老家南涧西村,记得那时的村里人,家家都穷的响当当,没吃没穿的,生产队粮食亩产大概在400—500斤左右,每年收成下来,不论是小麦、玉米、棉花等首先是要先上公粮的,剩余30%部分根据工分、口粮分配给社员,记得棉籽油每人每年分配不到1斤,家家粮食不够吃,人们为了为值生计,经常组队到黄河滩挖苦菜、挖野菜。由于当时红薯产量比较高,种植红薯也就成为社员的救命粮。当时我们村的土壤适合红薯生长,产量质量优良,当时流传一首民谣“砂锅渠的红薯、土门口的蒜,苏村的辣子,专头村的葱”。记得我们在城里上中学时,两块红薯就是我们一天的干粮,红薯做的饸络也不例外,把人吃的出的气、放的屁都是红薯味,大部分同学渭都吃坏了,面食、大肉是我们的梦想,真的熄火真的可怜啊!真不敢想象哪个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每当我们看到街道、集市烧烤红薯的摊点,香味就会沁人心脾。红薯品种更是更新换代,过去被人们吃厌烦了的红薯却成为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佳肴,调节生活的希罕之物。红薯由多变少、由让人吃厌烦到争先品尝见证了时代发展的历史变迁,成为我对过去生活的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