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古镇(陕渝行二)

玉玲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丹江口一路疾驰,赶往陕西安康蜀河古镇。天已黑透,不知何时已进入秦岭,沿汉江前行。只觉山路陡峭,河道蜿蜒。来自湖北的我们对汉水怀有深厚的情感,书记不禁大声诵读诗经《汉广》一篇,“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抑扬顿挫的诵读里,古意扑面而来,幽思悄然而发,对蜀河古镇的向往愈发强烈。</p> <p class="ql-block">  到蜀河古镇,黑暗里看不清真面目,满街客栈挂着或稠密或稀疏的红灯笼,点缀得古镇更加幽深</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晨曦里踱步古镇,成为第一批游客。</p> <p class="ql-block">  时光在这里凝固,依山傍水1700多年的古镇默然矗立在汉江边,巴山秦岭南北相望,汉江蜀河无声交汇。因是旅游淡季,商业化不严重的小镇人迹稀少,除了我们和极少数背包客,只有原住民不疾不徐地或买菜、或缓行,还有些老人拄拐坐在自家门前,惯看秋月春风般淡然地看着我们叽叽喳喳游览,一副时光不老、岁月静好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居民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告诉我们蜀河镇上几个大的古建筑,杨泗庙、黄州馆、清真寺的所在地。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最南边的杨泗庙开始游览。</p><p class="ql-block"> 杨泗庙临江而建,是蜀河古镇的最高处,以前是船帮会所,里面供奉着水神杨泗,还建有戏台,明清时期,因为汉江水运发达,这里成为鄂、陕、川的重要货物集散地,往来客商络绎不绝,船家水手众多,为祈求航运平安,都来这里供奉水神,庙门下方的石阶上,标识着汉江的历史最高水位。看看山脚下缓缓流淌的汉江,很难想象洪水能涨至这里。随着公路运输的普及,水运式微,小镇上的水手客商逐渐消失,杨泗庙的香火也慢慢少了。但水神杨泗仍昼夜俯视汉江,见证了航运兴衰的他在想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黄州会馆,里面传来咿咿呀呀的戏曲声,走进一看,宽敞的院子里正在排练戏曲。老乐师们沉醉地演奏曲目,配角们提着红灯笼走台布,一个看上去约摸六十多岁的老阿姨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唱戏。虽然年纪大,但台步和唱腔功力十足。这曲儿极和清建黄州会馆神韵,古色古香,韵味悠长。遥想当年会馆风云际会,现如今物是人非,只听得曲儿婉转。</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据说始建于明嘉靖末年,在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回族穆民们前承后继共同保护,使其至今保持原状。</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小镇上徜徉,老木楼在阳光下泛着黑色,石板上、台阶上的缝隙里生长着层层青苔,各色铺子开着,却不是面对游客的商业街,而是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之物。没有招揽。对游客的漠视在一瞬间让人觉得自己也是这小镇的一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逛完古街,吃了八大件,我们打点行装,启程前往下一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