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信禅师的禅法,“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旨在教人保持正念清净的觉心,远离执着颠倒的妄想。</p> <p class="ql-block"> 从黄梅回汉后,有人谈到一个观点: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禅宗的四祖、五祖、六祖,不仅仅是建立和弘扬了中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念和理论,还找到了中国佛教的生存之道,从而避免了像印度佛教一样走向衰弱;并由于禅宗的兴起,继而影响到日本、韩国等,也信奉中国佛教。我赞同这个观点。</p> <p class="ql-block"> 思绪又重新回到2023年11月3日,进入四祖寺拜访的一分一秒,在那里,我仿佛看到一个闪熠千年的身影,一个改变中国佛教历史的人物——道信(四祖),他的形象开始在我眼前,先是一尺一尺的长高,后来变得一丈一丈的升腾,直到我感到遥不可及。</p> <p class="ql-block"> 从走进四祖寺的那一刻,我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里显得古朴而凝重,首先看到的是“四祖法语”。</p><p class="ql-block"> 整个古寺建筑群依山顺势,由上中下三大部分组成,结构布局规范,层次分明,殿堂楼阁盘垣交错,层层叠叠,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 佛教禅宗祖庭寺庙——四祖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在唐朝初年(公元624年)创建的道场,他开创了中国禅宗修建寺院,定居传法的先河。此地也是五祖弘忍大师得法受衣之处。</p><p class="ql-block"> “修建寺院,定居传法”,这八个看似简单的字句,其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四祖殿前对联是当代禅宗大师本焕法师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禅宗的弘扬,从来都是命运多舛,从达摩祖师由印度初到中土,直至三祖僧璨,禅宗一直处在受人排挤的尴尬境地。直到四祖道信的时代,禅宗终于得了到统治者的认可,也有了广泛的信众基础。四祖道信,是禅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也开启了中国禅宗兴盛的大门。也就是说,从道信始,才有了禅宗的道场,初祖、二祖、三祖,都是“寄人篱下”,信众有限。只是到了司马道信,才有禅宗开山寺院。因此,四祖寺有中国禅宗第一寺院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40年前,我曾去过少林寺,在寺内偏僻处,找到了达摩初祖的禅房,当时不解其中滋味。现在,才懂得少林寺不是达摩的道场,达摩在少林寺只是歇脚挂笠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 道信还是中国历代寺院中,第一个被皇帝封为既通佛学又通医学的一代高僧。这也提高了佛教在皇权政治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公元595年(隋开皇十五年),皇帝的母亲得了一种不治之症,朝中所有太医都无法医治。皇帝为了拯救母亲的命,命令全国各地张贴皇榜。声称有谁能治好国母病,可官升三级、赏银万两。当时居住黄州府广济县安乐乡景和村响水口(即今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十里村吕凹)的道信禅师看到皇榜后,就在十里村吕凹河里、吕凹背后山上采挖菖蒲、田三七、五加皮等药材制成中药,托人送到京城,治好了皇帝母亲的不治之症。后来,皇帝封司马道信为国师,但道信不为官、不为利,愿在余川镇十里村修行,并未进入皇宫,也未要皇帝赐的万两银子,皇帝为感谢道信,亲自封道信大医祖师。</p> <p class="ql-block"> 唐贞观癸卯年,唐太宗皇帝仰慕道信禅师道风,想要一瞻禅师风采,于是诏请道信禅师进京面见。而四祖却回书婉言谢绝,这样前后三度往返诏请,均被四祖辞谢。太宗因此大为不悦,第四度遣刺史再请,并吩咐说:“如果仍不赴请,即取其首来。”</p><p class="ql-block"> 刺史到山传达皇帝旨意,四祖仍辞不赴,刺史按皇帝旨意要砍他的头,四祖竟然伸颈就刀,神色淡定从容。刺史见状非常惊异,也不敢轻率行事,便返回京城,将状况禀告。这让皇帝对四祖更加的钦佩和仰慕,并赐以紫衣,彰从其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此圆柏树有1200多年的树龄</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道信,有不少传说。</p><p class="ql-block"> 道信,俗姓司马,不同于五祖和六祖,他是富家弟子。</p><p class="ql-block"> 一日,道信禅师心有所困,便去找三祖僧璨求解。</p><p class="ql-block"> 他问:愿和尚慈悲,请给我指明解脱法门。</p><p class="ql-block"> 三祖僧璨问:谁束缚了你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道信答道:没有啊!</p><p class="ql-block"> 三祖僧璨开示说: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怎么来我这里求解脱?多此一举了。</p><p class="ql-block"> 道信禅师一听之下,反觉自己内心的念头,顿时开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在四祖殿门前</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天,四祖去往黄梅县,在路上遇见一小儿,年仅七岁,这个小儿骨相奇秀,出言不凡。与普通小儿很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四祖于是问小儿:“你姓什么?”</p><p class="ql-block"> 小儿答:“姓有是有,但非常姓。”</p><p class="ql-block"> 四祖问:“是何姓?”</p><p class="ql-block"> 小儿答:“是佛性。”</p><p class="ql-block"> 四祖问:“你无姓吗?”</p><p class="ql-block"> 小儿答:“性(姓)本空寂。”</p><p class="ql-block"> 四祖心中默识这个小儿资质不凡,有难得的慧根。便派侍者僧到他家里,请求其母亲,让这个小儿出家。其母因宿缘,没有半点为难的样子,于是同意其出家,成为四祖的弟子。后得四祖付法传衣,这个小儿就是五祖弘忍禅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祖弘忍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按印度佛教风习,出家修道者不事生产,靠他人布施或沿门乞食为生。道信在双峰山实行农禅并重、自食其力,这在禅宗史上是一创举。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徒众的吃饭问题,为徒众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先决条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诗曰:不来而来,无我我在,千年一瞬,天承地载。</span></p> <p class="ql-block"> 道信在临终前命弟子弘忍,于寺之西岭为其造塔。说命不久将终。后又催促尽快建成。道信禅师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闰九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毕端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二。</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的四月八日,塔门无故自动打开,门人发现道信端坐如故,容貌如生。从此以后,不敢再关闭塔门。</p> <p class="ql-block"> 四祖寺还有一个分院——芦花庵,可惜我们去时,正在维修中,不得入内。去芦花庵车道陡峭,急转弯较多,着实考验了一下夫人的车技,顺利通过。此处比老祖寺的山路更为艰险。不过,来黄梅不虚此行,心灵受益匪浅,值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四祖寺已经多日了,但道信禅师的故事,仿佛伴着不知名的禅乐,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特别是道信“禅农并重、自食其力”的变革,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千年发展,才有了中国“儒释道”丰富的哲学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