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西安著名的网红打卡圣地“大唐不夜城”附近,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佛教寺院——大慈恩寺。它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当时的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为了追念12年前去世的生母文德皇后,命人在长安城“遍访形胜”,最终选在隋代“无漏寺”旧址基础上,下令建寺,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故取名慈恩寺。此后1000多年来,慈恩寺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p> <p class="ql-block">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寺院,占当时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云阁、蝉房并有塑像,十分壮观,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伟壮丽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现存寺院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其余早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说起这大慈恩寺,有一个人是永远绕不开的,他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唐僧“玄奘”,因为玄奘是大慈恩寺的首任方丈,而大慈恩寺能闻名海内外,玄奘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大慈恩寺寺建好后,尚无僧众。于是皇帝又命“度僧300,大德50”入寺。已经回到长安的玄奘大师被高宗隆重地请入大慈恩寺,并举行了盛大的“入寺升座”大礼。从此玄奘正式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继续翻译他从天竺国(古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宣讲唯识宗等佛教教义,使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祖庭。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p> <p class="ql-block"> 唯识宗基本思想是继承印度世亲、无著的大乘有宗,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属于较为深奥的经院佛学,在民间流传不广,但对以后的思想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如王夫之、龚自珍、章太炎等许多思想家都深受其影响。</p> <p class="ql-block"> 大慈恩寺开辟了中国译经史上的新纪元。李治当上皇帝后,在大慈恩寺设立了国立的译经院。以玄奘为译主,下设征文、缀文、证梵、笔受等科。主要从译人员皆挑选贤明才彦之大德,人数达千余人,是当时最大的国立译场之一。此后的19年里,玄奘译出经论25部,总1335卷。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巅峰时期的大慈恩寺穷极华丽,重阁复殿,画栋雕梁,计有房屋1897间,美轮美奂。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为寺院画了许多壁画。不少的文人墨客也在这里题词,留下了不少的墨宝,尤其是唐朝的科举进士放榜后,入榜的士子会在慈恩寺南边是杏园题词,被称之为“雁塔题名”,国人耳熟能详的白居易就曾在此留下一句“慈恩塔下题史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所以建成后的大慈恩寺在晚唐时期是长安权贵和文人仕女的乐游胜地,一时间风光无二。</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大慈恩寺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占地76亩余(50738平方米),位于雁塔区境中心地带,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寮房等。</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如来佛的法身,即毗卢遮那佛。去过洛阳龙门石窟的人一定对那尊据说是武则天按照自己模样设计雕刻的大佛印象深刻,那尊就是毗卢遮那佛,也即法身佛。</p> <p class="ql-block"> 在其背面,也即转到大雄宝殿北面南望,门额上书“人天欢喜”,内侧正中则是释迦牟尼出生时的小孩像。左右楹联写到“一佛出生九龙吐水,十方清净三界蒙恩”。 </p> <p class="ql-block"> 整幅木雕生动传神地反映了佛祖出生时的场景。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生时,上天九龙吐水在他身上,而他迈步向前,每走一步脚下都有莲花宝印生成,释迦牟尼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边走边说“天上地上,唯我独尊”。这是佛经中记载的故事。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往往惊叹于木雕作品精湛的工艺和金碧辉煌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 “兜率”殿,而位于大雄宝殿身后正北面的“兜率”殿是大慈恩寺最大的特色。 根据佛教的说法,现在“荫被”娑婆世界的是如来佛,也即释迦牟尼佛。在他之后的未来佛是弥勒佛。弥勒佛成佛之前,称弥勒菩萨,住兜率天里的兜率院。</p><p class="ql-block"> 而众所周知,大慈恩寺是玄奘法师开创的法相宗祖庭,而这一宗派将弥勒佛视为初祖。因而大慈恩寺在这座大殿内供奉的就是铜铸弥勒菩萨像,高2.7米,背光高4.16米。</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兜率殿后,从殿西侧拾阶而上就来到了大雁塔下。</p> <p class="ql-block"> 【雁塔建造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唐高宗闻讯,遂向玄奘提意,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改用砖造,建塔地点改就寺之西院。</p><p class="ql-block"> 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除了保存从天竺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大雁塔内还存有舍利子万余颗。</p> <p class="ql-block"> 【五次改建】最终形成今日的大雁塔。</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另一说,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p><p class="ql-block"> 第五次: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至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p><p class="ql-block"> 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而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p><p class="ql-block"> 新建雁塔, 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称为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是在印度佛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建成的方锥形楼阁式砖塔,平面为正方形。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塔身壁面均做仿木结构,用砖砌成瘦长的扁柱和栏额,柱头各饰桢斗一个。</p><p class="ql-block"> 一、二层分作九开间;三、四层分作七开间;五、六、七层分作五开间。各层叠涩出檐,又饰两层菱角牙子,各层四面正中均辟券门。塔顶仍以青砖叠涩收顶,上置三重葫芦状宝刹。塔内各层均施木质楼梯,盘旋而上,可登至顶层。</p><p class="ql-block">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典范,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一层空间最大。在这里可以看到有关大雁塔建造维修历史以及文化意义的介绍。可以看到《玄奘译经图碑》、《玄奘负笈像碑》,据说在塔座登道的东侧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因为疏忽,我是没有注意到。不知是否属实,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不妨帮忙证实一下。因为空间大,一南一北有各有登塔的木梯可以上下。一般从南侧木梯上二层,而从北侧的木梯回一层。</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即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叶代之,玄奘沿着丝绸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经均为贝叶经。据说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其珍贵神秘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第五层有唐代莲花纹的方砖和明代留下的雁塔的铁铎,就是挂在四周的风铃。</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第六层和七层是空的,第七层是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由于屡遭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后经有关部门长达20多年的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p><p class="ql-block"> 2009年起,西安为保护大雁塔古文化实施通过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希望以此尽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渐“扶正”大雁塔。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约1200吨,大雁塔已逐渐回正。2011年,各监测井数据显示,回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最大抬升2.1米,倾斜的大雁塔已经得到抑制,“改斜归正”不再继续倾斜。</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2023年9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