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那斯堪德培广场旁的地堡博物馆

鲁夫子

<p class="ql-block">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为建碉堡阵花掉1亿多美元。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要诀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凡是去过阿尔巴尼亚的人,无不为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在记者眼中,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者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阿尔巴尼亚碉堡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250美元,全国几十万座碉堡,总耗资达到1.75亿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惊人。当地人说,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由于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尔巴尼亚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如今,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照理说,这些远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理应大量拆除,但十几年过去,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缺装备: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炮弹都炸不开,拆起来当然费劲。前些年阿尔巴尼亚为发展旅游,聘请北约的工兵部队拆除一处海滩上几百座小碉堡,结果这些大兵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交差。武装到牙齿的北约工兵尚如此,普通阿尔巴尼亚军民自然更困难了。另一个难题是没权拆。1992年开始的“土改”把许多碉堡连同土地分给农户,但农户们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权”,产权仍属军队,不论多碍事,军方不说拆,谁也不敢动它。在记者见过的碉堡中,有的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墅,倒是冬暖夏凉别具情调。据记者打听,前几年的价格不过5万人民币左右一座。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卖相”不好、或地处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发挥余热:有些被改造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热恋情人幽会的伊甸园;有些靠近边境的废弃碉堡,更成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开挖起点。能随身带走的“碉堡”虽然这些碉堡采光差、改造难、形状别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税,自然会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睐。1985年,一个叫卡那·达拉的人在海滩相中了一座能容数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将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里的布置有如军队食堂,服务员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举止一派军人风度,甚至菜单也按标准军用电报格式书写。据说每到旅游旺季,仅有的5个“雅间”需提前一周才能订到。受“碉堡酒店”启发,用碉堡开设的酒吧、咖啡馆、旅游专卖店也相继出现。不过按规定,一旦战争爆发,军方有权在4小时内将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战斗。有趣的是,还有种“碉堡”不但可以买为私有,还可以随身带出国门。这就是有名的阿尔巴尼亚碉堡式烟灰缸。这种烟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顶上倒扣个穹状防尘壳,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尔巴尼亚圆碉。到该国旅游的人都爱买上一个带回家收藏。</p> <p class="ql-block">你个地堡就在斯堪德培广场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吉普车是中国制造,中国援助的。</p> <p class="ql-block">窗口上贴纸说七十年代中国克隆了苏联的吉普,但在很多方面不如原版,这些车被称为中国嘎斯和苏联嘎斯。</p> <p class="ql-block">堡垒刚进门的顶蓬贴满人像,估计是修建地堡牺牲的人士。</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堡规模很大了,有三排走廊,每排走廊两侧都建有房间。</p> <p class="ql-block">门票每人七百列克,相当于人民币五十元。</p> <p class="ql-block">1912年11月28日,维洛拉议会宣布阿尔巴尼亚成立几周后,1913年1月13日,伊斯梅尔·凯马里政府决定成立警察部队。</p> <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7日法西斯入侵后,根据1939年5月10日的法律,皇家宪兵部队被解散,成为警察部队的一部分。宪兵的位置被警察占据了。1940年4月6日的法令规定了新部队的行动规则。警察确保了公共秩序、公民的自由、私人和公共财产的不可侵犯性,遵守法律等。1959年8月,副总长发布了建立阿尔巴尼亚武装警察机构的法令。</p> <p class="ql-block">咱国家出产的通讯设备</p> <p class="ql-block">中文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1944年至1991年期间,阿尔巴尼亚有六千多人在没有法院命令的情况下被处决(主要是被枪杀或绞死),他们的尸体从未归还家人埋葬。据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犯罪和后果研究所(ISCCC)称被处死的人中有5577名男子和450名妇女。</p> <p class="ql-block">失踪人口的名单,长长的单子,每行上的名字都是对恩维尔霍查政权的控诉。</p> <p class="ql-block">1945年至1990年的监狱和劳改营</p><p class="ql-block">1944年战争结束时的数据也与阿尔巴尼亚的政治仇杀时期相吻合。后来共产党政权成为对政治反对派逮捕和迫害的政府体系,主要是对前领导人、知识分子、商人和土地所有者,以至于导致1944年可用的监狱都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以恩维尔霍查为首的新政府开始使用私人住宅和公共机构作为拘留和酷刑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