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乞丐被载入正史,死后万人相送,他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文百度)

佛莲——妙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清光绪年间,在山东堂邑县的大街上,有一个长相平平、衣衫蓝缕的年轻人在人群中乞讨。这个乞丐有点不同,他看起来并没有不开心,对于周边人群的哄笑,他也显得不怎么在意。</p><p class="ql-block">只见他又学动物在地上爬,又表演各种小杂耍,表演的不是特别好,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外行,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热情。这个乞丐还在乞讨表演的时候时不时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p><p class="ql-block">一个乞丐,吃了这顿没下顿,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想着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吗?这或许就是围观百姓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说来也怪,一个乞丐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兴修义学可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成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钱,而这个乞丐奇就奇就在这里。根据史料记载,此人名叫武训,21岁开始乞讨,用了近38年的时间,成功的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让当地无数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读上书,这在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武训的事迹后来也被载入了正史,这里特别提一下,在我国历史上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正史的人,只有武训一个,他也后人被誉为千古奇丐。</p><p class="ql-block">乞讨为生,求学不得</p><p class="ql-block">那么,武训是怎么当上乞丐的,又为何要兴修义学的呢?这要从武训小时候说起,1838年12月5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年间,武训出生在山东堂邑县的一个贫困家庭。</p><p class="ql-block">原本武训并不是他的原名,武训原名叫作武七,准确来说,其实武七只是一个称呼,武训因为在武家排行老七,所以大家就称呼他为武七,后来清朝政府在知道武训的事迹后,准备要奖赏他,但是武训并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武七的称呼,于是朝廷便替他取了一个名字,武训这个名字就是这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武训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这让本就艰苦的家庭雪上加霜,无奈之下,武训的母亲便带着年幼的他开始了乞讨生活。对于当时的武训来说,生活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每天可以讨到食物,让自己和母亲能够活下来,不至于饿死。</p><p class="ql-block">随着慢慢的长大,武训开始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他经常看着在学堂的那些同龄孩子,心里十分的羡慕,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走进学堂读上书。不过读书这件事情对于武训而言实在太过遥远,眼下的生活压力,别说读书了,就连填饱肚子都是一件难事。</p><p class="ql-block">武训每次出去乞讨的时候,他都会特意经过家附近的学堂,在门口徘徊一下,似乎是想要做什么事一样。一天,武训还是像往常一样经过学堂,但这次他并没有在门口徘徊,而是直接走进了学堂,他胆怯的找到教书先生,希望他能让自己进入学堂听听课,不过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教书先生看到这个穿着破烂的小孩并没有理睬,直接让他出去,武训的读书梦也就此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家打工,遭遇不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道自己没法读书后,武训就开始专心的为生存下来努力,14岁之后,武训不仅仅只是乞讨生活了,他选择离家出去打工。他来到当地有钱人的家里给他们做佣人,整整3年的时间,武训在李举人家中做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李举人因为武训没有文化便经常欺负他,什么脏活累活都让他做,一旦没有完成好,就是一顿毒打,武训这些年没少受欺负和侮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岁那年,因为家中出了一点事情,武训急需用钱,便找到李举人希望可以把这三年的工钱给他结了。按理来说,这个工钱早就该给他的,但李举人欺负武训不懂,就一直拖着没给。等到武训来讨要工钱的时候,李举人居然说自己已经给了,并拿出账本出来给武训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训没有读过书,哪里看得懂账本上写了些什么,其实,李举人就是因为武训是个文盲,所以就对账本造了假,他谎称钱已经给了武训,账本就是证据。武训一听,这哪能行呀,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三年的累活,如今家中又急需用钱,这笔工钱必须要拿到,于是武训就和李举人争吵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闹,李举人便给武训安了一个敲诈的罪名,他叫上家丁对着武训就是一顿毒打,打得武训在床上躺了足足三天三夜。当武训回过神来后,他发现自己之所以会遭到这样的待遇,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导致的。于是痛定思痛,武训决定要兴学,帮助像自己一样的没有读过书的人,让他们可以读上书,不再受到不公的待遇。</p><p class="ql-block">兴办义学,乞讨筹钱</p><p class="ql-block">那么问题就来了,武训现在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兴办义学那可是需要很多钱的,这些钱要从哪里来呢?武训心里有了自己的答案,他要通过乞讨的方式,去筹集钱财用来修建学堂。从1859年开始,不满21的武训就开始了自己的乞丐生活。</p><p class="ql-block">手上拿着铜勺,肩上背着布袋,穿着他那破破烂烂的衣服,武训就开始踏上了他的乞讨之路。与其他的乞丐不同,武训每次乞讨的时候,他都会唱着自己改编的小调,“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就这样他四处乞讨,走到哪讨到哪。一段时间下来,虽然日子很苦,但是武训觉得很快乐,因为有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让武训始终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p><p class="ql-block">他足迹遍布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如果讨到了钱,武训就将钱存起来,只用及其少的一部分钱来买食物,让自己不至于饿死,如果讨到了食物,那么武训就将较好的那些食物想办法卖掉换成钱存起来,自己则吃那些粗劣的食物,比如,发霉的包子,烂掉的菜根等等,此时,他就会唱到:“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如果是衣服之类的杂物,武训同样也是将它们卖掉,换成钱存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下来,武训发现这种乞讨方式太慢了,为了能尽快完成他的梦想,武训决定要改变方式,不过还是乞讨,只是不再单一的讨钱,而是通过卖艺和苦力来乞讨。</p><p class="ql-block">他专门找那些别人都不愿意做的苦活和累活来做,每次干活的时候,他还是像平常乞讨那样,根据当时场景改编他的小调,然后唱出来给人们听。</p><p class="ql-block">给人推磨拉碾时,他就学着牲口的叫声唱着:“又当骡子又当牛,修个义学不犯愁”,边绩麻时,他就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反正什么活他都做,只要能拿到钱,武训都会抢着来。如果没有活的时候,武训还是继续在街上乞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仅仅靠着苦力赚来的钱,武训觉得还是太少了,于是武训之后每次上街乞讨的时候,他都是表演各种杂技,越难越好,这样大家看的开心,才会多给他一些钱。他表演胸口碎大石、大刀刺身、蝎子地上爬,还给人当马骑,甚至会吞石头、吃蛇虫。百姓们知道他是为了修义学院,所以有钱的人会给他点钱,没钱的人也会给他捧个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辛苦,武训总算存了一笔钱,但是武训四海为家,居无定所,所以这些钱需要找个地方保管起来。于是武训就合计着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户人家,先把这些钱放在他那里,经过多方打听,武训得知县里面有一个名叫杨树坊的举人,他为人不错,值得信任,武训便来到杨举人家中求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初,看到一个乞丐在门口求见,杨举人并没有同意让武训进门。无奈之下,武训在门口跪了下来,而且一跪就整整两天,这个行为感动了杨举人。杨举人同意了见武训,了解事情之后,杨举人对于武训的行为及其称赞,不仅同意了要帮武训保管这笔钱,自己还掏出一笔钱用来给武训修义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8年,此时武训已经30岁了,这也是他乞讨的第9年。武训做了一个决定,他将自己的这些年存下来的钱,总计210吊,用来买田收租,他自己还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之后武训乞讨干活攒下的钱,他全部用来买田,同时这些田还可以为他创造收益,用来获得更多的钱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在多年的努力之下,武训靠着乞讨已经买下了230亩田,攒下的钱也有3800多吊,这笔数目在当时可不小了,此时的武训已经49岁了。但是武训哪怕自己已经有这些钱了,他依然过着乞丐的生活。当年帮助他的杨举人曾对武训说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为他应该给自己找个家,再娶个老婆,生个孩子,但武训却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建义学,梦想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50岁的武训认为时机已经到了,他拿整个青春去奋斗的事情,可以在今年实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训花费4000吊,在自己的老家堂邑县修建了第一所义学,并给它取名为“崇贤义塾”。这间学院可是武训乞讨了整整30年才建起来的,这些年间,武训吃尽苦头,四处漂泊,但武训还是靠着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这一刻,为的就是让那些贫苦人家交不起学费的孩子能够免费读上书,将来不被别人欺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义学院已经建好了,接下来就是老师的问题,武训亲自来到当地有名的先生家中,跪求他们帮助这些穷人家的孩子,然后再一家一家的到贫苦人家跪求他们让自己的孩子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一年,武训就帮助了大约50名贫苦家庭的孩子读上书,孩子的学费,学堂的经营费用全部都是从武训所买的学田中支出。开学第一天的时候,武训还会先拜见老师,然后拜见学生,这种习惯武训坚持了很多年,表达了他对于知识的尊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学堂要摆宴席招待老师时,武训都会邀请当地的名人一起,按理来说,武训作为这所义学的创办人,应该和大家一同入席,但武训却选择自己一人站在门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大家吃,并且他还会为老师磕头上菜,等到所有人都吃完离席后,武训才会上桌去吃残羹剩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书的事情,武训也没少操心,他经常会来到学堂看看这些老师和学生的情况,如果他看到认真教课的老师,在下课后,武训会专门前去感谢,如果看到不认真教课的老师,武训会跪求老师不要再如此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甚至有一次,武训发现因为老师的疏忽,学生们在课堂上打打闹闹,武训不愿意责怪老师,便当着老师的面跪了下来,他说,老师犯了错,学生不认真,这些错误都让他一个人来承担,老师见到武训如此行为,顿时十分愧疚,之后也就会认真的对待上课一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古奇丐,万人相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0年,52岁的武训修建了第二所义学,1896年,58岁的武训修建了第三所义学,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所义学,取名为“御史巷义塾”,也就是如今的临清武训实验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训为了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兴建义学中,他终身未娶,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他都觉得如果有了家室,他就会分心,就不能全心全意的做这件事了。山东巡抚张曜听闻武训的事迹,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光绪皇帝认为武训是个大善人,便赐了一块乐善好施的牌匾给他,并赏黄马褂。</p><p class="ql-block">令人遗憾的是,1896年,在武训完成了第三所义学之后,因积劳成疾,武训累倒在了他热爱的学堂之上。4月23日,当时武训拖着病重的身体来到义学,他安静的坐在一边,听着学生们朗诵的声音,就这样面带微笑的离开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一个普通的乞丐,用一生的时间,修建了三所义学,武训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他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武训逝世之后,遵照他的遗嘱,他被安葬于他所修建的第一所义学旁边,而在他出殡之日,十里八村近万名百姓自发的走上街头为武训送殡,百姓眼含泪水,哭声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廷为了纪念这位千古奇丐,还特意修建了武训祠,为的就是让后人可以铭记武训的功绩。武训也被誉为教育之楷模,他的精神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推崇备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