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散文】姿彩婺源

行者归来

<p class="ql-block">【摄影散文】姿彩婺源</p><p class="ql-block">散文/摄影 行者归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板铺就的桥上没有车,也没有人,桥下宽阔的溪水清亮清亮,看起来像静止了一样,水里映着不远处延绵山峦的倒影和粉墙黛瓦的民居,像一幅装在玻璃镜框里的风景画。我站在桥上,呆呆地看着溪水,疑心自己是站在一幅画中。</p><p class="ql-block"> 溪水的气息,随着一阵阵从水面升腾起来的冷冽,不停地弥漫上来,闻起来有一种历千百年过滤而仍然依旧的原始气息,干净而清爽。</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婺源,给我一种久违的感觉,就像走进历史的风尘里、自然的深邃中。山明水秀、松竹连绵、白墙黑瓦之中,蕴含着一种恬静,一种绿色的和谐,一种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山和水丰腴着婺源的灵性,依山傍水而又天人合一的村庄布局,总是不断给我以视觉上的冲击。风光如画的晓起,有着“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美誉,这里生长着千余株古樟,还有全国罕见的大叶经楠树。相传在唐乾符年间,一个名叫汪万武的豪绅避乱至此,那时天刚破晓,但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溢,他便搭草棚,起炊烟,在此驻足落脚,从此这里便取名“晓起”。在上、下晓起之间,一条青石古道蜿蜒曲折,连接着两个村庄的子民。我徜徉在稻田间的石板小路上,村头树阴下村民的闲坐,间或田间农人的劳作,一派静谧、素雅。向远处望去,山的风采毕现无遗,满眼是绿色,从脚下的稻田到极目的起伏山峦,鹅黄、翠绿、青黛,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犹如一抹浓彩的水墨,流动着的是生命的原色。此刻,脑海中惟一的词汇是“茁壮”。</p> <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带我走进李坑。李坑村自然风光不凡,四面是山,郁郁葱葱,当中是谷地,村子建在平地上。村口几棵大樟树,枝繁叶茂,老叶深绿,新枝嫩绿,层次分明,很有生气。一条小溪,从村子里涓涓而来,沿着村口唱着山曲悠悠而去。</p><p class="ql-block"> 粉墙黛瓦的民居沿溪而建,相对而望。小溪弯弯曲曲,有“九曲十弯”之说,溪两边是青石板路,非常平整。每隔一段便有桥,石桥、砖桥、木桥交相辉映。有一座石桥,犹如半月落在溪上,桥两旁的石墙上已是碧绿一片,爬满青藤。这里是两条溪水汇流的地方,风景优美,因此有“两涧青流”之说。据村人说,这桥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我还看到一座桥,下面是三根大木头,上面是一块窄长的青石板,从溪这边伸到溪那边,桥的一头便是居家,围墙里是正屋,屋边有花圃,一棵大树,从围墙上端伸到小溪当中,别有一番韵味。</p><p class="ql-block">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里巷小路,纵横交错的青石板道把我带回历史长河的记忆中,古屋如同溪河里的鹅卵石,无论历史如何激荡或平静,始终默默地伫立激流,承受着流水的冲刷,用一道道沟槽刻下风霜的痕迹。行走在曲折宁静的街巷,当年行走于大江南北那徽商匆忙的脚步仿佛还能听到,他们输出了徽州朝奉,带回“宰相故里”的盛名。古老房屋的飞檐青瓦在八面来风中无言矗立着,长街小巷里的寻常人家,祖辈的风雅家风相传不断,稚子的朗朗书声依旧可闻。</p> <p class="ql-block">  风格独特的古建筑是婺源山村的一景。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典型的徽派建筑。在延村,村中住宅的表面多是粉墙、青瓦,整体色彩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空白一片的白粉墙上,嵌着几个高低错落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对比艺术效果。高出屋顶的马头山墙,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勒出与天空的轮廓线,增添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p><p class="ql-block"> 凝望雕檐翘角的屋宇,我听到了岁月的风铃声。</p><p class="ql-block"> 房屋配置装饰精美的砖、石、木雕,是延村商宅最突出的特色。砖雕较集中在前门门头,花鸟虫鱼、人物情节皆可入雕,雕刻与大门组成一个巨大的象形“商”字,它在高高的、板实的大片粉墙反衬下,显得十分华丽。青石柱础雕刻,绝大多数雕刻莲花瓣和如意云、灵芝草,有些是寓意性图样。木雕装饰室内的大木和小木,重点在小木修饰上。在延村,无论哪一家的小木装修,最精美的都是正房次间卧室的隔扇、护净和退步门扇,隔扇的格心花样千变万化,退步门扇的锁腰板刻人物、裙板上浅刻吉祥寓意的花瓶、花卉、缠枝花或卷草,护净栏板上多刻水榭楼台、人物故事。一户民居堂屋的隔扇上,我看到了高浮雕的青梅、葡萄、苦瓜、辣椒瓜果组合,寓示着人生酸、甜、苦、辣四味,历经百年,告诫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不拘章法,相互映衬。所有雕刻图案,简洁大方、疏密匀称者,给人以宁静雅淡之感;繁缛细致、变化入微者,则显得玲珑剔透、华美精丽。从这些雕饰里,人们读出了婺源数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读出了明代建筑疏朗淡雅的韵味、清代建筑精美繁复的特色。人物造型、龙凤松鹤、花鸟鱼虫,雕在木上、砖上、石上,仿佛有了生命,栩栩如生。“五谷丰登”、“鳌鱼吐云”、“鹿鸣幽谷”······既是一种雕饰,更是先人的一种祈求与祝愿。由此,我不仅触摸到了岁月风雨的痕迹,而且感受到了久远的亲情与温馨。</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婺源。闭眼一想,奔来脑际的都是一幅令人迷醉的风景!可以是青石板的古巷,山上俯瞰的村里那片片屋顶,还有日暮西山时的廊桥、鸳鸯湖畔迎风的飞絮;可以是峰头的云聚云散,山腰林岚缥缈、水汽氤氲;可以是溪边洗衣妇舒适的闲聊,桥头晒太阳的老头老太,还有三五成群在溪流中捕捉鱼虾的乡间童子。只要在婺源任何河边一站,望着河那边的山,河那边的树,河那边濯洗的妇人,河那边树林里的小村落,都会陡然生出一种身处世外的宁静、一种贴近自然的真切、一种返璞归真的童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最美的农村”婺源,一天时间的心灵与自然交融,让我感受到出门走走的妙趣,正如从婺源走出的南宋一代哲学、教育大家朱熹所言“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心中有了出门的真趣,只要张开眼睛,处处是胜景,处处不会厌倦。面对能与之沟通的性情山水和人文景色,哪样又不能姑且放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