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初冬

林均寅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占地3.009平方公里。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吸收了杭州西湖的设计理念,采用江南园林的手法建造而成的大型山水园林。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最早创建于1750年,后来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4年到1895年为慈禧太后重建……</p> <p class="ql-block">2023、10、31日,是寒露节气。美丽深邃而又缤纷多彩,蓝天白云,姐妹二人由北宫门进入颐和园公园,返回时新建宫门出颐和园公园的,在这愉快美好美丽的时光里,留在自己心上的万象美好,色彩斑斓,诗情画意,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1日,是立冬时节了。姐妹仨又相约颐和园游玩,公园面积太大了,两次只游玩了三分之二的地方,这次是由南如意门返回的,下次游玩该走正门东宫门了……</p> <p class="ql-block">《湖山真意》这块匾额出自慈禧太后的手笔,仔细近看还有慈禧太后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说“ 画中游”景点,是维修了六年才开放的,根据乾隆皇帝梦中的景色而造!“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 O 年大部分建筑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是万寿山西部重要的点景建筑。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后有白石牌坊和正殿三间,各有爬山廊沟通。由于建筑倚山而筑,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画中,故名"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位于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台基上,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后毁于英法联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重建。佛香阁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内部建筑结构非常复杂……</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每月都会来到佛香阁烧香礼佛。1961年3月4日,包括佛香阁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包括佛香阁在内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沿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计划在瓮山(后改名万寿山)上建设高九层的大报恩延寿塔,为他母亲庆祝60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石舫也被称为清逸之舟,是中国北京颐和园内的一座湖畔亭子。 始建于1755年乾隆年间。 原来的亭子是用大石块做成的,支撑着中国传统设计的木制上层建筑。 1860年,第二次鸦片xxx期间,额尔金勋爵下令焚毁该亭。 1893年,慈禧太后下令重修。 在这次修复中,设计了一个新的两层上层建筑,其中融入了欧洲建筑的元素。 与其前身一样,新的上层建筑由木头制成,但它被涂成仿大理石。 在每个甲板上,都有一面大镜子可以反射湖水,给人一种完全沉浸在水生环境中的印象。 亭子两侧各有仿造的明轮,看起来就像一艘明轮船。亭子有一个精密的排水系统,雨水通过四根空心柱子输送,最后通过四只龙头的嘴排入湖中……</p> <p class="ql-block">亭子的船形设计可能与唐朝宰相魏征的名言有关。 据说他曾告诉太宗,水能浮舟也能覆舟,寓意中国人民不仅可以拥护一个皇帝,也可以推翻他。 考虑到这一点,乾隆皇帝可能会选择建造石舫作为稳定统治的吉祥象征。 石舫经常被视为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讽刺评论,即用于修复颐和园的资金主要来自最初指定用于建立新的帝国海军的资金。 金钟大臣淳亲王的社会地位和任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收养了他的长子载恬,后者即位为光绪帝。 因此,他可能别无选择,只能纵容挪用公款。 亭长36 米(118 英尺),矗立在昆明湖西北岸,靠近长廊西端。</p> <p class="ql-block">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共计有六座有名字的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p> <p class="ql-block"><b>西堤玉带桥 </b></p><p class="ql-block">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的唯一的高拱石桥,它是西堤的一处水路通道,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玉泉山必从此桥下经过,清代的帝后乘船由昆明湖去玉泉山,都走这条通道。桥身由青石和汉白玉砌成,恰如一条玉带,在颐和园的桥中,颇富盛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