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2023年广州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骨干教师培养简报

🍁🍁🍁桐桐🍁🍁🍁

<p class="ql-block">      根据《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教育事业发展 重点工程“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和装备提升工程”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市共遴选培养100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能够引领全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能够探索构建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评价、资源共建共享等模式;本次线下培训历时四天,干货满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技术赋能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讲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詹泽慧教授</p><p class="ql-block">      11月7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詹泽慧教授的《技术赋能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讲座,詹教授从跨学科学习与C-STEAM、粤港澳大湾区C-STEAM教育协同、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p><p class="ql-block">      理解跨学科学习,詹教授罗列了许多国际组织和经济体的定义以及不同资深学者们的观点,他们都强调了跨学科学习是指学习者整合两个以及更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视角、概念、理论、资料、工具、观点研究的范式等等,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理解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创造性的用多学科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创造产品或者提出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90后的新老师,能够参加本次培训,深感荣幸。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新时代,我们教师更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数字化赋能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讲座---陈锦波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本场讲座中,陈锦波主任以略带调皮的风格分享了其成长历程,并对对核心素养下的任务式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其“如果学生不用听也会的,后进生听了也不懂的,为什么讲那么多?”是啊,既然如此,哪些应该讲,哪些不应该讲?这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准确分析学情?我想这个需要通过前置性的测评非常有必要,通过前置性的自学与测评,对学生完成情况有了精准把握,才能对什么应该讲,什么不应该讲有个准确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成为一 名卓越教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徐晓东教授</p><p class="ql-block">    徐晓东教授在2023年11月8日上午进行了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成为一名卓越教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的讲座。讲座中阐述了有关教师如何通过新的方式从教学中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对教育数字化发展历史进行了归纳并介绍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纠错教学的变革案例,通过案例凸显出历史上教师学习方法的问题,介绍如何通过新的方式学会教的新取向。</p><p class="ql-block">     徐教授重点指出利用数据和数字技术,开展教育,对学习方式,教育方法,教职工的业务等学校教育的所有方面进行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数字化(从模拟或实物变为数字形式)、数字化升级(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来改变个别机构的运作)、数字化转型(一系列深度与协作的文化、劳动力和技术转变,可实现新的教育和运营模式,并改变机构的运营,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徐教授重点举例数字技术支持纠错教学中的数字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过程。,指出好老师应该具备的知识:1)内容知识;2)教育学知识;3)实践者知识;4)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智慧课堂的实施策略与行动路线》讲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品德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品德教授《智慧课堂的实施策略与行动路线》讲座非常的实在,可操作性强,从智慧课堂的发展历程、概念的界定、技术对于教育的现状与及作用等方面做出介绍,最后给出智慧课堂如何落地实施的“20字方案”——政府搭建、学校推动、师生探索、专家引导和公司维护,提出以“问题导向”的智慧课堂模式。从陈教授的讲座中,有顿悟的感觉,技术赋能,放平心态,尝试应用、为我所用、选我所用和充分利用,足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于设计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成果提炼》---张秀梅教授</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培训,一个个的讲座案例,激发了我要紧跟时代节奏,借助技术力量,将所学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赋能教育教学的强劲动力。几乎每位专家都能给我不同角度的启发,其中华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张秀梅教授的《基于设计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成果提炼》主题讲座,对我教学科学规划课题的进展及教学教研成果凝练方面大有助益。她的讲座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给我们阐述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需要成果?成果有哪些类型”、“想:基于设计,提前谋划”、“知:广泛了解,清晰定位,上知政策要求,下知教学育人真问题”、“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学:自身强化教研素养”、“明:跟节奏、不跑偏、不掉队当前校本教研走向”。她分享到,成果是有型的、固化的,实践(教学)是无形的,流动的。为了实现有话要说,有话能说,那么需要设计在先,设计优先。张教授分享了很多案例及理念,并分享了一些可以买来细细研读的书,比如《教育信息处理》(华中师范大学傅德荣等编写,2021年最新版)、《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王陆 等)等等,还推荐了一些可以研读的论文。通过她的分享,本人学会很多,要做到常学常新,常学常精,取长补短,跨界融合,融会贯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咖啡探讨</p><p class="ql-block">      小组合作世界咖啡活动,这种形式的学习效果比较好,优势在于成员都是来自一线的老师,大家带来了个体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以某一主题切入,这些信息汇聚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出来的结果比个人的闭门造车一定更丰满。</p> <p class="ql-block">     我们骨干班的6-10组来到6楼参加世界咖啡活动,另外1-5组的成员则到5楼同步进行,主持人刘春华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咖啡的组织形式和要求,并把五个讨论主题抛给各小组,我们小组有来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的老师,分到的主题任务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中的“能力”主题。</p> <p class="ql-block">      小组第一个任务是确定组名,我们把自己小组名定为ABCDE,其中A:ability(能力)B:base(基础)C:can(能够)D: digital(数据化)E:eighth(第八组),释义为第八组基于数据化能力就可以无所不能。</p> <p class="ql-block">     小组讨论时,每个老师都踊跃发言,我们把四种不同角色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中需要的能力进行分类思考。</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角色无疑是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中,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相关教学能力,包括并不限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前测,进行学情分析,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在课堂上学生使用电子设备时,对教学组织和课堂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老师具有熟练应用相关平台的能力以及数据挖掘能力。</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角色是学校,行政部门具有持续推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能力,资源建设能力、教学事务管理能力等,会成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微环境,孕育出更多融合创新成果。</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角色是学生,传统教学中,老师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是浓缩的、有限的,但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时,信息如潮涌,海量信息中,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既是能力基础,也是培养目的。当课堂的电子产品和信息渠道开放时,学生在课堂中始终朝着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活动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更需要强调了。</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角色是家长,只有家校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巨大教育合力。当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和学习平台自控力不足时,很考验家长的监管能力;在学生使用设备和应用学习平台有困惑时,家长是否具有能力进行指导,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自发转变观念去接受教育教学的改变也是家长的决定性能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仅对自己小组的内容进行思考,也会流动到其他小组,对其他四个主题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这五个主题其实是相关、相辅、相互启发的,最后组长们代表小组进行精彩汇报,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另一间课室第三组也是与我们选择相同的“能力”主题,他们提到了四个能力:创新、教学设计、资源应用、平台使用,经过比较,我们看到这四个能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其中“创新”这个点是我们小组没有提到的,包括创新的认知、创新的技术、创新的融合。他们所提到的“教学设计”,相当于我组提出来的教学能力的一部分,课前的设计需要依赖学情分析,课中的展示依赖监管,课后的测评需要用到课堂数据。“资源应用”包括获取、筛选、使用信息的能力,与我们小组所提的数据挖掘内容相对应。“平台使用”也与我们组的观点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索与实践》---郑贤老师</p><p class="ql-block">      郑贤是温婉优雅,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整高级教师。三十年教育生涯,她在教育事业上追逐梦想,播种爱的种子,致力于教育、教学、科研、培训,收获满满,硕果累累。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首批名教师、广东省历任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最美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好教师、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好人、羊城公德公益百星、海珠区拔尖人才等光荣称号。</p> <p class="ql-block">        郑贤老师首先分享了参加广州教育大讲坛:人工智能对中小学教育的赋能与挑战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一)善于发问的能力;善于提问,问题简单明了,简洁、直击重点</p><p class="ql-block">(二)善于欣赏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三)善于合作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四)选择的能力</p><p class="ql-block">1、 管理时间的能力;多元多方位选择、运用技术手段为你服务,从而节省时间</p><p class="ql-block">2、 知识的选择;</p><p class="ql-block">3、 朋友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接着郑老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展开介绍围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是如何展开研究,如何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p><p class="ql-block">    一、 发现问题  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素养、重叠加轻融入</p><p class="ql-block">    二、 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三、成果的作妖内容</p><p class="ql-block">     四、效果与反思</p><p class="ql-block">(一)学生的变化 立德树人,综合素质</p><p class="ql-block">(二)教师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      正如郑老师所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一个下午的讲座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老教师年轻的“芯”,正是因为她几十年不变的热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从来没有停止学习和前进的步伐,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因为热爱,所以可抵岁月漫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修之路漫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躬身实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教学

教育

信息技术

能力

教师

讲座

课堂

数字化

教授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