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玉案•元夕》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词。作为一首词,它能够被传诵至今,那定有它的理由。今天,我心血来潮,意欲赏析这首词,体会作者辛弃疾在南宋时期所写下这首词的用意以及它为何被世人称为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词。</p><p class="ql-block">老师曾对我们说过,想要了解一首词并赏析它,就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通过查找资料和我得到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的元宵节或二年(1175年)年初,其时间线也正好对应了这首词的题目“元夕”,说明这首词主要讲述的是南宋时期元宵灯节时的光景。</p><p class="ql-block">词上阙的首句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乍一看,表达的意思是:就像东风吹散满树的花朵千瓣,又吹得宛如那烟火纷纷,满天的星斗倾泻于银河。开篇即是精彩,将美好的元宵节街市的景象直接开门见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不难推测出,诗人描写的是那满天的霄灯,呈现出了美好的光景,使人印象深刻。下一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豪华的马车踏着芳香迎来,凤箫声悦耳动听,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月光西斜”说明此刻已是午夜,却依旧有“宝马雕车”、“一夜鱼龙舞”,说明南宋时期夜市的繁华,这一点在历史书上也可以查询到。</p><p class="ql-block">来到下阕,就是词中的经典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体现了宋朝女子穿着华丽,态度优雅端庄。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乃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让读者瞬间明了作者费那么多墨水写元宵时的景象作铺垫的用意皆在这显露出来,对应“众里寻他千百度”,只为寻到那“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全词有多处描写宋朝元宵节街市的景象,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宋朝时期街市的繁华,还在当时的诗词文坛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当然,这首词也不仅仅是讲述作者“寻他”那么简单结合一下南宋的历史状况,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但当时南宋可是内忧外患的局面,哪怕是像辛弃疾这样文武双全的人才,也怕是会重蹈岳飞的覆辙,因亲金的贵族诬陷而死,这也注定了南宋的灭亡。所以,我推测这个所谓的“他”,就是那个能够给予辛弃疾机会去报国之人。</p><p class="ql-block">到了我们的今天,手握一本历史书,便能了解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能够去坚持赏析这留下的重要诗词文献的人却又少之又少。同学们,让我们领略这古诗词之美,去探索这美好的历史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