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好友李瑛老师昨天送我一本《读者》敦煌号<曾刊>一本。她知道我喜欢敦煌,更喜欢敦煌壁画中的藻井纹样,今天我把有关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能喜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去莫高窟,本来应该斋戒沐浴,顶礼焚香,带着一种宗教的虔诚而去,不是为了顶礼膜拜佛陀和菩萨雕塑和壁画,而是为了那遥远的从前秦到西夏的漫长岁月里,那些伟大的艺人和民间工匠们,为我们留下了惊世绝伦的伟大艺术作品,这值得我们专程来点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常常说英雄才能创造伟业,而莫高窟这样的伟业,更加万古不朽的作品,却时时在在是普通人创造的,他们一凿子一凿子的地开窟,也许就是为了生存,他们一笔一笔的描绘并不是为了留下名声,即使是后面的艺术设计者也没有在壁画中找到任何痕迹线索,供养人倒是把自己的画像留在了壁画中,但他们不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当然他们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时间匆忙,又参观了四,五个比较典型的洞窟,去的第一个洞窟是藏经洞,现在依然有几万份珍贵的原始资料散失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面,但也正是藏经洞的发现,让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宝藏感叹不已,最后诞生的重要的敦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洞窟中央,即使向四周匆匆一瞥,也会有一种力量让你安静和憧憬起来,这种力量穿越千年,随着岁月的流逝,能量越加强大,当初创造着壮丽顶级艺术品的人们,也许只是出于对佛陀的顶礼膜拜来认真对待一笔一画,但当他们把生活和生命有意无意的注入雕像和壁画的每一个细节时,实际上也注了灵魂和永恒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穿越千年的力量一一俞敏洪(节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爸爸与我们永别了,他一生中的坎坷成败悲欢离合,他那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事业,文化艺术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实时地滋养着我的思想,我的心灵,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经历传闻。爸爸的90春秋回忆录我的幼年青少年,直至成年时期,我都是跟随着他的足迹,按照他的指引,一步步的走来。</span></p><p class="ql-block">留下永久的微笑常书鸿一一常沙娜(节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根据敦煌壁画的素材,又依据当年外商对市场适销对路的纹样和色彩,我设计的地毯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在我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