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枷——千年农耕文明的见证者

甲乙美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连枷:千年农耕文明的见证者</b></p><p class="ql-block"><b> 作者:甲乙</b></p><p class="ql-block"> 在田家坪村的乡村记忆馆,一件古老的农具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它便是有着 1200 多年历史的连枷。这件古老的农具,不仅是我国农耕文化的见证者,更是千年农耕文明的生动缩影。</p><p class="ql-block"> 连枷,又叫佥,是一种打谷用具。早在春秋时代,它就已经出现。在《国语•齐语》中,就有关于农夫使用耒耜耞芟的描述。《广雅》称其为“斋谓之架”,《说文解字》则解释为“柫,击禾连枷也”。而在《耕织图诗》中也有“持穗及此时,连枷乱发声”的描绘。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四十四》有:“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也正是描写用连枷打场脱粒的景象。可见,连枷在我国古代农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农具,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p><p class="ql-block"> 根据《王祯农书》(元代)的记载:连枷是“用木条四茎,以生革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挺为之者,皆于长木柄头,造为擐(huàn)轴,举而转之,以扑禾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连枷是用四根三尺长的木条或竹条,以皮革编成一块板状,用一个可以旋转的环轴装在长柄的顶端。使用时,挥动长柄,使竹木条编成的板绕环轴回转,扑打在需要脱粒的作物上,籽粒便脱落下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枷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件农具,更是我国农耕文明的象征。每一次挥动,每一次回转,都仿佛在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如何在四季轮回中,以汗水和辛劳,创造出一个个丰收的年景。</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农具已经被机械化设备所取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连枷这样的传统农具已经失去了价值。恰恰相反,它们是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 在田家坪村的乡村记忆馆,连枷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农耕文明的变迁与发展。这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记忆。它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农耕文化,也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 连枷,这个古老的农具,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启示者。让我们以它为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我国的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