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翁的美篇

不倒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水磨坊</span></p> <p class="ql-block"> 水磨坊</p><p class="ql-block"> 李福兆</p><p class="ql-block"> 一个盛夏的夜晚,一阵闷热把我从睡梦中掀醒。下意识地摸了摸浑身黏糊糊的汗渍和湿漉漉的夏被,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忽然间小时候家乡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起,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夏天中午睡觉还得盖块被子,从来没有过热的不能睡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清晨起来一开门,院里各种各样的疏菜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带着露珠,要多新鲜有多新鲜。</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害怕洪水的原因吧,亦或是因为那时候物资匮乏依山能挖窑洞的缘故吧!人们全都居住在半山腰的土窑洞里。站在街外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小鸟鸣枝头,炊烟满天飘,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极目远眺晨雾中村东头一座与土窑洞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物在绿油油的庄稼地里脱颖而出,非常显眼。听大人们说,那是水磨。</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水磨呢?相信四十岁以下的人是不知道的,就是以水为动力的一种加工面粉的设备吧!。</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这应该是村里唯一能够代替人工的机械,虽然同样是石磨,比起那人拉或者是牛拉的石磨来,那可真是先进的再不能先进了,一天一夜就能磨出二三百斤面粉。</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 曾记得排了将近二十天的队好不容易轮到我家磨面了还遇了个下雨天,由于磨面需要的人多,家里的人全部上阵,于是就把我们姊妹几个全都带在了磨坊。</p><p class="ql-block">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来磨坊,磨坊坐北向南,进来的路在磨坊的背后,跳过一条水渠再走七八米就到了门口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砖石木结构的房子,坐北朝南分上下俩层,上面的一层建在一个足足有七八米的土塄上,下面一层建在土塄下面。走近往下一看,原来下面是一个石拱窑洞,窑洞大约六七米高,五六米宽,八九米深。底下一个硕大的木头做的轮盘,轮盘的外围有差不多一米宽布满了无数片叶片(水瓦),离水瓦几十公分高处是一个巨大的流水槽,斜卧在窑洞后面石头砌成的四五米高的石墙上,直通来时路过的水渠,水流顺着水槽借助这四五米高的落差冲向轮盘的叶片,那木轮盘飞快的旋转着。一同旋转的还有轮盘中间搂粗的木头柱子直插窑洞顶部。</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部分是由砖木结构建成的一排五间瓦房。正面两个大窗户,门是从东边开的,俩扇木板门结结实实。推门进去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位于正中间的一合大石磨盘。磨盘是由上下俩片组成的,每一片石磨直径大约在一米三四,三十公分厚,上面的这片分别由四根胳膊粗的麻绳吊在房梁上不动,有一个用来盛粮食的料斗放在上面。下面这片则是和底下那根转动的柱子连在一起的,四周是围起来的底下有一个口子,有两个刮板带在下面的磨盘上,把磨下来的料转一圈刮一次从那个口子漏下去。漏在下面一个木头做的大盒子里。由于这种水磨的速度相当快,所以通常得四五个人箩面才能赶得上,还得有一个男人负责给料斗加料。相对于人拉的石磨来说,人就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西边有一个门,进去这是专门隔出来一间让看磨坊的人住的地方。里面有火炕,还有一张桌子,墙上糊满了泛了黄的报纸。弟弟妹妹们就放在这里让我照看着。</p><p class="ql-block"> 由于赶上了下雨,水比较大磨转的快,我们家的面粉提前了几小时就磨完了。不幸的是雨天路滑回家的时候费了好大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水磨坊的兴起是当时农村机械化代替人工的最初的起点,使农产品走向机械化加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此宏伟的建筑物绝对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听大人们说,当时几百口人的村里面竟然没有一个会手艺的匠人,为了修水磨专门收了两户会手艺的人家。一户是有个石匠,另一户有个木匠。据说是他们老家饿的吃不饱饭才来到这儿落户的。</p><p class="ql-block"> 跟着母亲去外婆家的时候得路过四五个村庄,每个村里都有一座这样的水磨。后来才知道这都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民生的一项惠民工程。只要有自然条件的地方,说白了就是有水的地方就有水磨。</p><p class="ql-block"> 直到七十年代农村通电以后,这个红极一时水磨才慢慢的卸下历史的重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电磨。而那座高大的水磨坊也在后来的多少年中,变成了一堆残垣断壁,渐渐的退出了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水磨坊的出现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进步,那么它的消失也预示着又一时代的更新换代。</p><p class="ql-block"> 结束的时候突然想起一段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尘世间诸事如此,物亦如此。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壬寅年仲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