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星夜心语</p><p class="ql-block">图/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事历历在目,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家乡,不通电,照明用的是煤油或桐油;不通自来水,人畜饮用水全靠到附近的水井里肩挑背扛;不通公路,出行全凭双腿双脚,运物主要依托人背马驮。是典型的“三不通”地方,人们的生活过得很辛苦,日子也过很艰难。</p> <p class="ql-block"> 当初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就是家乡有一所公办的全日制小学,虽然教室要么是石头加泥巴垒砌而成,要么是全木结构搭建的瓦房,课桌板凳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也很简陋。但学校离我家很近,即使躺在床上,也能清晰地听得见老师们敲响的钟声,以及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使得自己的小学生涯中,比同班其他离校较远的同学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也为自己小学时期优异的学习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而给我们学习成绩锦上添花的举措莫过于在六年级时的罐头灯(用吃完的罐头瓶子作为装煤油和避风的器具,用一根铁丝绕成“U”型固定燃绵的简易灯具)求学,也构成当时这所乡村小学晚上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我们升入六年级的时候,一位刚刚从遵义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学校的优秀年轻老师姓申,被学校领导安排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申老师一接手我们班,就给这群充满天真烂漫、稚气顽皮的学生带来了许多新的学习规定。其中最让我们惊讶、激动而又有些小顾虑的就是要求我们晚上自备罐头灯到班上集中学习,着力小学阶段最后的冲刺。在那个还没有兴义务教育,初中的办学条件尚达不到接纳每个小学生都能进入中学继续学习,小学升初中需通过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最后择优录取的年代,这个要求无疑是大胆、新鲜而又令人充满期待的。</p> <p class="ql-block"> 作为担任班长的我,在接到申老师的这项新规后,当天下午放学后就立即召集班委会成员商量自备罐头灯上晚自习的可行性。大家纷纷表示这个规定安逸,能让同学们在晚上的集中学习中共同消化老师们白天上课的内容,遇到问题还能及时请教解决。但也担心远处的同学们晚上上学不方便,途中不安全。我把大家的意见和担心收集记录好后,第一时间向申老师作了报告。申老师听了之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提罐头灯上晚自习虽然在我们学校没有先例,远处的同学晚上确实不方便,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只要我们用心组织,严格纪律要求,是能够有效克服相关困难的。比如离家远的同学晚自习后可以寄宿在附近同学或亲威家里,就可以解决他们出行不方便的问题。”听了申老师的话后,我也茅塞顿开,信心倍增。申老师看到我这情绪的瞬间变化后,也很欣慰地给我安排了新的任务,让我在第二天早读的时候告诉同学们,近期他将召开家长会,专题就提罐头灯上晚自习的事向家长作说明,并征求他们的建议意见。</p> <p class="ql-block"> 通过家长会取得广泛支持,并梳理汇总家长们的意见建议后,我们把教室漏风的窗户用透明的白纸糊好,不让外面的风吹进来。同学们在家长的精心指导下,制作了一盏简易而不失美观的罐头灯。远处的同学在附近的同学和亲戚家找好寄宿的地方,连我和弟弟住的那窄小的房间,每晚上都有远处的四五位同学一起挤。一切准备妥当后,学校历史上开天辟地用罐头灯上晚自习的帷幕,便正式在这个偏僻小山村的秋日里拉开。</p> <p class="ql-block"> 尽管白天同学们学习很辛苦,但是大家对提罐头灯上晚自习满怀激情与动力,因为很多白天没有弄懂的问题,大多数都能在晚自习的相互讨论或随班辅导老师的指教中有效得到破解。学校领导、班主任申老师、其他任课教师以及附近的学生家长都是我们或明或暗的坚定守护,默默无闻地关注、支持着我们。特别是申老师,始终与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在罐头灯下的教室里,操劳着我们的学业。经过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艰辛付出、家长们的无私支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那班同学在当年的初中升学考试中,破天荒地夺得了当年语数单科总分、平均分及升学率等多个全区第一名,而我自己也以总成绩全区第一名升入当年的重点初中。</p> <p class="ql-block"> 虽然罐头灯求学的日子已与我们踏歌而去三十余个春秋,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在那段紧张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全班三十二个同学三十二盏罐头灯,不论天晴还是落雨,无论刮风亦或下雪,都会按时亮堂在尽管有些简陋、却充满温馨和暖意的教室里,也照亮了同学们追逐跋涉的前路,以及日后追寻旧梦的归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