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谒大灵岩寺

柳小溪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灵岩寺时,正值青春,二十岁出头,很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模样。天是清澈的蓝,任凭云卷云舒,自由自在。</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去灵岩寺,差不多六七年前吧,与心仪的朋友一起。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受了点生活的小波折,却还以为自己很年轻,口中心里也常念念有词:我的人生我做主。</p> <p class="ql-block">今年10月27日,当我第三次来到灵岩寺,一进入正门,便被大雄宝殿那声声的佛号敲碎了心绪,敲皱了双眉,敲湿了眼睛。望着袅袅上升的香火青烟,及大殿里香炉前虔诚叩拜的男男女女,我的心,如哽如噎。</p><p class="ql-block">岁月,不给任何人机会和面子,当然也不会饶过谁。似水流年,比喻的多么恰当。如今,已是人到中年,我觉得我的幸福时光似乎在四年前透支净了,剩下的除了生离死别,就是伤春悲秋。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常常直面逝去,眼睁睁的无力让人哀痛。</p> <p class="ql-block">近来多有悲伤,好朋友青姐担心我抑郁,常邀我去爬爬山逛逛水,这一站便来到灵岩寺,顺便观赏下大雄宝殿前的那两棵银杏树叶是否已作金黄状,这是同行的钟情摄影的王老师所期盼的。</p><p class="ql-block">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刹。寺庙始建于东晋351年,由高僧朗公创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多次修缮,至今已1700多年历史。这里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地,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现在,是江北现存最大的一座完整寺院。</p> <p class="ql-block">进入正门的右侧,是历代的碑刻记载,因年代久远,有的肉眼已难辩朝代与碑文内容。它们在阳光下风雨中伫立,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过往。</p> <p class="ql-block">稍往前就能看见,大殿门前殿台东、西两侧的两株银杏树,一雌一雄,树冠向外扩散着,已触摸到对方的枝叶,像一对恋人执手无声的彼此凝望。它们经风历雨,岁月沧桑更迭1200多年,依旧你侬我侬依旧生机盎然,吸引所有到来的游客为其驻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目光顺着银杏树的躯干仰望,叶子有的还青葱,有的泛着金黄,而碧空如洗,呈湛蓝色,没有风,这蓝天与这青绿这金黄相互映衬,竟然是涚不出的恬淡与宁静,美的不可方物。</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黄叶,虽说秋天代表着成熟与收获,但黄叶落叶终究是分离是让人伤感的事情,秋心为愁,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罢。</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秋天似乎格外长,格外温柔,都10月底的天气了还能穿短袖。我们边讨论这一定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一边随着游人的队伍向前。</p><p class="ql-block">灵岩寺鼎盛时,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唐李吉甫在《十道图》中曾将它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同称“城中四绝”。后来,在一次次兵戎相见的战乱年代,在没有保护没有修葺能力的情况下,很大部分僧房坍塌毁坏,僧人们裹腹都无计便纷纷逃离。人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战争?!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推进,一次次改朝换代,造成了多少饿殍遍野,路有冻死骨。再看看现在国际上的依然有不尽的争端,每每新闻里,炮火的隆隆,硝烟的弥漫,难民和孤儿们羸弱的身体和无助的眼神……战争是残酷的,是统制者们手中的砝码,带给人民的却是无尽的伤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望着墙边那些被保护起来的残碑断柱,残桩断垣,心有感慨,旧中国从封建社会历经沧桑磨难,到新中国成立终于步入和平年代,到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平静祥和,远离战争。 因为崇尚和平、希冀和平、执着和平,既是久远的文化传承,又是理性的现实考量。</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正身后,好像是叫做五花殿,因发生过火灾,只空余残墙断壁,而在它身后,是距今2100年的汉柏。此树树干通直,树势挺拔,枝繁叶茂。树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刻《汉柏纪》石碑一块。据记载,汉武帝曾梦见灵岩寺方位有一柏树,遂派人来查看,果见此树,后人赞誉此树为"灵岩汉柏"。真庆幸,那场火灾没有波及到这棵千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向前走不远,远远望见两棵1000岁的古青檀树,一棵长在门洞上方,一棵长在相距四米的墙壁上,它们相伴而生又相守了千年,世人为美名曰“鸳鸯檀”,又名“千岁檀”。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树,就像桀骜的精灵,善生于崖间壁上,它们的根部盘龙错节缠绕紧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危岩不畏惧,久旱不肯枯,久冻不甘死,苍干嶙峋,性情韧而坚定。</p> <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青檀树,记得第二次来时拍这张青檀的照片,一直保存着,尽管手机换过了好几个。</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来到御书阁。这是唐代住持慧崇禅师专为存放唐太宗赐书建造的。宋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等皆赐有御书奉于阁中。金贞祐二年间,寺遭兵焚,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真个是惜乎痛哉。</p> <p class="ql-block">信步来到辟支塔下,抬头仰望,高耸入云,庄严肃穆。辟支佛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历时六十三年完工。是一座八角九层十二檐的楼阁式砖砌建筑,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高55.7米,底固长48米,塔座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塔顶冠有铁刹。从塔的名字来看,为供奉辟支佛而建。“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佛梵语音译为“缘觉”、“独觉”。是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大乘)之一,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法华经譬喻品第三》:“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p> <p class="ql-block">我和青姐正在佛塔前各种拍照时,看到又一批游客也靠近过来,其中一位三十几岁年纪的女子,双手胸前合掌做了祈祷手印,围着佛塔转起来,一圈一圈,我们不明白什么意思,让我联想到10月中旬去四川姐姐家(姐姐姐夫因我几个月来心情阴郁愁苦,怕我过于悲伤再度成疾,极力邀请我过去小住散心),在赏游德阳文庙时,看到有位男子也是以这个姿态非常虔诚的围着大成殿转圏圈,我猜他是为孩子的学业或什么考试在向孔老夫子告求吧。再看眼前一直围着佛塔转圈的女子,总之,我想他们一定是有心事的。不由得想起仓央嘉措那凄美的诗句: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音乐人为它谱曲成歌,总能听到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是无神论者,认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一套,可随着年纪越大,开始有点信命了,有了宿命感。相信了缘分,相信了心诚则灵。出自《坛经》唐朝高僧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p><p class="ql-block">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无数迷茫的人点亮了一条明路。</p> <p class="ql-block">再向上走,在最高处有一栋独立的墓塔--慧崇塔,是唐代高僧慧崇禅师的墓塔,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年,坐北向南而建。</p> <p class="ql-block">塔高5.3米,塔基为五层,四面皆为栱形门,正南为真门。塔体顶刻兽面,券脚刻椭圆形旋纹头,左右框均砌“枭混”。</p> <p class="ql-block">而东西两面的石刻,虽然有些毁损,还是能真切的看出来,向东的塔壁上,刻着一个人和一幅古时的大门(假门),虽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袭,但门上的门钉及雕刻的狮头、伎乐、飞天、武士等图案仍依稀可辩,只见那人正推开虚掩的一扇窄门侧身半入。</p> <p class="ql-block">对面,就是朝西方向的塔壁上则刻着一个人在门里出来,站在那儿,看不清楚他的表情,或许有些悲伤吧,而身后的门已经关闭。之前听导游讲过这石刻的意义:这是说人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出生就是推开了一扇门,门里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或许卑微或许平凡或许重如泰山的一生,只有看自己的运气和努力的程度,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之后走向死亡,生命之门关闭,不得不彳亍向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人出生时都是攥着拳头,而离世却是撒手而去。这就预示着或告诉你,只要来到这个世界,就得撸起袖子握紧拳头加油干,否则不会有成;而离开这世界时,两手一摊就什么也管不了抓不住了……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p><p class="ql-block">我又想起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窄门》里沃蒂埃牧师宣讲基督的那句话:“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因为宽门和宽路通向地狱,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窄路,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才找得到。”</p><p class="ql-block">前两次,只是观赏,心中并无多波澜也无几感慨,可是,世事多变沧海桑田,我已不是从前那个我。</p><p class="ql-block">四年前,正值壮年的丈夫离世了。他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为人热情仗义,喜交朋友,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酒桌上也豪爽至极,虽然我们当时的条件并不好,也阻止不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风度。记得那时我们贷款很多钱买了新房,后来他身体出现了问题,有次我俩聊天儿说起他的病情,我总也忘不了他当时斜倚在沙发上,笑着对我说,我可不能死,死也得把账给你还完再死。没想到却一语成谶。经过多方多年努力,在最后一笔借款还完的当月,他便永远的离开了。我悲痛欲绝,感觉天都要塌了。后来,是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关心关爱,让我慢慢走出阴霾,所以我也是幸运的,老天为我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又为我打开一扇窗。</p><p class="ql-block">今年6月,九十三岁的老母亲去世,让我再次悲伤成河。父亲年轻时在外地工作,母亲独自拉扯我们兄妹很不容易。感觉我们兄妹五个人中,母亲最疼爱的就是我,虽然我小时候是非常气人非常难缠的一小个。母亲对我幼时吃奶只吃到一岁而耿耿于怀,总觉着亏欠我,因为上边哥姐年龄差比较大,而我和弟弟相差还不到两岁,姐姐哥哥和弟弟都吃到了三四岁,尤其是大姐最甚最娇。据母亲说,大姐六七岁才断奶。父亲去世十多年里,我们兄妹几人尽心照顾母亲。尽管母亲最后的岁月里,我几乎天天守在她身边,但心里还是不甘,总以为,平素身体一直很健康的她老人家能活到一百岁。如今,最爱我的那个人也离我而去。</p><p class="ql-block">10月份儿,婆家父亲也因病去世,这让我无比痛恨新冠病毒,他老人家就是因新冠后遗症,终是没逃过这一劫。又是一次失去亲人的打击,我更觉失去了最后的依靠。这位老父亲一生耿直善良,行医四五十年,在他退休后从乡镇搬到县城很多年,还有乡邻、朋友来找他寻医问药。结婚二十多年里,从未见他对我们发过脾气,丈夫去世后,他和婆婆更是对我和女儿关心爱护有加,不论在生活上还是经济上,从不让我们作难。所以这几年我并没有感到有多惶恐,遇事由他做主,总觉得有依靠。然,世事难料啊,在墓碑基石盖上的那一刻,脸上怎么也擦不干的泪水,心里再也无法抹去的悲痛。</p><p class="ql-block">而我本身,身体至今也未恢复如先前般健康。母亲去世的当天,我便染上新冠,本以为输几天液就没事了,但是之前因天天在医院照顾母亲,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中,又吃不下睡不好,自我免疫力极剧下降,输液后病情又反复,若不是大姐坚持让我再去看医生,让病情得以及时治疗,把我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否则,我此时或已作古。</p><p class="ql-block">佛教人生哲理:不要回忆过去,不要迎接未来,也不要执着现在。把心自然安住下来,不要控制他,不要跟随他,不要阻挡他,不要拒绝他。让他来去自由,放松放下,放到本觉当中,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成佛了。</p><p class="ql-block">步入中年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亲人朋友慢慢老去死去,而我们也正一天天走向衰老,这是千古不变的人生法则。经历了无力回天的哀伤,直面了死亡,不祈望成佛,只求我愛的和愛我的亲人友人平安健康。</p><p class="ql-block">慧崇塔,慧崇塔,似乎冥冥中注定,慧崇,我说为什么我总觉着有种亲切感,原来,颠倒个位置就是丈夫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边走边回望着慧崇塔,有所感,有所悟。</p> <p class="ql-block">缓缓地顺着台阶向下,来到墓塔林,顾名思义就是历代高僧的墓地,灵岩寺的塔林历史久远到了北魏时期,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墓塔。墓塔林位于辟支塔西临山坡上,依山而筑。塔林集中在一甬道两侧,居中北端为砖石结构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法定墓塔),其两侧分列全石结构群塔,琳琅满目的方碑形、钟形、鼓形、穿堵婆(喇嘛塔)、经幢式、亭阁式等各种石塔。大多塔一般有塔座、塔身、塔刹组成,上刻僧人法名年号。</p> <p class="ql-block">据说,高僧们逝去时是早上就会在墓塔上刻石钟,逝在晚上则刻石鼓,对应了佛家的“晨钟暮鼓”的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唐·李咸用《山中》诗曰:“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p> <p class="ql-block">塔林之内,墓塔庄严肃穆的矗立,被青松掩映,阳光洒落下来,映衬着明亮的光芒,犹如一个个宝相尊严的高僧从远古走来。听着寺里一声声的佛号,仿佛是他们在念颂普渡众生的阿弥陀经…………</p> <p class="ql-block">转过殿角,发现千佛殿因修缮封闭起,门前那棵树吸引住我们的目光,这就是著名的“摩顶松”。相传唐代名僧三藏去西天取经前,曾手摩此树,并说:“吾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后果然如此。故得名。”而在《西游记》第100回中曰:唐僧四众,随驾入朝,满城中无一不知是取经人来了。却说那长安唐僧旧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见几株松树一颗颗头俱向东。</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是演义而成的唐僧与摩顶松的故事。因为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演义复合体,其中唐僧与摩顶松的故事很可能取材自义净禅师。因为义净禅师西行之前,曾至灵岩寺摩顶松住脚是完全可能的。后人遂将义净与玄奘两个唐三藏混为一谈,其轶闻遗迹后来被融合演义到《西游记》故事中。</p><p class="ql-block">后人在摩顶松旁又栽一柿树,现古柏和柿树并立而生,由树名谐音对游人表达良好的祝愿为百(柏)事(柿)如意。可以看到,两棵树树身及树周围的石台上,都挂满了游人祈福拴的红绳和福牌福袋,它承载着多少情感和愿望啊。</p> <p class="ql-block">赏游拜谒寺中景胜,我们准备向山顶的红门进军。</p><p class="ql-block">灵岩山,原名方山,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因山形似玉玺,郦道元《水经注》称玉符山,而“灵岩”的来历与该寺创建者朗公和尚有关。传说朗公讲经说法精彩,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大家称赞他讲经生动,朗公谦虚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逐渐被“灵岩(谐音‘灵验’)”所取代,改名灵岩山,灵岩寺也藉由山得名。</p><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陡而高,因我近来身体较弱,青姐几次问我累吗还行吗,我总是喘匀气息告诉她,没问题。</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我们赏了甘露泉;</p> <p class="ql-block">见到了可公床,并爬上去做了瑜伽全莲花体式;</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托住刻在大石壁上的大“佛”拍照;</p> <p class="ql-block">我还垒了玛尼堆,虽然小小的,但它藏着我的感情和希望,精神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看着台阶旁边的一些松柏,它们完全靠天吃饭,旱涝无常,有的长在石缝里,有的探在崖壁上,有的树根几乎完全裸露盘距在地面上,只有很小一部分在土里,依然能顽强的生长,坚韧的挺拔向上。让我们看到生命力的强大与不屈。</p><p class="ql-block">所以,人常说,人生除了生死,便再无大事,那些你以为过不去的坎放不下的事,等某一天回头再看,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p> <p class="ql-block">停下脚步稍作歇息,抬头观望,红门已近在咫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