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文章华 2023.11.</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书写湖南农垦历史,岂能不写徐梦龄?</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其弟唐龄,同年来场,同罹厄运,二十春秋,泥足深陷。云开日出,高校杏坛,一飞冲天,出席全国,两届人大。</span></h1> <h1>左 徐梦龄 右 徐唐龄</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1 最早的拓荒者</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1950年未满20岁来到大通湖,于2007年长眠于他春风得意与时乖运拙交替一生的湖乡大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是省农林厅厅长王恢先,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李毅之,亲自选定的湖南农垦最早创业领导骨干之一,是湖南农垦全程历史见证人,名副其实的农垦元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历经坎坷,风雨磨砺,劲松挺拔,农垦典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休前后,他主编写就湖南农垦起源地之《大通湖农场志》、《大通湖农场历年统计资料汇编》、《大通湖农场十年规划》三本书先后出版;劳苦功高,流芳百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庚午梦华录》自传中,留下在档案与《场志》中找不到的,尤其是农垦创业早年的详情细节,为后人研究湖南农垦起源历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1930年8月生,安徽太和县人,出生于耕读世家,抗日儿童团团员,被新四军彭雪枫部选为抗日剧小演员,连续成功演出10多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国民党逼太和中学南迁 ,在局势混乱中徐梦龄等20余同学选择北上。在河南开封恰逢中原大学招生,12同学考上随即入学,这是为全国解放培养新政权干部所需,而创办的流动大学。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学提前结业后编入四野105部湘江大队。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9月徐梦龄随军管会进入原国民政府湖南农林处工作(不久处升级为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受省农林厅选拔派遣,徐梦龄与邱怀问、袁公淮三人于1950年4月5日凌晨,从长沙坡子街坐火轮出发,经草尾大同闸转乘风网船到安仁垸沙堡洲附近南剅口上岸,4月7号上午,步行到达南县窑堡原湖南省孤儿四院大木楼,大通湖蓄洪垦殖管理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达管理处后,早先到达的水利厅军代表、老八路穆义文宣读农林厅相关人事安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穆义文任蓄洪垦殖管理处副处长(履正职)兼机械农场场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任机械农场政治指导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顾其诚任机械农场副场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邱怀问任管理科科长兼办公室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湖南国营农场最早的雏形领导班子。</span></h1><h1><br></h1><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场志》历任农场领导名录中第一个“龙钻,副场长,字面任职时间1950年3月-5月”,经查没有到位 。农垦历史活档案傅建威老人证明没见过此人。袁公淮派去增福垸创办建业农场任场长,开荒200余亩,为省厅局机关谋福利,与管理处属托管关系】</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试办机械农场过程中,遭遇国民党特务煽动地方汉流帮派势力,疯狂破坏农垦事业,由少数人聚众闹事,发展到大规模打砸拖拉机,抢夺农场稻谷,性质极其恶劣的反革命事件。徐梦龄为保护农场财产,表现非常勇敢,工作非常出色,配合穆义文设妙计,让汉流帮派把被抢去的稻谷如数送回管理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毅之、穆义文十分看重徐梦龄人品、才华与能力,予以特别关心,后续领导也重视对他的培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9月8日与职工医院护士贺静兰结婚,贺静兰(1933-2009)南县卫校毕业,后学过财会,生育二子一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试办小机械农场开始,直到1957年,从政治指导员到主管农场场部机关工作,担任过场长秘书,农场工会主席,农场团委书记,出席湖南省首次团代会;担任过生产队(时为科级)队长、工区主任,中心队(时属处级单位,最后改为分场)队长等。每逢重大或项目难题,领导往往会先想到这位20出头的年轻人。由此可见,如果一帆风顺,他肯定是农场高层领导接班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 暴风雨中的劲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徐家祸不单行,二姐瑞龄患子宫癌32岁英年早逝。徐梦龄不幸被打成右派,工资降为二级农工下放劳动;爱人贺静兰被划为疑右,开除团藉。五弟徐唐龄被划为极右,下放劳动工资每月仅发18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里出了右派,竟然还牵连到远在安徽太和县老家亲人遭受歧视,七弟在太和中学无缘无故被逼迫休学回老屋务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面对突如其来残酷打击,如劲松挺拔,坚强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纵有浮云能蔽日,云开雾散终有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在徐梦龄领导岗位8年,留给大多数干部与群众的印象极好。从下放三中心队劳动第一天开始,始终有好心人在暗中保护他,虽说他的姓名写在另册之中,但总是有人关照,让他做轻松的事,特别是“文革”中他没有受到冲击,真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群众信任,下放劳动第二年就让他担任生产队代理统计,工作效果与效率全分场第一。1962年中央下文调整右派政策,优先安排部队来农场表现好的右派,他是地方右派,主动让出代理统计职位回到田间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分场兴修水利涵闸时,徐梦龄被安排做水利工程施工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冬,他水利施工员职位被“红袖章”取代,他被迫回到三分场四队挑土修大堤,队上让他干较为轻松的工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队职工不理解,他们拼死拼活,土方进度与效益远不及其他各队。徐梦龄凭目测怀疑计算有误,他找到指挥部查看原测量的断面图,发现确系计算有误,指挥部同意改正土方数目。使全队由最低变为最高工效的生产队,职工收入增加一倍,三分场四队职工家属怎能不感谢徐梦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无论干技术性工作,还是田间劳动都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尽力而为,不负初心。干群上下对他评价都非常好。能做到这一点,对于右派来说,不咬着牙顶着巨大政治压力与经济危机压力,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是做不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爱人贺静兰幸好是“疑右”,保住了医院护士工作。徐梦龄被下放到生产队劳动,离家太远不能替爱人分担家务与抚育照看孩子。只得把两个孩子送往南县外婆家抚养,外婆家人口多收入微薄,以往他们有余额接济外婆家,现在他们工资突然减去了三分之二,反过来孩子的生活只能依靠外婆家了。好在贺静兰父母通情达理,毫无怨言收留了他们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历如此这般大磨大难的家庭,不可能回到当初的温馨。更为了孩子的前途,1964年徐梦龄主动提出离婚,9月离婚手续办妥。经协商三个孩子,由他抚养老大卫平,从此徐梦龄与母亲、儿子卫平在三分场茅屋里艰苦度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母亲是1952年接到儿子新婚喜讯,在二姐瑞龄陪同下,历尽艰辛,从安徽太和出发,寻找到大通湖农场来的。瑞龄初来农场学校正缺老师,被安排做代课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梦龄农垦初心坚如磐石,其弟唐龄,1950年11月追随哥哥来到大通湖。建场三年,淮北黄土地徐氏8口之家4个来到大通湖拓垦蛮荒,徐母1972年5月在三分场四队病逝,享年74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共和国粮仓,徐氏农垦印记,撰定史册,闪闪发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 曲终奏雅的歌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蒙寃21年的徐梦龄终于得以平反,重返领导岗位。刚上任农场公交办主任,党委领导就放心地把“拥有24门、日产红砖4万块、平瓦1万块轮窑”大型建造施工方案交给他做。轮窑,事关全场安居工程与公共建筑根本改变,人民生活奔小康的头等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很快就制定好施工管理方案,并改变工程队分配制度,农场党委审议时窃喜,人才难得,方案一致通过,并授权他全权实施。对于离岗21年,刚上任的人就被授予如此重大任务,在农场历史上是罕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分配制度的改变,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工程进度很顺利。在开挖基础土方时,遇到了下层流沙的困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很多领导与技术人员束手无策,而徐梦龄却不慌不忙,又大胆拿出了解决流沙问题施工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直径20米基槽下面,均匀布置直径1米30个预制砼管,采用沉井的方法逐个挖沙下沉,加块石砼体克服了流沙难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建造60米高烟囱哪来现代高空建筑设备?他组织攻关小组,采用倒挂升降,如期安全完成高空作业。轮窑主体建筑施工的同时,又完成生产车间及辅助生产工程项目。历时6个多月,比外地同样的工程提前了将近半年,轮窑于当年9月20日点火投入砖瓦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一如既往,披荆斩棘,所向披靡。轮窑建成后,他又马不停蹄为企业改革打开新局面而不停歇奔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湖南省志书编纂委员会布置,各地、县及重点企业编写志书。1987年湖南农垦正式启动志书编纂,徐梦龄被大通湖农场党委,及农场史志编纂委员会委以重任,担任《大通湖农场志》主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工程非他莫属,其一 他是最早来农场的建设者、领导者,全程见证农场发展史少数人之一;其二 他的知识才华完全能驾驭史志编纂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没有辜负党委与职工群众期望,在全体编纂组成员协助下,《大通湖农场志》以快速、高质出版成书,是全省100多个县以上出书最快的10个单位之一,受到了省、地领导的肯定与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1990三年,是徐梦龄主编农场志书最辛苦的三年,也是最快乐的三年。1930年出生的徐梦龄,《大通湖农场志》成书出来之时,正好是他革命生涯离休之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间推移,农场领导班子换届,根据上级要求,《大通湖农场志》内容与版本先后有三次提升与更新,最后版本为1992年。离休后,徐梦龄始终担任场志主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还为《大通湖农场历年统计资料汇编》、《大通湖农场十年规划》出版费尽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是湖南农垦创业元勋,是农垦历史全程演员,是农垦曲终奏雅的歌手,是农垦文化遗产的守护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写湖南农垦,岂能不写徐梦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 农垦元勋之弟——全国人大代表·徐唐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450年(明),太学生徐骐从山东迁徙安徽上和县,徐骐始祖传至徐梦龄为第22世,是一支注重耕读的汉族后裔。历代传人中出过不少朝廷重臣,学者与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梦龄父亲,1919年游学北京,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回到太和县以“徐天真律师事务所”从事自由职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父六个儿女【按序为:康龄(安徽大学毕业,解放战争中失踪)、瑞龄(女)、庸龄(东南医学院毕业)、梦龄、唐龄、庶龄(教师)】个个读书用功,学有所成,勤奋专精,国家栋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徐唐龄</b><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1950年得知哥哥下落后,11月历尽艰辛追寻来到大通湖的。17岁唐龄才华出众,字写得非常漂亮,安排在场部工作。1952年初保送到华中大学读书,毕业后回到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龄1957年被打成右派,单身一人在北洲子农场三分场劳动,每月仅发生活费18元,孤苦伶仃,历尽磨难,苦不堪言,唐龄比兄长梦龄活得更不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龄学富五车,1980年2月去湖南财金学院应聘试讲,课原定50分钟只讲了20分钟,听课正副教授等50人微笑起立,老院长当即拍板调入学院任教,真是个奇迹。尽管他泥足深陷21年且从未教过书,怎奈他才高八斗技压群雄,不久财大学生用上了他编写的教材,知名度大幅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后来他被当选为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湖南省参事,享受国务院津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大遗憾,他未能留下在农场30年人生记录,所以只能介绍到此为止。都说那年代农场藏龙卧虎,徐氏龙虎人才可真了得!</span></p> 1950年的徐梦龄 1951年农场首届劳模大会,第二排唯一背手枪者,手枪是徐梦龄初来农场时,省农林厅党组书记李毅之亲自送给他的。 1952年庆祝青年节后排右三徐梦龄。 1955年徐唐龄(左)徐梦龄兄弟俩 《大通湖农场志》在亚马逊旧书店曾卖到500元以上。 《大通湖农场志》由岳麓书社出版 徐唐龄(左)徐梦龄人生最后的合影。 <h1><b>附 徐梦龄资料与《农垦春秋》</b><br><br></h1><h1> 2013年10月,大通湖区农垦博物馆筹建工作被暂停,实在令人惋惜。区里不“馆”我来管,写一本农垦书籍以告慰在世农垦前辈,告慰九泉农垦英灵,以了本人心愿。<br> 我拟纪实文学写全程农垦50年,要历史连续而完整,最好有典型人物贯穿历史始终,可农场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典型在哪里?<br> 正好徐剑平先生送来他父亲徐梦龄遗作《庚午梦华录》,全书对徐氏家族1450年起源与发展作了简述,重点在解放战争与在农场一辈子的他及全家人生经历记录。还有与徐梦龄同期来农场,近100岁老工程师傅建威(1920-2020)在,都是农垦全程历史见证人,他说的很多与徐写的吻合,他们是朋友。<br> 遗憾,徐老梦龄先生在世时,我仅路过场部机关门口时远远地见过他身影一两次,没有任何交流。<br> 徐梦龄作为农垦自始至终亲历者,湖南农垦元勋,其自传当然是后人写农垦文学类作品最可靠最好的素材与参考资料。<br> 是徐梦龄资料,给了我写出全程历史《农垦春秋》的信心,我衷心感谢徐剑平先生。<br> 写历史使用前人文字资料,请亲历者口述历史是必然与必须,作者要站在时空高处,充分发挥自己创作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抄袭是犯罪。<br> 前人自传顾名思义重在写自己,《农垦春秋》写社会,为党写历史。务必要尽力让当年更多真实人物进入历史;个人典型要塑造,英雄群谱是重点,描写要扩大到农垦事业波澜壮阔全景。《农垦春秋》属纪实文学,在确保历史真实前提下,艺术表现形式作更大提升扩展,是纪实文学所允许的。<br> 我教40年书是个杂家,顶多算个写手,水平低,更没有半点奢望让作品评奖上等级,没奢望成为作家。硬着头皮写《农垦春秋》,是痴心于农垦,能为后人留下了史料,为农垦博物馆停建弥补了一点遗憾,此生知足也。<br> 《农垦春秋》出版发行后,出版社图书自查时,老编辑,老资格审读员金国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我收到几十个读者书评,点赞为99%,我均已分别表示感谢。当然错误与遗憾在所难免,对批评虚心接受。</h1><h1> 对极个别人发出的杂音嗤之以鼻,我对农垦问心于愧。<br><br></h1> 徐剑平送《庚午梦华录》来到大通湖区委党群部农垦文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