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序厅的殷墟车马坑和文物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殷商时期马车】</span>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2004年出土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发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龙形脊饰】</span>(砖瓦)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河南洛阳东城宋园遗址。北宋时期皇家官式建筑专用,反映了大宋时代西京城的繁华景象,是难得一见的北宋时期的大型高等级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口陶尊】</span>夹砂灰褐陶,形体厚重,大口尖底,通体饰斜篮纹,腹上部刻画一组符号,从上而下“日、月、山”形。大口陶尊多出于墓葬,也有出自房址的。与千里之遥的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一模一样。这件大口陶尊出自2岁左右的儿童墓,与另外一件陶尊相扣合。</p> 大口陶尊 大口陶尊(局部) <font color="#167efb">【石镰】</font>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前5500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 <font color="#167efb">【石铲】</font>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前5500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 <font color="#167efb">【石铲】</font>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前5500年)河南郏县水泉遗址 <font color="#167efb">【石磨盘与石磨棒】</font>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前5500年)河南郏县水泉遗址 <font color="#167efb">【石磨棒与石磨盘】</font>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約公元的6300—前5200年)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 <font color="#167efb">【王因遗址】</font><font color="#333333">位于山</font>东省兖州市济宁高新区王因村南。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大汶口文化早期(约公元前4300—前3500年)的遗存,也是大汶口文化各遗址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该遗址明确了鲁中南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文化面貌与葬俗,获得了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早期层位证据,确立了两者的传承关系。 <font color="#167efb">【西夏侯遗址】</font>位于山东省曲阜市西夏侯村西。面积约12万平方米。西夏侯遗址的发掘,从地层关系上明确了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2600年)早于龙山文化,为确定大汶口文化源于北辛文化,并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小口尖底陶瓶】</font>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4300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p> <font color="#167efb">【石球】</font>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4300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font color="#167efb">【骨匕】</font><font color="#333333">①②</font><font color="#167efb">【骨簪】</font><font color="#333333">③ </font>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4300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br>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船形陶壶】</font>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约公元前4800—前4300年)陕西长武碾子坡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彩陶盆】</span>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平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4300年)陕西华阴横阵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彩陶盆】</span>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陶人面像】</span>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这是男性的面部形象,以黑彩绘出了眉毛和胡须。他的面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额前头用绳纹表示,眼睛及口部镂空,双耳扁平、穿有小孔。透过这件大约6000年前的人像的双眼,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黄河沿岸人们的生活景象。</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磨刃石器】</font>考古学家们在龙王辿遗址发掘出两万余件石制品,其中磨刃石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距今26000-18000年。陕西宜川龙王辿[chān]遗址,距离壶口瀑布仅有一箭之地,这里的重大考古发现,揭开了距今2万年左右,我们的先民为迎来新石器革命沧桑巨变,正在蓄力谋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立鸟异形陶器】</span>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2600年)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形似瓶,中空,顶部饰一立鸟形象,中部羽毛状对称装饰,器身有四个对称的圆孔。此器出土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广场。广场山红烧上铺垫而成,中部有一处圆形烧火痕迹,应是氏族成员聚会和祭祀活动的场所。有学者据其出上位置和陶器鸟的形象,认为其与太阳崇拜有关。</p> <font color="#167efb">【玉钺】</font>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陶釜灶】</font>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西坡遗址发现成组陶釜灶共11套,分别出自11座墓葬。M14的釜灶放置于墓主的脚坑。灶为夹砂陶,鼓肩,敛口,口缘设三个支丁,膛壁上有3个圆形出烟孔,底部四足,三足在前一足在后,其中二足由灶膛口两侧贯通而下,如蹲踞的鸟足,其上压印出羽状纹,落地处刻出趾形,灶膛内可见泥条盘筑痕迹。集中出现在黄河流域的陕晋豫交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p> <font color="#167efb">【七足镂孔陶器】</font>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器物为夹砂红陶,腹部饰绳纹。整体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件长颈圜底罐,口径14厘米,罐高24厘米;底部附加七个等距离的锥状足,足长17厘米,器物通高41厘米。同时,在罐的腹部还有三个等距离的镂孔,孔径2厘米,七个锥状足均匀地排列于罐的圜底部位,由于中间一足附加在圜底最高处,因而长出周围六足约2厘米,七足不在一个平面上,使该器物无法在平地正常摆放,加上腹部的三个镂孔,从而确定其不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用器。这种造型的器物仅在尉迟寺一次出土6件,大小、形制完全相同,其他遗址或文化中尚未见到。此器物如何定名或如何摆放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组合头饰】</span>(玉、骨)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由半圆形穿孔玉片、弧形穿孔玉片、玉坠饰、绿松石饰片及骨笄组合而成。出土时均以黑色胶状物粘合在一起。陶寺墓地共出土这类头饰24组,分别出自24个墓葬,可鉴定性别的绝大多数为女性墓,应为女性装饰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厨刀】</span>新石器时代 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600一前20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朱书文字陶扁壶】</span> 新石器时代 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600年—前2000年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该陶扁壶上有两个明显的汉字字形,是用朱砂书写的,朱砂还被均匀涂抹于扁壶所有的断口处,显然是刻意而为。这两个字,有人认为是“文”和“尧”,这与陶寺其他文物可以共同指向陶寺遗址可能是帝尧的都城;也有人认为是“文”和“邑”,邑是城市的直接呼应。无论如何,这件扁壶都在证明陶寺文明的辉煌。</p> <font color="#167efb">【陶鼓 】</font>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font color="#167efb">【彩绘陶簋】</font> 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font color="#167efb">【彩绘陶盆】</font> 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馆内还设置着不少体验装置,可以亲手敲击的“编钟”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铜鼎】</font>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陕西西安新旺村窖藏。铜鼎外唇方折、直耳、圆腹、柱足。口下饰饕装纹,填细雷纹,纹饰中有六条竖突梭。腹壁有两处补铸的块痕,内壁铸铭文两行。足饰兽面纹,一足下端稍有残损。底外有一层烟食。</p> <font color="#167efb">【铜卣】</font> 西周早期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 <font color="#167efb">【铜卣】</font> 西周早期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 <font color="#167efb">【铜方尊】</font>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郭家庄遗址 <font color="#167efb">【妇好铜圆鼎】</font>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br> 我很脆弱 请小心触摸!(提示语) <font color="#167efb">【铜牺尊】</font>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0年)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这件1984年出土于张家坡的“邓仲牺尊”,总体造型是鹿的形态,时代在西周早期的康昭之世。器身为一站立状怪兽。兽首前瞻,顶有柱状双角。角内侧有一弯曲上翘之小叉。兽鼻隆起,耳细长而竖起。腿短而粗壮,短尾呈三角形。兽腹两侧各有一鸟形竖扉,鸟首向上,扉下有三角形小翼。四蹄侧面有爪形刻道。牺尊背部有盖,盖钮为一站立凤鸟,项背附着一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及臀部各附着一回首卷尾龙。器身上饰夔纹及兽面纹。盖内底及器体腹内底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该牺尊是写实的圆雕风格,造型逼真的程度以及兼具复合动物造型的特质,在已发现的青铜牺尊中也是少见。附加装饰的动物造型彼此之间,它们各自或全体与“鹿”形主体之间仿佛在产生互动交流,让整个器形灵动起来。 铜牺尊侧影 铜牺尊展台前 玉石小件展柜前 鱼造型雕刻件(之一) 鱼造型雕刻件(之二) <font color="#167efb">【妇好墓】</font>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br>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商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主要有妇好组的圆鼎、大型甗、簋、带盖方罍、带盖扁圆壶、瓿、圈足觥、爵、觚、斗、长方扁足鼎、偶方彝、方斝、三联甗、鸮尊、大型钺等;司母辛组的大方鼎、四足觥等。部分礼器和两件大钺制作精致,质地厚重,造型优美,花纹繁复,极其少见。<br>妇好墓是迄今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font color="#167efb">【玉鸮】</font>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玉鸮站立状,尾与足之间有槽,足下两侧各有一个未钻穿的小孔,头顶后有一上下对穿的小孔,可插嵌亦可佩戴。<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玉面幕】</font>是缝缀在覆盖于死者面部的软质幎[mì]目之上的玉器。这类玉器大都有以下特征:一是其形状像五官中的某一部分;二是玉器的正面有纹饰,背面平整无纹;三是其上穿线的针孔都很小,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由侧缘穿向背面,正面不露针脚,和一般玉饰的穿孔大不相同。张家坡墓地出土了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面幕,而其滥觞当更在此之前。 羊造型雕刻件 兔造型雕刻件 <font color="#167efb">【龙头提梁卣】</font>(铜)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font color="#167efb">【妇好圈足铜觥】</font>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font color="#167efb">【铜爵】</font>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font color="#167efb">【司□母铜圆尊】</font>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font color="#167efb">【嵌绿松石象牙杯】</font>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米黄色。杯身如觚,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通体雕刻繁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并镶绿松石。崛为夔形头向上,尾下垂,饰鸟纹,镶绿松石。龌靠杯身的一面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桦,插入杯身。<div>1976年殷墟妇好墓共出土2件嵌绿松石象牙杯,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件形制基本相同,它综合了立体、线刻、浮雕、镶嵌等多种工艺,表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为商代象牙雕刻中最为名贵的精品。<br></div><div>商代的大中型墓葬中,一般都有象牙容器出土,但几乎很难去复原。1976年妇好墓象牙杯刚出土的时候,也是被压成一堆碎片,但是经过处理复原成三件完整的象牙杯。刚才我们讲了两件,还有一件杯身上端有流,一侧有虎形鋬,周身也雕刻饕餮、夔纹和鸟纹,但不镶嵌绿松石。<br></div> 象牙杯介绍词 嵌绿松石象牙杯(局部) 嵌绿松石象牙杯(局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司母辛方鼎】</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司母辛方鼎通高80.1厘米,重117.5千克。四足上端均饰兽面纹,兽口向下,目字形眼,口下长边一面内壁中部有铭文三字:“司母辛”,“司”字多数学者释为祭祀之</span>意,"辛"即妇好的庙号,或称为“妣辛”,“母辛”是子辈对其母辈的称谓。</p> <font color="#167efb">【妇好墓介绍词】</font>考古研究所于1976年对妇好墓送行了了发掘。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上有夯土建筑,疑为为享堂,墓室长5.6、宽4、深75米,面积22.4平方米,内有二层台和腰坑等。墓中出土铜器、玉石器、骨器、象牙器、陶器等1928件(套)。其中青铜容器468件,玉器755件,宝有制品47件,骨器564件,另有海贝6800余枚。青铜礼器210件,有“妇好”铭文的多109件。 <font color="#167efb">【司□母铜方壶】</font>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妇好青铜钺】 </span>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这件青铜钺重达九公斤,并不适合战场上作战使用。铜钺只是作为军事威权象征的礼器,死后随葬能够标识墓主人的身份。这件青铜钺上的“虎食人”浮雕图案也曾出现在后母戊鼎的耳朵上。该墓穴中共出土四件铜绒,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者铜纹饰中多次出现。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鸟首尺形铜器】</span><font color="#333333">①②</font>商(约公元前1600 —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龙首尺形铜器】</span><font color="#333333">③④</font>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妇好铜箕形器】</span>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铜缚形器】</font><font color="#333333">①</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铜多钩形器】</span><font color="#333333">②</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嵌绿松石铜虎】</span><font color="#333333">③</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铜首玉身虎 】</font><font color="#333333">④</fon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铜甄】</span>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妇好铜斗】</span>(铜)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玉戈】</span>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刻辞卜骨】</span>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河南安阳小屯南地17号坑 。这几组刻辞的内容是:在戊午日占卜祭祀妣辛、父己、父庚的方法及所用祭牲的种类与数目。</p> <font color="#167efb">【孝民屯马具】</font>安阳孝民屯马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马镫作为中国发明的马具,极大地节省了骑乘者的体力,并让骑乘者有了解放双手的可能。这项发明沿着丝路西传,被称为“中国靴子”。<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玉石牙璋 】</span>二里头文化 (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玉璋青灰色,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圆绿松石片。两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玉石牙璋是夏文化的典型遗物。它上端有薄而宽的刃,两侧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齿牙。这种齿牙形的玉器最早见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进而在二里头文化中出现较多,并成为二里头文化玉器的典范。二里头的牙璋几乎都涂有朱砂,这件硕大牙璋,上面的朱砂还有大量存留。《周礼》中说古人“以赤璋礼南方”,可见后世对玉璋这种礼器仍然有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磬】</span>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167efb">【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font>(绿松石、铜)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吉金”是青铜的美称,而“石之美者”为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是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将镶嵌工艺运用到青铜铸造上的珍贵文物。微拱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睛,勾画出奇异的神兽形象,神秘而诡异。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中国最早的“金镶玉”艺术品。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和嵌绿松石铜牌饰,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母题的先河。</p> <font color="#167efb">【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font>(绿松石、铜)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font color="#167efb">【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font>(绿松石、铜)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font color="#167efb">【绿松石龙形器】</font>(绿松石)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在靠近宫殿区中轴线的地方发现了一座贵族墓,在这座墓中出土了该件超级国宝。<div><font color="#167efb">“绿松石龙形器”</font>,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合而成,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巨头蜷尾。龙头置于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突出。以三节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睛为梭形,眼眶内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绿松石片象征鳞纹,遍布全身。龙尾端3.6厘米处,发现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整条龙巨头、蜷尾,龙身是曲伏有致,栩栩如生,给人以极强的艺术观感。在二里头之前龙的形象是五花八门的,比如说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陶寺文化的蟠龙等等。至此,随着中原王朝的社会文化整合,龙的形象有了一个收束,开始规范化一,并且逐渐抽象化和神秘化,作为兽面纹固定下来,成为王室贵族礼器或者威权物品最重要的装饰主题,因此它又被称为<font color="#167efb">“中华第一龙”</font>。</div>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头部)</p> <font color="#167efb">【铜铃】</font>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750—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铜铃整体为合瓦形,置于墓主腰部,绿松石龙身之上,表面粘附一层红漆皮和纺织品印痕,铜铃内有玉石的铃舌,直到今天铜铃都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诗经》中记载周王祭祀于宗庙,就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场景的描写,这与绿松石镶嵌器(龙形器或铜牌饰)、铜铃往往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br> 展窗中之武士出行队列 武士俑(局部) 武士俑(局部) <font color="#167efb">【北齐文吏俑】</font>文吏俑通高142.5厘米,秦始皇兵马俑之后无出其二。这是置于墓室石门外一对文吏中的一个,其陶塑技巧堪比同时期最为成熟的佛教石像。虽然该墓没有发现墓志,但其位置和强烈的皇室气息,史学家推测墓主为北齐文宣帝高洋。<br> <font color="#167efb">【彩绘贴金天王俑】</font>1955—1961年在陕西西安郊区发掘了175座隋、唐时期的墓葬,二件天王倆出土于第203号墓葬。俑一头戴盔胄,一束发,均着铠甲。一手叉腰,另一手握拳前举或上举。两足分开,分别踏卧牛、卧鹿。底座较高均有一圆孔。倆的形象威武生动,装饰华丽鲜艳,脚踏动物和小鬼,是盛唐时期的典型特征。天王俑为镇墓俑的一种,多位于墓门附近,面朝墓门,位置较固定。 <font color="#167efb">【彩绘贴金天王俑】</font>(陶)唐(公元618—907年)陕西西安郊区隋唐墓 <font color="#167efb">【彩绘贴金天王俑】</font>(陶)唐(公元618—907年)陕西西安郊区隋唐墓 出行队列 <font color="#167efb">【泥塑罗汉像】</font>辽上京遗址出土,罗汉像眼部镶嵌黑色琉璃珠,高度写实,充满了世俗化风格。这为人们通过可视化的佛造像艺术探求当时人们有关宗教的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br> <font color="#167efb">【永宁寺造像】</font>永宁寺位于北魏洛阳城内太社以西,寺中心有九层木塔,是当时城内最高的建筑。当时的人夸张地说“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后永宁寺佛塔遭雷击焚毁,大火三月不灭。永宁寺塔基出土了一千五百六十多件泥质彩塑残块,包括佛、菩萨、弟子和供养人的形象。这些塑像细腻精美,代表了当时雕塑艺术较高的水平。<br> <font color="#167efb">【铜豹镇】</font>这对铜豹镇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古人席地而坐,这对铜镇形象逼真、制作精美,体内灌铅以增加重量,用以压住席角,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想象汉代贵族的精致生活。豹躯用金银错出梅花状的豹斑,头、足和尾部错出点状纹,口部涂朱,双目镶嵌白玛瑙,但因黏合料中调有朱红色颜料,故呈现红色,显得炯炯有神。整器制作精致, 造型优美, 栩栩如生,可以跻身于我国古代最成功的动物雕塑小品之列。<br> <font color="#167efb">【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font>(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br><div>晦庵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代大儒朱熹,这是朱熹文集宋刻本。“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古籍保存着实不易。现在遗存的书籍中,宋代刻本以其装帧美观实用、字体排版优雅、年代久远等因素被视为罕见珍贵的文物。</div> <font color="#167efb">【木刻雕梵文陀罗尼经】</font>这份唐代木刻印刷的陀罗尼经非常珍贵,它集结了我国两项重大发明,那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技术随着丝绸之路西传,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同时,我们看到梵文陀罗尼经是佛教的经典,丝绸之路也是宗教传播之路。<br> <p class="ql-block">百度App</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配 乐】蓝色琥珀(古筝版))轻松音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制作】2023年11月17日(癸卯年十月初五日)(二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