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山西夏县,“司马温公祠”

英旋

<p class="ql-block"><b>  司马光,北宋四朝元老,官至宰相。一生充满传奇,自幼聪颖,留下了“司马光砸缸救童”的故事,纳入教学课本。晚年又编纂出不朽巨著《资治通鉴》,给世人留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宝鉴,备受历代帝王、文人墨客追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中国的历史编撰和文献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在相任上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b></p><p class="ql-block"><b>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b></p> <p class="ql-block"><b>  在“司马温公祠”前广场,矗立着司马光青铜像,高大巍峨。两侧分别有“司马光砸缸”和“著《资治通鉴》”青铜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光铜像,总高6.8米,象征司马光享年68岁;其中铜像高4.9米,象征司马光一生从政49年;底座高1.9米,象征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呕心沥血19年。铜像用优质青铜铸造,立于2001年9月9日,由山西宇达集团公司雕塑并敬铸。</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光砸缸救童铜雕。</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铜雕。</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温公祠是祭祀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圣地。位于山西省夏县县城约2公里的小晁村北峨嵋岭上。墓祠占地百余亩,平方旷达,规模宏丽,有“神道碑楼”、“司马祖茔”、“温公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等。</b></p> <p class="ql-block"><b>  温公祠堂,创建于宋代(一说创建于金),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规制。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殿内祀温公四代先祖塑像。祠内保存有北宋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历代珍贵碑刻。</b></p> <p class="ql-block"><b>  祠堂迎面为“杏花碑厅”,內藏苏东坡撰文并书丹、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杏花碑)。司马光逝后第二年,为彰显其功德,宋哲宗篆额“忠精粹徳之碑”六字,钦令大学士苏轼撰文并书丹司马温公神道碑。在司马光去世第九年,蔡卞、蔡京等以“恢复王安石变法”为名,宋哲宗下令将司马光墓碑砸毁,将碑身深埋地下,后不知所踪。金皇统八年(1148年),时任夏县县令王庭直在一棵杏树下觅得此碑,又将苏轼手书的原碑文重刻其上,由当时的守坟僧人修亭加以保护。因碑得于杏树之下,故名“杏花碑”。</b></p> <p class="ql-block"><b>  杏花碑厅后为祠堂。</b></p> <p class="ql-block"><b>  祠堂内司马光及四代先祖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祠堂院旁建有碑廊,存有历代石碑数十通(块),其中有一些残碑,但亦有参考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从祠堂出来,穿过一处正在修建的花园,可以到达余庆禅院。</b></p> <p class="ql-block"><b>  余庆禅院,创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系司马光祖坟香火院。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赵顼敕赐为“余庆禅院”。牌坊下立有“宋太师司马温国文正公香火院”碑。</b></p> <p class="ql-block"><b>  禅院佛殿,宋代建筑,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距今900余年,殿内彩塑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十六罗汉、护法金刚等,皆为宋代彩塑艺术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有些彩塑已经残损,但从残留部分仍然可以看出彩塑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的肌肉纹理清晰,都是十分精美的上乘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殿前有一面鼓和一口铁钟。檐下立有两通石碑,一为宋元丰八年(1085年)八月二十八日所立《敕赐余庆禅院》碑,一通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立《重修余庆禅院碑记》碑。</b></p> <p class="ql-block"><b>  涑水书院,宋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病逝,英宗继位,将百余万财产赐给群臣,以示皇恩浩荡。时任谏官的司马光也得到赏赐,他将所得银两捐给家乡兴办教育,建立了一所私塾,为贫穷的孩子们提供免费教育,后命名为“涑水书院”。</b></p> <p class="ql-block"><b>  涑水书院内,现有四个展馆,分别为家范家训馆、《资治通鉴》馆、司马光大讲堂、司马光轶事馆。</b></p> <p class="ql-block"><b>  “忠精粹徳之碑”,又名“司马光神道碑”。明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朱实昌选巨石,仿照宋碑规制,制作碑身,将碑文镌刻于上,并将其与原龟趺、螭首、碑额组合成新碑。其碑身高5.1米,宽1.76米,厚0.44米,全碑总高8.36米,形制高大宏伟。现此碑立于墓道前碑楼内,碑楼为清同治年间所建,砖木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忠精粹徳之碑”,其螭首之大,碑身之雄,龟趺之巨,为国内罕见,被誉为“中华第一碑”。御篆碑额和赑屃碑座为北宋原物,碑身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依照“杏花碑”规格复制,碑文楷书,共2266字。</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光祖坟,茔地面积50余亩,始葬司马光远祖北魏征东大将军司马阳,继有其曾祖、祖父、父兄及司马光并后人多葬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沂墓碑,立于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司马沂为司马光伯父,生前未仕,其子司马里赠尚书都官郎中,追赠光禄卿。司马光初与王安石相交素善,遂请王安石为司马沂墓撰表。书丹人为雷简夫,一生“纯用柳法”,为当时书法名家。此碑可谓“文书并茂”。</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浩墓碑,立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司马浩为司马光伯父,一生未仕,抚养孤侄司马里,教督甚严,后举进士成名。其子司马宣赠衙尉卿。墓碑由司马光撰文,范正民书丹,碑之书法刚劲端重,结构严谨,颇有唐人笔意。</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谘墓碑,立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谘为司马光伯父兄,28岁卒,英年早逝。生前未仕,其子司马京赠官尚书比部郎中。司马光为其著墓表,该碑书法风格清婉劲利,文书俱佳。</b></p> <p class="ql-block"><b>  司马炫墓碑,立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司马炫为司马光之祖父,举进士。司马炫碑最为珍贵,称为“鱼籽化石碑”,通高2.2米,宽0.81米,厚约0.23~0.27米。碑额篆题“大宋故司马府君墓碑”,侧边雕刻花纹。张唐卿著墓表,南公佑篆额,碑文行书。碑石质地极其罕见,表面颗粒细点密布,实为内含海洋生物化石的特殊石材,属“鱼卵化石”。</b></p> <p class="ql-block"><b>  拜谒“司马温公祠”,凭吊一代先贤,从中感受到司马光伟大的、不平凡的一生。作为四朝元老,因党争辞官期间,不顾身体老迈,倾心编著《资治通鉴》,终于成就了流传千古的鸿篇巨著,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的去学习吗?</b></p> <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3年9月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