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遊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遊学是全世界各种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游学历史悠久,且横跨东西方。如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的孔子、西方取经的玄奘、各地传教的耶稣、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畅游中国、日本遣唐使的历史等,都显示出从古到今游学的丰富信息。古时候的游学是一种在华夏大地范围内相互问学请教的交流活动;而现代的理解大致是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求学、游玩。</p><p class="ql-block">(一)游学的兴起</p><p class="ql-block"> 如商衍夔所言:"游学之事甚古,春秋之时已盛,及至战国,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如苏秦、张仪之徒,见于史传者难于详数,然不过自齐适楚、自楚适秦之类,仍不出于中夏也。"游学出现在春秋之前,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盛。有关游学的记载,如《韩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这里的"游学"指的是游侠和儒生。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各家各派思想齐放,争相研究治国治平之术;诸侯争霸格局下,社会动荡,诸侯国为称霸天下,纷纷养贤纳士;再加上动荡格局下,奴隶主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争权夺利,需要出谋划策的门客及谋士,因此,游学之风愈来盛行。</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之士们大多出身寒门,生活贫瘠困苦,为了实自己的理想抱负,采取周游列国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以及才能,获得诸侯国君等的赏识,达到"以布衣取卿相"的功利目的。《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於秦。"春秋战国四大游说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游学博闻,最终以庶民之身登上相位,受封为君。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不限阶层,不限地域,形式多样,打破"游不及庶人、乐仅限大夫"的固有局面,促进了游学的文化层次提高及受教范围的扩大,使士人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使庶人通过学识才能改变命运、参与政治,直接产生了一个自信、乐观、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追求独立自由的士人知识阶层,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社会道德礼教的灌输及社会思想的变革。</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