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禅宗无不出自黄梅,五祖寺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赵朴初</p> <p class="ql-block"> 站在五祖寺的大殿前,环顾四周,眼前的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事外,烦恼、忧愁、得失、名利,乃至生死,都显得不那么重要。思绪在上下千年中神游,有多少是我们凡俗之人在意的,其实都是一场空。</p> <p class="ql-block"> 一首诗跳入眼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此句按敦煌本《坛经》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p> <p class="ql-block"> 这首闻名于世的禅诗是卢姓在寺庙作坊捣米小“行者”,找人代笔写的,这个小伙子是个文盲(后称六祖慧能)。由于这首诗得到黄梅东山寺弘忍(后称五祖)的赞许,密授法衣。慧能因惧怕别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混迹市井之间十六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智光律师临坛为授满分戒。第二年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并由其弟子法海集记的《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p> <p class="ql-block"> 由于慧能名气太大,又有中国本土第一部也是唯一的能称“经”的佛典,且禅宗“渐悟”、“顿悟”都很接地气,因此,各地佛系丛林,以禅寺为多。因为六祖慧能,才彰显出五祖,以及四祖的崇高。</p> <p class="ql-block"> 在五祖寺中,书写了《金刚经》里的三个“不可得”。人生就是时间的过程,昨天的事到了今天就是前尘旧梦,变得模糊不再真实,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今天的事到了明天,同样变得虚幻,甚至上一秒的事到了下一秒就会变成过去了,这就是“现在心不可得”;我们都会说未来,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握在手中的也不过是一片虚无,这就是“未来心不可得”。</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一切,只不过都是暂时的拥有,得之何幸,失之又有什么不幸?人之所以痛苦、烦恼,往往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把虚妄不实的东西当做人生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这两句话天下皆知,为什么呢?因为黄梅一个县就出了禅宗师祖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老祖千岁宝掌和尚这么多祖师,天下第一,世上无二。</p><p class="ql-block"> 认祖归宗,于是,就有了黄梅的五祖寺和四祖寺,以及不属于前六祖序列的老祖寺等。</p> <p class="ql-block"> 先去的五祖寺,就先说五祖吧。关于五祖寺的简介,就留给有兴趣者去查百度吧,我只想记录一点我知道的,可能大多者读者并不知道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五祖寺弘忍大师与新开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弘忍,俗姓周,黄梅县濯港镇人。相传弘忍的母亲在弘忍六七岁时,即带他到各地乞讨或拾荒。弘忍到七岁还是个哑巴,不能开口讲话。这一年,他们到新开这块地方(以前不叫新开)拾麦,此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田畈里遍地是是农夫们割好的麦捆,正等待着农夫们挑回村中。弘忍的母亲此时正值盛年,加上他的善良、美丽,每到一处,难免有许多男人的目光在她的身上逗留。这天,弘忍与母亲弯腰低头拾麦,几个农夫互相打趣:谁能与这个美丽女人搭上腔,就算谁有本事。一农夫手拍胸膛说:这有何难,我自有办法。说罢即到弘忍母子面前,他采取迂回作战的方式,从孩子身上开始进攻。他对弘忍道:这孩子,只要你叫我一声“爹”,我就把这担麦子送给你。</p><p class="ql-block"> 一直未能开口讲话的弘忍,脑子十分聪明,他知道此人所说的话不怀好意,愤怒异常,脸憋得通红,石破天惊一语惊人——让我叫你爹,妄想。今后,你们统统叫我爹,还差不多。农夫们没能占到便宜,垂头丧气走开了。弘忍的母亲惊喜得流下了高兴且欣慰的热泪——孩子终于开口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记念五祖在此开口讲话的典故,这个地方就叫做新开口镇,现在简称为新开镇。</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是传说,其实历史就是传说与现实的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祖的真身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与王居士的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只是一个对历史和未知世界感兴趣的人,2023年11月2号,我们拜访了黄梅五祖禅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