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到深秋十月份的时候,嫩嫩的麦苗从田地里伸出一只只像碧玉般的手臂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地激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情结,深深地铭刻在我内心最柔软处,令我既悸动又宁静,既振奋又彷徨,既疏朗又徘徊。</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特别晚熟的人,长大后能记起儿时最早的事,可能就是十岁那年深秋的记忆。记得那一年的秋天,天气非常非常地冷,庄户人家早早地就穿上了绒衣,连阴雨下个不停,乡村的道路特别地泥泞,路上被马车轧出的泥浆辙沟有半尺多深,牛骡吃力地拉着农民在秋雨间歇时掰下来的包谷,虽没有夏收抢收时的剧烈,但依然很紧张,都怕包谷久在秋雨的侵泡中发芽而导致减产歉收,更怕因错过秋物的收获,而耽误冬麦的种植。</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村位于关中中心两县交界的渭北塬上,当时人均地亩相对较多,我们家当时有四口人,十二亩地,母亲体弱多病,我与二弟年纪尚小,十二亩地两季的耕种与收获,就靠父亲挂帅,领导着这样一个团队,全人力的作业着。那年的秋天是我最恨的秋天,那年的秋收是我至今都难忘的秋收。</p> <p class="ql-block"> 那时,各生产队的地没有集中在一起,可能是为了平衡各个小队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每个生产队有很多不同的地块,有远有近。每个地块有不同的名字,比如什么“一个碑”“四个碑”“南井上”“十五斗东”“十五斗西”等等,我们家距离最近的地都在一里以外,最远的地在一点五公里之外。爸爸妈妈在连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每天用纯粹的双手费力地掰着十二亩地里的每一颗包谷,用纯粹的双脚穿着胶鞋丈量着十二亩地里每一寸一寸的泥泞,高一脚低一脚地背着几十斤重的蛇皮袋,一手拽着袋口,一手与玉米杆做着斗争。蛇皮袋快满时,背着倒在几十米外田头的架子车车厢及车厢准备的麻袋里,架子车装满一厢及五六个麻袋后,用麻绳捆紧,晃晃悠悠的往回拉,每车大约有七八百斤。这时爸爸架辕拉车,妈妈留守地里继续掰玉米,我与弟弟负责给爸爸在后面掀车助力。六七百米的泥泞路每趟最少打住车轮三四回,最远的地每趟打住的次数更多,每当看着架子车轮子陷进泥坑里,泥水灌进胶鞋里,我只感觉彻骨的寒冷,彻骨的伤心,彻骨的沮丧。就这样一趟一趟的走着、哭着、忙着,如同成年以后的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终于把玉米棒全部弄回家了,然后一人又拿着一把锄头,一锄一锄、一寸一寸地耧锄着撒满土肥、磷肥与麦种的泥土地,因为这是来年的希冀,是一家人寄托的希望。玉米是粗粮,小麦是细粮,我更愿意干与细粮有关的活计,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了玉米叶刷脸的疼痛,没有了胶鞋中灌满泥水的沉重,初步有了闲暇盼头,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就忽略了双手磨出的血泡,忽略了双脚长出的疥疮。</p> <p class="ql-block"> 又十天,家里的玉米棒子剥光了,或上了架,或堆了塔,雨也停了,穿着干净的薄棉袄与棉裤,蹬上保暖的窝窝鞋,在晨曦熹微的早晨,在红霞满天的暮晚,在嬉戏玩耍的课余,在牧羊拾光的周末,我惊喜的看到村落周围的田地里朦朦地有了一点点绿意,似有似无地伸出了一个又一个晶莹剔透的玉手,不,不能叫玉手,玉手没有生命,应该称为玉头,长出来了一个个翠绿翠绿、粉嫩粉嫩、呆萌呆萌的小脑袋,它们左瞧瞧右瞧瞧,既娇羞又淘气。每看见不同的地里先后悄悄长出的新苗,我的心都要不由自主得缩一下、缩一下,然后慢慢地走过去并蹲下,小心翼翼用指尖触一触这翡翠般的玉人儿,感觉真妙呀,简直是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我长了一个心结,养成了一个心病,就是不管人在哪里,不管忙不忙,还有方便不方便,在初麦刚长出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去看看,不止一次的去看望它们,算重拾童趣也好,乡愁卓然也罢,就喜欢那个绿、那个萌,那个困顿将要离去,希望将要到来的深喜与浅忧。</p> <p class="ql-block"> 清晨,它们一个一个头顶着一颗颗晶莹璀璨的露珠,纯洁无瑕地像在代表着大地母亲给人间献礼,给人们以希望以新生;傍晚,它们整齐地挥着小手,晃着脑袋,像在集体诵经,祈祷风调雨顺,天下太平;艳阳高照时,它们努力的汲取着大自然的馈赠,大地母亲的甘汁,好像一列列饱含敬畏之情的童子大军,正在接受阳光统帅的检阅;秋雨迷离时,它们尽情地沐浴和训练着,在秋风的洗礼中,野蛮地强健着自己的体魄,同时吟唱着涤荡斗志与灵魂的神曲。</p> <p class="ql-block"> 现在日子普遍好过多了,农村每家每户几乎都用上了机械耕种。收获有了收割机,种地有了播种机、插秧机,打药除草都有了专门的机械工具,拉运有柴油车,脱离有脱粒机。老百姓们安居乐业,短短三四天就能忙完我们当年一个多月的活计,剩余的农忙时间,还会去城里打打工,多赚一点钱,再也不会过分的劳累、疲惫与寒冷。但每每到十月初麦新出土的时候,我还会不由自主的去田间地头,去看看出土发芽的初麦,因为这里有我儿时的回忆,是引我惆怅徘徊的乡情,这是能让我忘记苦难与疲惫的“细粮”,是带给我新生与希望的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