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类征文】 走进东山关帝庙

老炳

<p class="ql-block">  “ 辉山谷口起轩昂,关帝威然坐殿堂。 凤目蚕眉扬浩气,修髯枣脸发神光。 生前仁勇崇三国,逝后德尊拜四方。 忠义千秋华夏表,人间武圣奉云长。”古诗让我们看到了关帝庙的威严俊秀,香火旺盛;关帝的忠义、仁勇,被誉为武圣人,与文圣孔子深受历代朝廷和百姓的崇拜,形成璀璨的关帝文化。品着古诗,怀着诗情画意我又一次走进了东山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麓,依山临海,气派巍然,闻名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关帝信仰传入东山。明洪武二十年 (1387年),为抵御日益猖獗的倭寇,主持福建军务的江夏侯周德兴在东山铜陵筑城,并在城东建一关王祠,“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三年 (1508年)正月,云霄富户吴子约与铜山善士黄宗继等9人募众扩建。清康熙三年 (1664年),庙毁于东山迁界。清康熙二十年 (1681年)庙重建,后又多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庙门“太子亭”,为牌楼式、华表楼亭式古艺术建筑,由六根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独具闽南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流光溢彩。每拱一斗九升,叠彩垒金而上。楼亭顶端饰彩瓷剪贴“八仙过海”、“八兽图"及唐宋帝王将相造型塑像120尊。华表石柱刻“大明正德吴 子约敬送”。横梁正面刻“嘉靖壬寅五月吉日前劝缘子孙重修”。飞檐下前额竖一方镂花镏金匾,上镌“武圣殿”;后额亦竖一方镂花镏金匾,上镌明万历年间铜山进士文三俊敬题的《关帝圣君赞》。</p> <p class="ql-block">太子亭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太子亭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主殿供奉关羽和周仓、关平等四位将军神像。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匾额,悬挂在关羽神像上方。前方左右石柱上的木刻对联系明武英殿大学士、大书法家黄道周当年为关帝庙题书:“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虎,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据考证,从东山分灵入台的关帝庙都有此联。</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大殿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屋面饰以当地传统手工艺剪瓷雕。庙内饰有金木雕、黄金漆画、石雕等,堪称“艺术博物馆”。庙内保存明代以来23通碑刻和三处摩崖石刻,是见证该庙历史沿革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的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和回廊厢房建筑工艺精湛。庙内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础、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尤其金木雕、石雕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庙址得天独厚。依地理学东山有一条龙脉,“它从龙潭山连延至九仙山,再从九仙山逶迤到岣嵝山,如蜿蜒游龙,最终潜入海底而后露于东门屿。”东山关帝庙经寻龙点穴,坐落于这条龙脉的核心——岵嵝山西麓,即被誉为“龙喉宝穴”之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为原东山博物馆研究员陈立群绘制</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建筑风格十分讲究,十分独特,围绕中轴线建筑,将中轴线一直向前延伸,经过莲花池,直至延展到海上“仙山”——东门屿上文峰塔,内涵深厚。</p> <p class="ql-block">陈立群绘制</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坐西朝东,有“紫气东来”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陈立群绘制</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位于岵嵝山麓,地形前低后高,前后三殿依三个台面而建,庙台高筑,层层而起,远望层次分明,气势恢宏、俞显尊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依古代文庙、武庙并立规定,左右建有城隍庙、宝智寺和崇文书院(书院已毁,现为黄道周纪念馆),成岵嵝山西麓最壮观耀眼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英风万古须眉在,故土千秋草木香。” 东山关帝庙香火很旺,影响广泛。明中叶以后东山及过往商人陆续把东山关帝庙香火带到海峡对岸,再次经郑成功父子、施琅将军等人的传播,从东山关帝庙分灵入台关帝庙达172座,遍布台湾各地,并向东南亚传播。同时闽粤各地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谒祖的香客络绎不绝。1979年后随着海峡两岸恢复交往,“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台湾每年组团到东山关帝庙寻宗、朝圣的规模越来越大。自1992年起东山连续举办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平均每年吸引50余家岛内宫庙、团体参加,接待台湾同胞达6万人次,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台交流活动之一,为加强两岸交流,推进两岸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庙祖庙,2023年2月又被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两岸文化相同、神缘相通、情缘相连,东山关帝庙对于增进两岸认同感,推进两岸融合,促进祖国统一,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东山关帝庙在东山人心中是座神圣的庙宇。东山人朝拜关帝,信仰关帝。当年东山人秉承关帝忠义、仁勇之心,为保卫大明江山,与清兵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战斗。如东山先贤、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抗清失败被俘,于顺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拒绝投降,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勿忧”,慷慨就义!此后东山人更加坚定地站在郑成功一边,积极投入反清复明战斗,因此</span>被康熙皇帝记恨。大清统一中国后,康熙皇帝不让东山人入大清户籍,但东山人认同中国大一统的现实,通过家乡绅士与官府交涉并报康熙皇帝批准,以关帝后裔关永茂之名加入大清户籍。</p><p class="ql-block"> 自此东山人视关帝为自己祖宗,称关帝为帝祖,家家户户厅堂挂帝祖神像,供奉帝祖香火日夜朝拜,秉承关帝浩然正气,以“忠同日月义同天,志在春秋功在汉”的忠义之心,在历次保家卫国战争中表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战斗。抗战时东山军民同仇敌忾,先后打退三次日军进攻,保卫了东山。1953年东山保卫战时,东山人民在谷文昌(时任县长,战后任县委书记)的带领下,不怕流血牺牲,积极支前参战,配合解放军取得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东山人秉承关帝忠义、仁勇之心,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建筑的兴建,东山房屋厅堂设置有较大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家家户户供奉帝祖的传统习俗不变。为东山传统厅堂设置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东山人的家国情怀得以世代传承,退役老兵陈定旺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进深34厘米,宽66厘米,高57厘米的东山厅堂传统微缩模型,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赞赏,社会反响甚好。</p> <p class="ql-block">东山厅堂传统设置微缩模型</p> <p class="ql-block">  品着古诗走进东山关帝庙,在诗情画意中我又增进了东山关帝庙的了解,深刻认识到东山人信仰崇拜关帝,继承和发展了关帝文化,使得东山关帝文化璀璨夺目!是东山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保家卫国,对于实现海峡两岸融合,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意义重大。我们要世代传承,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