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川西甘南自驾6

葉知秋

<p class="ql-block">  今天按路书规划,我们将从新龙县城出发,走G227国道至甘孜县城,然后绕城转S455省道,前往色达的洛若镇,举世闻名的五明佛学院就坐落于该镇的喇荣沟中。</p><p class="ql-block"> 从莫斯卡看土拨鼠回来的路上,团长曾在荒郊野岭数度半路停车,带领我们在网上抢的就是五明佛学院今天下午三点的参观券。</p><p class="ql-block"> 那天也是真心不容易,一会儿是移动有网,电信没有;一会儿是联通有了,移动又不见了,最后好不容易才在磨子沟口偶遇三网聚首,八部手机终于同时抢到了今天的入场券。</p> <p class="ql-block">  路书显示,从新龙县城到洛若镇全程258公里,马不停蹄也要耗时5小时32分。如果早上八点准时出发,一路不停也要下午一点半才能赶到洛若镇,刚好勉强留够吃午饭的时间,所以沿途风景虽好,断不能走走停停,随意拍照,原则上这次只能老老实实坐在车里录像。大家不是都爱说“风景在路上”吗?那么看到画面上有箭头的,点开就是你在路上所能看到的全部旖旎风光。</p> <p class="ql-block">  在翠谷中穿行一个多小时后,海拔5992米的卡瓦洛日雪峰赫赫然出现在我们的前方。卡瓦洛日主峰终年积雪,冰川晶莹剔透,角峰逶迤起伏,距离虽远,但仍难掩其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 藏语“卡瓦洛日”有“财富之门”的意思,其一对并排耸立的雪峰更像一对银元宝,故此山又被称为财神山。在藏民心目中,卡瓦洛日神山就是苯教十三大神中的财神“雍宗道杰”。</p> <p class="ql-block">  卡瓦洛日神山位于新龙县大盖镇境内,距新龙县城90公里。正如上面视频最后所见,再往前开,我们就要翻越今天第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HC(如上图所示)。</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睡着了,什么时候翻过的垭口,竟然毫无察觉,只见眼前突然呈现出一片开阔的大草原,公路蜿蜒其间,沿线一来一往还各设有一个防风避雨的班车招呼站(下图)。</p><p class="ql-block"> 远处更是装有黑压压的一大片太阳能发电板,若非沿途所见精美的藏胞毡房,骑马的康巴汉子,以及一排排雪白的经塔,简直与内地乡村无异。</p> <p class="ql-block">  远处可见位于炉霍县旦都乡境内的喀瓦拉翁神山,海拔5480米的主峰终年积雪,祥云缭绕。传说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曾云游至此,为喀瓦拉翁神山开光,并命名加持,故神山又有了它的佛名“拉姆色冬玛”,意为“狮面空行母”,系一位狮子头的女身护法神。为此,每年都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信徒在此转山,希望在膜拜中求得灵魂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上、下视频是我们沿S455省道,从甘孜县城赶往四通达乡拍摄的,途经庭长乡和下雄乡。如影随形的达曲河是雅砻江水系鲜水河的主要支流,亦是达通玛虫草山上的最大河流。</p><p class="ql-block"> 沿途所见更是秋意浓浓,青山翠谷之中,一片片金黄色的青稞田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与依山而建的层层藏寨,以及永远与藏寨相伴的金灿灿佛寺遥相呼应,好一幅国泰民安的盛世画卷。</p> <p class="ql-block">  有人曾在摄影群里分享过《欣悦摄影》公众号给摄影人的99条忠告,其中第39条说:“少去拍车展模特,别跟没见过女人一样,挤在一起拍MM,掉价。” 在赶往乃龙山垭口的路上,又见一堆男人居然在海拔如此高的草原上,摆拍一位花钱请来的红衣模特。这种至少花一万大洋出来拍MM的,算不算掉价?我以为问题不是拍谁,而是怎么拍,摆拍永远上不了档次,多看看国际知名摄影获奖作品就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  乃龙山位于甘孜县的四通达乡,主峰海拔4610米,是由观音、文殊和金刚手三峰,以及一条长寿谷组成的雪峰群落,连绵70公里。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欣赏到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和冰川消融后的角峰与刃脊。时值正午,生长在阴面的草甸与森林皆处于逆光中,上山的公路修在没有林木的阳面,之字形的盘山公路蔚为壮观,但对植被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p> <p class="ql-block">  S455虽属省道,但路况甚好,且难得会车,老吴无需减速便轻松驶过一个接一个的回头弯,结果害得我身体左右不停地交替摇摆,后悔没带云台,不得不剪去许多彔歪了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很快团长将车停在乃龙山垭口的标牌下,牌子显示这里的海拔为4580米,藏语“乃”意为“存在神灵之地”。</p><p class="ql-block"> 据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陈伯均团长日记载,1936年7月7日红军长征部队曾从四通达乡出发,翻越乃龙山,到达泥柯乡的彭达村,下图为现在S455省道上的彭达隧道。</p> <p class="ql-block">  彭达隧道位于甘孜县与色达县的交界处,穿过隧道很快便进入色达地界,迎接我们的是色达塔子公安检查站。去新疆旅游过的人想必对此都很熟悉,特别是南疆,简直有过不完的检查站,其实这还是新疆七五动乱后,向藏区学的。老吴和唐司务代表大家登记之后,车队顺利放行。</p> <p class="ql-block">  翻过乃龙山垭口,前方虽然再无HC,但直到今天目的地洛若镇,海拔再也没有低过3300米。进入色达地界后,不知是否受五明佛学院影响,沿途寺庙明显增多,几乎每十分钟即可遇到一座,而且规模一个盖过一个。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停车拍照,为此口水流了一地。</p> <p class="ql-block">  路过色达三大寺庙之一的亚龙寺时,实在忍不住了,跟老吴说:“如果你能踩一脚刹车,让我下去拍一张,获奖了95%的奖金归你,行不?” 老吴果然带了一脚刹车,于是有了上面几张亚龙寺的珍贵纪念照。</p><p class="ql-block"> 亚龙寺全称亚龙莲花庄严寺,系藏传佛教大圆满龙钦宁提(心髓)派的康区母寺,亚龙二字源自其所在的亚龙乡。上面后两张是洛若镇的寺院,其身后就是佛学院所在的喇荣沟,山坡上已被栅栏团团围起。</p> <p class="ql-block">  洛若镇距离色达县城还有20公里,我们到达时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唐司务紧急安排我们在一家叫“成都味道老菜馆”的街边店就餐,为什么不叫“成都老味道餐馆”?怀疑老板又是个藏族。</p><p class="ql-block"> 洛若镇很小,主角除了牦牛就是僧尼,牛和人一样爱逛街,内急了尾巴一翘,就地一泡热茶。僧尼、僧尼,是僧还是尼?袍子一穿,帽子一戴,男女还真不太好辨。其实尼还不少,而且很年轻,她们背的包,穿的鞋都来自俗世,并不难辨。</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之前,我们准时赶到色达洛若集散中心,排队等候区间车将我们载进喇荣沟。听上去这集散中心就像快递公司的名字,好像游客都是快递包裹一样。</p><p class="ql-block"> 开始一切顺利,但快到班车终点时,先是堵车,然后下雨,雨越下越大,及至到达终点时,人都懵掉了,难道三天来目盼心思,眼穿肠断,翘首期盼的佛学院之旅就这么毁于暴雨?</p> <p class="ql-block">  老吴拉起呆若木鸡的我跑进附近一家商店,不仅极为贴心地为每个人买了件雨衣,还不忘把自己一个高档保温杯放在柜台留念。</p><p class="ql-block"> 半晌,我终于回过神来,心有不甘的跑到雨中用手机录了一段。在上面视频中,你不仅能看到经幢上的经幡在疾风骤雨中猛烈抖动,而且还能看到比黄豆还大的冰雹在地面跳跃。</p> <p class="ql-block">  过了很久很久,雨渐渐小了,但寒气逼人。由近及远,目之所及,依次可见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的僧舍铁皮屋顶,山坡上泛着片片白光的蜿蜒小路,以及原本黛色的远山被初雪覆盖了的山顶……</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上帝关上一扇门时,往往又会打开另外一扇门,此时的喇荣沟一切显得格外清爽,层次分明,色彩明丽。</p> <p class="ql-block">  五明佛学院坐落于色达洛若镇的喇荣沟内,平均海拔3900米,目前寺院及僧舍建筑面积已达1.7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p><p class="ql-block"> 据考,1880年,德绛多吉最先在此修建了一处宁玛派的“日追”(修行处)。上世纪80年代,宁玛派僧人晋美彭措将其扩建为规模很小的讲经院及禅修院各一座,当时一共只有学员32人。</p><p class="ql-block"> 1997年,经十世班禅提议,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题写校名,正式成立五明佛学院。其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拥有5000名学员同时研修的世界最大的藏传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  在群山环绕之中,以沟底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四面山坡上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搭建了为数众多的绛红色铁皮顶小木屋,鳞次栉比,延绵起伏,蔚为壮观,它们就是近万名前来研修的佛学院学生和常住喇嘛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把镜头拉近看,与佛学院金碧辉煌的多层主体建筑相比,这些铁皮小棚屋是如此的逼囧与简陋,我简直无法想象这些僧尼是如何熬过康区寒冷严冬的。</p> <p class="ql-block">  有位在医院工作的老朋友看过我拍的喇荣沟照片,执意认为这个地方卫生条件一定相当恶劣,甚至臭不可闻。或许佛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比如2014年的火灾,一次就烧毁了僧舍150间等等,但经过当地政府拨款进行正规化、法制化建设后,所有公共设施已经相当完备。</p><p class="ql-block"> 在图片中经常现身的黄色小屋就是公共厕所,而且总是成对出现,你懂的。消防车就停在路边待命,下图中的工人正在马路边铺设公共人行道的木地板,显然档次要高出僧舍一大截。</p> <p class="ql-block">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不断完善景区建设,就我个人体验而言,佛学院对好奇而来的游客是排斥的,似乎压根就不想成为什么景区,我甚至看到了“反对佛学院商业化”的标语。</p><p class="ql-block"> 路书明确告诉我们参观时间只有40分钟,所以从区间车下来后,你会发现可供游客活动的区域非常有限,所有路口都有保安把守,甚至一些观景台都明示只许僧众前往(见上两图中路口的蓝牌)。</p><p class="ql-block"> 老吴以前来过色达,他说那时可以随便到处乱跑,还特地从手机中捡出两张大经堂内部的照片转发给我,已兹佐证(下图)。</p> <p class="ql-block">  参观过程中,随处可见佛学院的学生,男女都有,而且很年轻,据说每人每月还能领到300元的津贴。汉族人习惯称出家人男为僧,女为尼,但在藏区这是不够尊敬的,正确的称谓应该是男为扎巴,女为觉姆。</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轻的扎巴与觉姆,每日在佛学院除了学习与宗教有关的显教、密教课程,还会学习“共同文化课”,包括声明、医方明、藏文,汉文、计算机与历史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佛学院有严格的戒律,扎巴与觉姆的居舍泾渭分明,即使是亲兄妹,彼此也不允许互访。</p> <p class="ql-block">  佛学院虽大,但对游客开放的仅仅是区间车终点站附近的坛城,至大转经塔一段不足300米的景观步道。上下步道的所有路口,以及进入佛学院多层建筑区域的路口皆有人把守,俗界众生断不允过。</p><p class="ql-block"> 坛城的梵文为“曼荼罗”,意为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祭供活动的道场。法王𣵀槃前曾说,在坛城只要转满100圈,必能往生极乐世界,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福份了,因为当时的坛城已被栅栏团团围住,里面正在进行修复工程(上图)。</p> <p class="ql-block">  坛城共三层,首层是一个八边形的转经长廊;二层除了转经,一圈房子中供奉着不同的菩萨;三层为一座四方形的佛殿,里面供奉着大日如来佛。</p><p class="ql-block"> 步道另一端是一个岔路口,把口建有一座足足五层楼高的,超大口径的,室内自动旋转经筒。由于玻璃上贴了各种注意事项及禁忌,门口更是挤满了虔诚的信众,所以没好意思进去,自动旋转也是我猜的,想必没人能掀动这个庞然大物。</p> <p class="ql-block">  黄丹丹是和我一起去北海道旅游的团友,她晚我们一个半月到的色达。我在朋友圈上看见她的吐槽~由于线上线下都没有抢到五明佛学院的参观券,只好搭乘当地藏民的两轮摩托,以“一驮二”的方式,经山间土路冲上喇荣沟后山,再从围栏上给牦牛留的通道钻进喇荣沟,徒步半小时进入佛学院。</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黄小妹拍的照片和视频,好生羡慕,不仅从山顶拍到了喇荣沟的全景(下两图),还看到了她在佛学院那些高大上建筑中恣意穿行的身影,希望有机会也能尝试一下黄小妹说的“夺命野摩托”。</p><p class="ql-block"> 下图左侧的八边形底座就是坛城,向右上方伸出的一条弯曲黄线就是向游客开放的300米步道。</p> <p class="ql-block">  色达除了佛学院还有广袤的金马草原,色达在藏语中就是“金马”的意思,传说在这片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人们曾经发现过马头形的金子,并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上两图是等候下山区间车时拍的,一场暴雨将“原车进,原车出”的规矩彻底打破,我和老吴等了很久,才得以乘坐五点半的末班车下山。</p><p class="ql-block"> 上图中的黑帐篷又叫“纳仓”,已经列入非遗。由黑牦牛毛织成的厚毯子拼接而成,亦是藏民财富的象征。图中除了满山遍野的牦牛,几乎每个黑帐篷旁边都停着一辆白色的小轿车,金马的富庶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我问老吴为什么只有黑帐篷没有白帐篷?老吴笑答:“有白帐篷也不敢随便进,一旦进去,要么和里面的姑娘结婚,要么留下白白辛苦放牛三年,谁也救不了你。” 原来白帐篷是藏族阿妈为自己待嫁女儿专门搭建的。</p><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的洛若镇,牦牛还在逛街,小朋友在学校,扎巴和觉姆在白塔前,继续着他们各自的功课。当夜幕降临时,喇荣沟里闪烁的那片神秘灯火,似乎是在呼唤芸芸众生的魂灵…… (待续)</p> <p class="ql-block">(本游记所涉影像资料,均系248团全体队员通力合作的结晶,另外对黄丹丹提供的三张照片及视频一并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