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退休了

東海釣客

<p class="ql-block">  老张,我亦师亦友的老哥。其大名张继业,山东即墨人士,九岁随父母赴银川,在那里学习工作,成家立业,后来转辗广东惠州,珠海,之后又来镇海工作。我对他一般有三个称呼,张总、老张、老头,都有说法。譬如张总,是在一块在《今日镇海》报工作时的称呼,那时他老人家是副总编,老张是我离开报社后对他的称呼,而老头则是酒过三巡后的直呼,源于他头发花白且眉毛处有两根长寿眉之缘故。</p><p class="ql-block"> 认识老张得从十三年前说起,记得我是当年四月十日去报社报的到。工作了一月之后,有天去食堂吃早饭,正好碰到总编温尚志同志,他端着早点让我过去说是有事吩咐。于是乎,买好早点,走过去后,发现桌子对面坐在一位陌生中年人,显得有些严肃。</p><p class="ql-block">“这位是张总,刚刚从广东珠海调过来的,以后在报社工作,今天叫你过来就是想让你给张总找家搬家公司,需要搬一些东西。”温总说到。</p><p class="ql-block">“好嘞,我搞定。”说完我就马上联系了一家搬家公司,并把联系电话给了老张,后续让他老人家自己搞定。第二天下午我在办公室又见到了老张,才知道他也是值班编委,以后要与他打文字交道。</p><p class="ql-block"> 老张毕竟在《银川晚报》《惠州日报》、珠海出版社工作过,对文字非常敏感,专业水平一流,在他的谆谆教导下,我的文字校对水平也蹭蹭往上涨。当然一个人校对四个版面,还是不可避免地出错,连累老同志也扣钱,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我们这些编辑、校对人员,就像他说的那样,要么你们文字的水平提高,要么我的水准下降。也别说,之后,老张所提到过的一些敏感文字总会被我挑出来,划红线,三年的校对工作对我而言确实增强了对文字的严谨性。</p><p class="ql-block"> 老张脾气很好,温文尔雅,三年相处没见过他对谁发过脾气。与单位所有同事都和睦相处且没有架子,就像以前一位同事所言的,老张居然把好多同事的家属都处成了家人。然唯一对我爆过“粗口”。</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应该是二零一一年的一个秋夜,我与当时的一版编辑张文波校对、编辑好一版后,就准备回家了,因为一版记者当天采访当天撰写,往往最晚才结束。待一版交给值班编委审阅,如果没差错意味着可以顺利下班了。那天已是十一点左右,两个人刚刚向电梯走去。“项杰,你这小混蛋,过来。”身后一声喊,吓得文波以为所编辑的版面哪里出大错了,也赶紧与我一起来到老张办公室里。“文波,你没事,可以走,项杰留下。”老张慢悠悠说道。</p><p class="ql-block"> “什么事?搞得心惊肉跳的?”我也纳闷。</p><p class="ql-block"> “你自己看,你烟头把我待客坐的沙发烧了一个洞。”</p><p class="ql-block"> “刚才进来,我没抽烟啊”</p><p class="ql-block"> “你还狡辩,就是你坐在那里抽烟烧的。”</p><p class="ql-block"> “唉,多大的事,三更半夜吓死我了,我把我那把沙发给你搬过来,不就完事了嘛。”</p><p class="ql-block"> 行吧!</p><p class="ql-block"> 多年之后说起这事,我也是纳闷,是我烫的吗?明明桌上有烟灰缸,我为啥要往椅子上烫。</p><p class="ql-block"> 老张重情重义,有两件事可以看出老同志的感性。有一次我在他那里小酌,聊到彼此的长辈,老张聊到了他的老丈人吴淮生老先生,老先生曾经担任过宁夏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碰过一次面,一见面就叫我“项先生”,让我不好意思。当时是老先生刚刚过世两个月,聊着聊着,老张突然止不住,眼眶湿润,继而泪如雨下,这是唯一一次看到老张失态。可见翁婿感情的深厚,在吴老先生过世一周年之期,老张还特意找了曾经与老先生碰个面的几位文友做了一个哀思活动,我也在场朗诵了老先生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件事与我有关,去年六月二十八日,我母亲不幸去世后,老张一下班就带着几只花圈,来到镇海关怀院宽慰我。之后表示:“我与老太太有几面之缘,去火化入墓都要送上一程。”就这样,母亲火化那天,老张陪同前往并一直送我母亲到澥浦息云山公墓。</p><p class="ql-block"> 与老张频繁相处应该是离开报社后,十多年来一直走得比较近。大概半月左右会一起小酌一下,我做我的拿手菜,他做他的山东冷拌菜,互不干扰。但是有时他选择的做法让我哭笑不得,譬如朋友送他一条鲥鱼,他非要油煎,我说只有清蒸才能吃出鱼的鲜味,否则就是暴殄天物,他不认可,非要油煎。两人僵持不下,无奈不做。但他做的冷拌菜确实不错,如冷拌白菜芯,冷拌芹菜叶等。白酒,他不喜欢喝酱香型,喜欢清香型的,如汾酒,竹叶青。每年还喜欢泡一些杨梅酒,差不多喝到第二年杨梅上市,然后继续泡。这杨梅酒估计一大半被我消耗掉了。有次喝酒聊到他为何来镇海,老张说,以前看过描写江南的文章,故此对江南十分向往,潜移默化,机缘巧合下就来到了你们镇海,认识了你们这一帮朋友,都是缘分。酒酣之余,他就建议我多写些美食散文,不要像现在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写。为此还向我推荐梁实秋、汪曾祺的美食文章。</p><p class="ql-block"> 这月老张正式退休了,不久后,将会回珠海安享晚年去了。于是,以后就少了一个酒友,更少了一位可以谈天说地的老朋友,心中不免有些失落。老张说:“你以后可以来珠海看我,或者江南三月草长莺飞之期,我和夫人来江南踏春,有空来镇海小酌。”如此一说,我也就不惆怅啦,倒是多了一份期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