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 王子野

千纸鹤

<h5>从原淮南煤矿局走出的现代著名编辑家、出版家、评论家、翻译家---- </h5><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大”人物 王子野</h1><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 千纸鹤</h5>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年前,因为某种原因结识了毕业于淮南二中、原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功恩先生。1934年5月,其父程临萱先生由程士范介绍来九龙岗淮南煤矿局工作,以后直至退休(抗战期间回绩溪老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次无意中聊到1930年代其父亲在会计课的同事“程敷铎”,程功恩先生说,就是王子野,后来成了大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又简单的聊了几句,因为对此不是很了解,所以也没太上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一天,我在网上游走,初步了解了一下“王子野”,又找来其他资料,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官方资料还是其绩溪家乡资料在介绍王子野时,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异样,但偏偏都没有把1934年10月至1938年初他在淮南煤矿会计课工作近四年的经历写进去。</p> 我挺好奇,这段王子野在淮南煤矿局的经历有什么吗?<br>难道会影响到王的光辉形象吗?<div><br>完全没有必要嘛。</div><div><br>关于王子野当年到淮南煤矿,原亚东图书馆老人汪原放先生1968年11月14日写的《回忆认识的人》里有提到,仅一句话:<br><br><h5><font color="#ed2308">后来程士范办淮南煤矿、铁路,他(王子野)到他那里做事去了。</font></h5></div> 王子野,也就是程敷铎,18岁入九龙岗淮南煤矿局,22岁离开。<div><br>他少年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当练习生(学徒)四年,令他一辈子受用,他也从不避讳人们同他谈论亚东往事。</div><div><br>之后在淮南煤矿工作了三年多,却从不见他提及。<br><br>我认为,这段历史并不影响王先生的光辉形象呀,它不仅丰富了王先生的历史,而且也挺励志的。<br><br>这个可能永远是个迷了。<br><br><font color="#ed2308">身高1.55、高小毕业、练习生、煤矿会计、王稼祥秘书、学者 、书法家、现代著名编辑家、出版家、评论家、翻译家,通晓英语、俄语、德语、法语.......</font></div><div><br></div><div>这一连串的符号集结在一个人身上。</div><div><br>您说,这搁谁,那还不是个传奇?</div><div><br>程功恩老师对我说,王子野值得一写。<br></div>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子野, 男, 笔名胡椒。现代编辑家、出版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6年6月生于安徽绩溪仁里,原名程扶铎(程敷铎)。</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到延安后改用今名。</p><p class="ql-block">1930年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当练习生。</p><p class="ql-block">1938年至延安入陕北公学高级研习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9年毕业后组织分配给王稼祥(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当秘书至1945年6月,其间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图书资料室副主任,中央军委编译局翻译处处长、编译局秘书长。</p><p class="ql-block">1946年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编委兼编辑部长,此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出版科长、出版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49年至1950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处长。</p><p class="ql-block">1950年至1966年在人民出版社工作,曾任社长兼总编辑。1959年1月22日周总理签署国务院任命书,任命王子野为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p><p class="ql-block">1975年后,历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理论组组长,国家出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16日,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p><p class="ql-block">著有《槐下居丛稿》,翻译的作品有《思想起源论》、《西洋哲学史简编》、《财产及起源》、《论戏剧》等,主持编纂《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等。</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亚东图书馆,是解放前一个小型私营出版社,在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上,起过无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大革命时期(1922年---1927年),这里曾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的印刷和发行地,以及中共中央出版局的办公地。中国近代史上主要人物陈独秀、胡适、章士钊、陈乔年、毛泽东、罗家伦、许德珩、张国焘、高语罕等都与此地有过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前后,上海有一帮安徽籍的进步人士、文化学者,如陈独秀、胡适等,还有章士钊等,都是上海亚东图书馆的常客。胡适、陈独秀、陈乔年、罗家伦、许德珩、张国焘、高语罕等一大批民国文化精英都常在此出版图书。</p> 它还有着“新文化运动摇篮”之称。<br><br>老板汪孟邹就是安徽绩溪人,正是由于他的帮助,新文化、新思想才能得以快速传播。前期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对于汪孟邹暗中支持陈独秀开展革命工作给予了很多镜头。之前他在芜湖办有“芜湖科学图书社”,也同时经营着。<br><br>汪原放是汪孟邹的侄子,叔侄俩共同经营着亚东图书馆。1925年由陈乔年、郭伯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了掩护身份,经光明甫和柏文蔚介绍,在三十三军谋了一个少校军衔的参谋。1927年春,在汉口任《民国日报》经理、国际编辑和中共中央出版局局长。大革命失败后回亚东图书馆,从此与党失去联系。现代出版家、翻译家、新式标点符号第一人。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程敷铎祖上发达于清朝中期。那一辈兄弟五人,老大发了带领兄弟一起上。程敷铎是长房的后裔,五房统称仁里浩有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程敷铎的父亲程健行(干疆),天赋异禀,是晚清和民国时期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国学根底深厚,诗词歌赋都颇有造诣,曾在上海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在上海亚东图书馆任编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与胡适不仅同乡,也是同学,两人关系也挺好。与老板汪孟邹的侄子汪原放、章希吕是发小也是亚东同仁,与比他还大三岁的侄子程士范交往也很密切。</p> 胡适曾经给时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工作的程健行写过一幅条屏,是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的最后一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程敷铎的祖父到程健行在上海前,家境都是很富足的。因为祖父家业需要人打理,程健行兄弟仨人,他是长子,而二弟又镇不住游手好闲的三弟,所以祖父硬把在亚东图书馆工作的长子程健行逼回来掌理家业。不料,1929年前后,程健行不幸染上痨病(肺病),他自学自治,竟也控制了病情。<br><br>1930年春末,病情有加重,加之又有其他并发症。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常用的特效药上海方面未能及时送达,致使其不幸过世,年仅35岁。<br><br>家里留下寡母及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顿时陷入困境。作为家中长子的程扶铎,此时还是个14岁的孩子,正在绩溪县明伦堂(今绩溪中学)读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母亲托人找到亚东老板汪孟邹,同年10月程敷铎来到上海亚东图书馆当练习生(学徒)。<br> <h5>上为王子野(程敷铎)1927年7月小学毕业证书(程干展先生提供)</h5> 难以想象的是,在亚东的四年里,仅高小毕业,正值少年的程敷铎,不仅在这靠打工赚得的微薄的薪水担起了家庭,同时靠着勤奋学到了基础文化知识,而且还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出版知识。在亚东夜校,学习英语、俄语、德语,还学会了打十六副老式桥牌,这都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br><br>后来他曾深情回忆说“在亚东的四年,对我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程士范(敷模)(1892-1960),绩溪县仁里村人,现代土木工程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7年入上海复旦公学读书,1911年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8年以后,先后任安徽省立第二师范教务主任、安徽甲种工业学校校长、北洋大学教授、江苏宝山海塘工程主任工程师、上海邮政储金汇总局副局长、淮南煤矿局局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主持修建淮南煤矿通江铁路(田家庵--裕溪口)。</p><p class="ql-block">编撰有《皖省轻便铁路刍议》、《淮南煤矿六周年纪念专刊》等著作。</p> 1933年底程士范因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张静江邀请,辞去上海优厚工作,来淮南煤矿主修通江铁路。<div><br>1934年1月9日被被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任命为淮南铁路工程处总工程师。2月5日,兼淮南煤矿局副局长。<br><br>单枪匹马的程士范为实现年轻时“在安徽地图上画条线”(修建铁路)的梦想,不仅邀请两位擅长机械和测量方面的科班专家,一位是留美的原浙江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主任钮因梁,一位是毕业于保定陆军测量学堂胡卫中,同时还邀请了工人出生的戚墅堰机厂老总工程师陈福海加入了团队。<br><br>当然他也想多带些熟悉的老乡来淮南协助自己修建铁路,完成夙愿。<br><br>随后程士范邀请绩溪仁里同乡好友、时任绩溪县第一高等小学教务主任程鲁木来协助修建淮南铁路。<br></div> <h5>1936年1月2日,绩溪伯辅先生寄给淮南煤矿局工作的章毓芬信(封)。</h5> 1934年1月20日程鲁木(秉模)被建设委员会聘为淮南煤矿铁路工程处课员,月薪100元。不久被提为总务课文书股长。1940年,程鲁木在江西南康去世,时年39岁。<br><br>3月,受好友章希吕的委托,已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专门写信给在淮南煤矿的程士范,介绍章希吕的亲戚,已经30岁的章贞吉到淮南煤矿局,被安排在会计课。<br><br>5月,与程士范、胡适同为好朋友的胡清含受托将在浙江金华学做生意的22岁的外甥程临萱介绍给程士范,也被安排在会计课。<br> <h5>这是章贞吉1948年6月3日给章希吕寄的信(封)</h5> 10月,程士范将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当学徒的18岁的堂弟程扶铎带到淮南煤矿局会计课练习生。<br><br>绩溪老乡还有胡再生、张天明、舒侣麒、周其新、章洪畴、章毓芬、周锡玮等有17位之多,这还不算进进出出,未及记录在册的。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文化,而且都是在某一方面能独当一面可放心的好助手。<br><br>程敷铎来淮南的目的,可能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在淮南多赚点钱,补贴家用。同时其三个弟弟陆续由芜湖科学图书社到上海亚东图书馆工作。程敷铎在亚东当学徒,收入不是很高,而到淮南后,每月则可拿到20块大洋,这远比在亚东收入高很多倍。而且工作相对清闲,正好可以利用在亚东夜校学的外文基础,自学法文。<br><br>同在会计课工作的章贞吉、程临萱、程敷铎三位老乡,很快就熟络了。尤其是年龄相仿的程临萱与程敷铎成了好朋友。 <h5>1936年6月前,程敷铎与他的同事们就在这个“会计课办公室”工作,左边则是他们的宿舍(今大公村)。</h5> 个头不高,略显羸弱的程敷铎平时言语不多,虽然年龄不大,还有些稚嫩,但鼻梁上面的一副近视镜让其颇显出些文气。每天除了跟老人们学学会计业务,跑跑现场做些记录,便是一头扎进从亚东带来的各种外文书籍,同时他又开始自学法语。<br><br>他们开始在淮南煤矿局大院办公,居住于院南仅一路之隔的东字号宿舍。时任课长为陆国樑。<br><br>1936年6月,煤矿局大楼竣工后,程敷铎随会计课移至大楼内东南角会计课新办公室。<br><br>两年下来,程敷铎不仅学会了业务,而且法语也取得很大进步。<br><br>舜耕山下,淮河岸边,煤矸石山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br><br>1936年秋,程敷铎由练习生转升为“司事”,收入翻了一番,达40元。此时三个弟弟也都分别在芜湖科学图书社、上海亚东图书馆打工,家里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br> <h5>程敷铎在淮南煤矿局的同事,程也在此办公(今淮南煤矿局大楼内)。照片由王宗衍先生提供。</h5>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br><br>是年秋,由淮南矿路公司组织成立了"淮南铁路沿线抗敌后援会"。做为“后援会第三宣传大隊”队员的程敷铎也与他的同事们手执各种宣传旗帜,走上街头、前往九龙岗车站向来往旅客宣传抗日,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以不同方式支持抗日。<br><br>1937年底,侵华日军逼近淮南矿区,为防刚有起色的淮南煤矿、淮南铁路落入日寇之手,矿局奉命不得不忍痛炸毁矿井,拆除新修建好仅两年的通江铁路,并将部分员工疏散至武汉、郑州、香港等地。<br><br>1938年春,程士范通过关系将程敷铎与程临萱安排到皖南屯溪图书馆(屯溪皖南书店)工作。<br><br>时间不久,程敷铎去上海亚东图书馆进书,有人向日本人告密,说他通共,程敷铎被迫前往延安,从此与好友程临萱失去了联系。<br> 那么<br>程敷铎为什么想起前往延安?<br>谁帮助的?<br>还是他本就在秘密替共产党做事?<br><br>《绩溪文史资料》第一辑程士范的二儿媳、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安徽省政协常委李成荃在其《程士范事略》一文中写到:<br><br>(程士范)先后积极支持堂弟程敷铎(王子野)和动员长子程龙(程憾)前往延安和新四军参加革命。<br><br>而此时程士范做为淮南煤矿局局长,其家眷随淮南矿区部分员工转移到汉口后,他还留在九龙岗矿区处理善后。淮南沦陷后,程士范带着家眷辗转避难去了贵州。1939年又携家眷返回了上海康脑脱路(今康定路)三德坊十一号家中。在此与好友石原皋重逢,石此时为我新四军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br><br>也就是说,程士范此时才接触到共产党,且这段时间与程敷铎再无交集。<br><br>因此程士范“积极支持堂弟程敷铎前往延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可能。 直至解放后,已经改名为“王子野”的程敷铎才得以与在九龙岗淮南煤矿局的好友程临萱通信,并告知他当年此事的缘由以及为什么改名换姓。程临萱在回信中也告知王子野,当年他从上海失踪后,家人找他都找疯了。<br><br>王子野与程功恩的父亲程临萱在淮南煤矿局会计课同事几年,然后又去屯溪图书馆工作过短暂时间。虽然他们有聊到这段难忘的美好时光,但由于程功恩当时年幼,所以记不起来他们关于这方面的谈话。<br><br>以后程功恩与父亲程临萱多次去北京看望王子野,王子野送了许多书给他们。<br><br>1982年7月17日,程功恩借到北京出差之际看望王子野,并带了些家乡的干徽菜给他,他高兴极了,他跟程功恩聊的最多的是徽州文化,其次就是亚东往事。临别时,王子野不仅送其几本书,还特意送了一张签名照片。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程敷铎到延安参加革命后,因担心连累家人,所以不得不改名换姓。改随母亲姓,从此一个红色的“王子野”便在延安诞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王子野考入新成立的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北公学毕业后留在中央机关工作,1939年调任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王稼祥同志秘书直至1945年6月。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知识,钻研《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尤感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亚东的磨练,能写能编还懂排字,在《解放日报》进步很快 ,胡绳对他尤为器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整风学习,写了一些论文和杂文发表在当时的《解放日报》上。1946年,他担任《晋察冀日报》编委兼编辑部长,编报之余还写过不少嘲讽国民党顽固派倒行逆施的杂文。</p> 在延安期间,王子野与红军女战士陈今相识相爱,结为夫妻。婚后育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div><br>前三个儿子随母姓陈,小儿子与女儿则随王子野姓王。<br><br>程敷铎(王子野)虽然没有进过中学、大学之门,但由于他坚持刻苦自学,靠自学学会了英、俄、德、法四种语言。即便年近古稀时,还在学日语。他的第一部译作是(苏)薛格洛夫主编的《西洋哲学史简编》,是1941年在延安窑洞里翻译的。<br><br>1950年代中期,王子野秉承上级意旨,领导出版了《胡适思想批判》八册。对此,他耿耿于怀,1980年代末,他亲自为沈昌文出版的《胡适研究丛录》作序,借此聊以自慰。<div><br>“十年浩劫”开始后,王子野受到了冲击,被打成“走资派”,并被多次批斗。<br>  <br>1969年9月王子野与夫人陈今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十三连”(人民社),先在汀泗桥开山烧石灰近三年,之后转移到向阳湖“452高地”校部办事组,他都能坦然面对,至1975年初才回北京。<br><br>由于先前大牌坊的胡同宿舍已被分给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后来胡绳迁新房,他才得以住进胡绳旧宅——史家胡同8号。<br><br></div></div>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子野兄弟四人,都曾在绩溪仁里思诚学堂求学,也都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当过学徒,以后他们也都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弟程扶铃,1918年生,1932年毕业于明伦堂。进过“芜湖科学图书社”,到过“亚东图书馆”。也是汪孟邹的学徒。</p><p class="ql-block">1938年初程扶铃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回绩溪老家,与同乡青年胡广范结识了回乡开展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员程扶信,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两人由程扶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中共绩溪(仁里)特别支部,隶属皖南特委。从事抗日工作,后因国民党从中作梗,支部解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程扶铃应聘到绩溪孔灵徽州农校(简称“徽农”)任职,其组织关系也转入徽农支部,仍然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程扶铃因为有亚东的经历被调到了北京,在国家出版局工作,原住北京左家庄顺原里17楼,1999年9月去世。</p> 三弟程扶钟(扶中),1920年生,少年时进“芜湖科学图书社”,再调进“亚东图书馆”,是汪孟邹的学徒。曾在“亚东”四马路发行所做过事。抗战期间,有军队住仁里他们家,带他到军队里做事了。解放前,去了台湾,从事国贸工作,曾任台湾中华贸易开发公司经理,泰中贸易开发公司总经理。后定居美国,曾获布什(老)总统奖状。<br><br>四弟程扶錞(dui),笔名楚茹。1928年生。少年时进“芜湖科学图书社”和“上海亚东图书馆”当学徒。徽州农校毕业。解放前去了台湾,毕业于美国经理学校。台湾著名作家、小说家、翻译家。致力于翻译介亨詹姆斯.史坦贝克、波特.普鲁斯特等世界一流作家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贡献很大。毕生从事欧美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div><br>著有小说《眼睛里的煤灰》、翻译作品《薄饼坪》、《酒窝》、《死去的情人》、《月亮中的马》、《林肯的智慧》、《去问爱丽丝》......</div> <h5>左一王子野的父亲程健行,右一为王子野四弟。(图片来自《千年仁里》)</h5>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子野提携新人,不问出处。1982年9月,他向《新华文摘》推荐了安徽省籍青年女作家石楠的《旅法女画家潘张玉良》。经该刊转载后,之前默默无名的作家石楠与旅法女画家潘玉良,很快成为文坛上的知名人物,同时被制成广播剧,拍成电影,广为人知。</p> 王子野对于家乡,充满热情,当老乡有困难找到他时,他总是想法子帮助。<br><br>程临萱的儿子程功恩先生对我说:<br><br>我个人就有切实体会,1980年我在《安徽戏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的文章,就把杂志寄给了他。不想,数日后,他就回信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我是数遍阅读,激动无比。我当即打电话向他表示感谢,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在北京和柏林都看过布莱希特的戏,还提醒我,要深入学习 需要多看看布莱希特的戏的演出。<br><br>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戏剧家,对中国非常友好。1955年,毛主席邀请布莱希特访华。可惜,1956年布莱希特去世了。<br><br>不久,我去了北京,去他家里拜访他,初见面他就笑眯眯地说:“我们老家要出戏剧家了”。<br><br>我离京去告别时,他又直爽地说:“需要什么,说!”,干脆的一句话,说得我不知如何开口。在王叔叔的催促下,我说,“外国戏剧著作买不到”。<div><br></div><div>我回到合肥不久,王叔叔就把一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寄来了。<br></div> 关于程敷铎去延安,家乡绩溪流传有另外一种版本。程干展先生说,家乡盛传王子野当年在思诚学堂毕业,直接入休宁万安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休宁中学)读书。一次王子野带领学生开展学运活动,被国民党当局追捕。好在校长是绩溪人,迫于压力,只好对他们说,你们走吧,就不开除你们了。如此王子野才去的延安。<br><br>我问道,没有人去向他求证这个问题吗?<br><br>程干展先生说,谁好去问这个呢。<br><br>1992年,王子野回家乡省亲,因其辈分在仁里较晚,乡亲们与他开玩笑说“王家野子回来了”、“王家外甥回来了”。王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与乡人聊得甚欢。<br><br>其母亲家汪村离仁里约3华里。<br><div><br></div><div><br></div> 最后,程干展先生在电话里开心的对我说:<div><br><br>“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当地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在王的旧居开王子野事迹陈列馆了,你若能来就可以看见很多珍贵的东西了”。<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p> <h5>作者近照</h5> <h5>感谢:<br><br>程干展先生 《千年仁里》编撰者之一<br>程功恩先生 程临萱先生次子。安徽绩溪人,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结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原安徽艺术学校校长、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表演导演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导演,是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br><br>参考资料:<br><br>《淮南煤矿》建设委员会事业报告 淮南煤矿局编 1935年12月<br>《建设委员会淮南煤矿局职员录》 1936.11<br>《千年仁里》绩溪县瀛洲乡仁里村民委员会编 2009年8月<br>《寄情书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h5> <h5>本书广纳海内外资料,200多幅珍罕图片大都是首次公布,其内容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解开你心头多年的疑惑。系本人花费大量心血打造完成。有需要的朋友,请微信转款(或支付yjahhn2009@163.com),同时把您的收货地址姓名电话一并发给我。书款120元,每本加5元走邮局挂号发货。需快递则根据地域另议。</h5><h5><br></h5><h5>仅印300本,现尚有少量余书可供。</h5><h5><br></h5><h5>欢迎各大院校、档案馆购买,可提供发票。<br><br>联系电话18955430007<br><br>微信号yj18955430007</h5>

亚东

淮南

王子

程敷铎

煤矿

绩溪

图书馆

敷铎

程士范

会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