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寿坊的故事

新州橡子

<p class="ql-block">最近沪上鸿寿坊三个字上了热搜,有幸赶上鸿寿坊开张迎客的一天。</p><p class="ql-block">鸿寿坊位于长寿路西康路口的西南角,处在长寿路商圈最热闹的核心地段。以前十字路口曾有座钟楼,是沪西地区第一高楼,因为到点会自动报时,人们称之为大自鸣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钟楼拆除了,人们前来逛街购物还是会说到大自鸣钟去白相(玩)。</p><p class="ql-block">长寿路及鸿寿坊周边商肆林立,单是中药房、绸布店就各有好几家,银楼、旧货商店、当铺、自行车商店、钟表店……从长寿路桥直至曹家渡绵延几公里,大小支马路林林总总的商铺近千家。这里什么店铺都有,从前甚至还有一家棺材店。有人特地统计过上海滩东西方向除了淮海路、南京路,就数长寿路最热闹了。</p><p class="ql-block">孩提时代最喜欢吃的黑芝麻汤圆在路口的西北角,一家汤圆专营店—西园。洁白糯糯的,小心咬上一口,黑芝麻糊就流了出来,香味扑鼻,一口下去可以回味很久。</p> <p class="ql-block">与鸿寿坊结缘因为有同学住在那里。文革时闲来无聊,经常去鸿寿坊同学家玩。说是同学,其实是校友,他高我几届。同学父母支内去了黄山,家中就他和一个妹妹,他外婆家也在鸿寿坊。去他家我们少有顾忌。</p><p class="ql-block">鸿寿坊三面都被商铺围着,弄内石库门建筑呈鱼骨状对称分布。沿街都有入口,上海滩蛮有名气的西康菜场对过就有个入口,进入牌坊是一条横贯南北的小弄堂,一排排座北朝南的石库门青砖红瓦。记得沿街商铺的后门还有家冲开水的老虎灶。</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从后弄堂小门进去,每扇小门外沿墙砌一水池,平时洗衣洗菜基本都在这里。进门左侧是灶间,灶间的上面是亭子间,再上面就是露台。楼梯逼仄,不开灯就很暗,到了亭子间门口拐弯向上就是前楼。迎面一排高窗,对过人家不拉窗帘的话基本无隐私可言。高窗下是底楼人家的天井,黑漆大门居中。这房子以前是独门独户,现如今一户挤进了三四家。</p><p class="ql-block">石库门样式也不尽相同,鸿寿坊只能算最基本的。市中心的沪上名园—张园,在天井的东西两侧都有厢房。</p> <p class="ql-block">鸿寿坊占地面积约15000余平米,如今两栋-高-矮新建甲级写字楼与百年石库门历史建筑改造后形成的商业形态通过空中环廊及 5000平米开放式广场融为一体。六十余家饭馆咖巴、日式料理、港味烧腊及水果蔬菜超市入住鸿寿坊。迴廊周围的餐桌最受青睐,可凭栏眺望楼下流动的人间烟火。从前商务酒店独成一体的格局被打破,写字楼里的白领金领们被引入到了楼下户外,用餐之余有了更多的人文体验。</p> <p class="ql-block">长寿路商圈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总感觉没踏准节拍。象巴黎春天这些体量巨大,吃喝玩乐都在其中的巨型商厦相互都有距离,与鸿寿坊呈对角的地方动迁了许多商家及居民建了一个精致的公园,马路上少了人流,少了人间烟火气息,就感觉这繁华地段不似以往,冷落了许多…</p><p class="ql-block">如今动辄每平米十几万的高档社区矗立在鸿寿坊一带,鸿寿坊的动迁却一直拖了十几年,改造后的鸿寿坊纠正了以往的做法,应该是各方最满意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长寿路流光溢彩,鸿寿坊沿街的出入口比从前更多,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中心广场。</p><p class="ql-block">看到酒坊前摆拍的时髦女人让我想起了鸿寿坊中认识的另一户人家。弄堂口一家专营酒的店,店里柜台呈直角到底,蛮大的店堂深而暗,沿墙一排高高的酒柜摆放着各种瓶装的酒,里侧有几口大缸盛着零卖的散装酒。专营酒的店家长寿路一带好象就此一家,生意很好,店主姓方。</p> <p class="ql-block">弄堂内右侧到底的一幢就是方老板的家,鸿寿坊中他家面积最大,但不是石库门风格,猜想地皮太窄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鸿寿坊中唯一不按石库门风格设计的房屋。我认识女主姓张,是附近纺织厂厂校的老师,她的几个子女有分配在附近纱厂,也有下乡的,生活尽管不怎么遂心,但从来都没听到这家人有什么抱怨。文革后全家移民到了美国,住在纽约华人集中的法拉盛,我们曾应邀拜访过她家。</p> <p class="ql-block">小巷深深,月上西楼,这场景在记忆中经常出现。石库门弄堂内的人家一般睡觉都不晚,黑漆大门早早关上,那时也没电视,孩子们完成功课后就被催着早点睡觉。从同学家出来弄堂里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清冷与悄无声息…</p><p class="ql-block">其实我的同学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他喜欢唱歌,不知使用了什么法术,竟将湖南歌唱家何纪光请到家中,并即兴唱了他的成名之作《挑担茶叶上北京》。鸿寿坊后来出现了一位干部家庭出身的年青女子,举手投足蛮有修养,当初也是为了逃避上山下乡才从天津投靠鸿寿坊外婆家。同学此时分配在房管所当了个小木匠,鸿寿坊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经常有门窗维修的派工单,这些活都落到了他手里,由于经常在弄堂里转悠,一来二去就相识好上了,婚房就是这石库门的前楼,也没添任何家俱。没多久上海的中学教师紧缺向社会召聘,同学太太入围。后来她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师称号,在校长的位置上退休。我的同学在房管系统学历算高的,后来大规模的动拆迁中也高升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官。</p><p class="ql-block">鸿寿坊近百年的历史沧桑,每扇黑漆大门内都演绎着各自不同的故事,脱胎换骨的改造注入了时代的摩登与时尚,但是逝去的难以忘怀,因为石库门也是沪上海派文化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