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壶关县池后村发现古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迎神馆”修葺残缺石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靳忠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笔者回村访亲问友。期间,饶有兴趣的考究了不久前池后村委维修村中蓄水大池时发现的两块残缺石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两块石碑现保存于村中舞台西侧的小院内。大块石碑呈长方体形状,长约90厘米,宽约67厘米,厚约25厘米。顶部残缺,底部中间微凸(有石根)。小块石碑呈半圆形体,底端长约68厘米,半圆体对称轴高约49厘米,厚约23厘米。</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大块石碑的正、背面均刻有花边和碑文。碑文为楷体文字,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依次雕刻。碑面文字可依稀部分辨认出。正面碑文内容大意是介绍“迎神馆”修葺的事因经过。碑文附刻有捐款者的姓名和金额(按捐款额由多到少排列),还有刻碑花费的钱额。碑文落款还刻有碑文作者的姓名和往碑石上书写碑文的人的姓名,以及建筑施工人员的籍贯和姓名。石碑背面文字密密麻麻,依稀辨认,全是捐款者的姓名和金额(好似账单,按捐款者的先后顺序排列)。捐款者有村社,有学校,有商店,有个人。所捐的钱财多数是铜钱,少数是大洋(银元),还有施舍“荒柱石”、“荒地”者。可辨认清的捐款村社有:东河南社施小八千文、三王头社施小十千文、固村社施小五千文、固村盐店施大洋贰元、泉则河社施小五千文、北掌社施小三千文、店上社施小五千文、五集社施小六千文、五集村长施小二千文、赵屋学校施小三千文、林青庄社施小三千文、池南头社施小三千文;河西社、泽井社、三王社、油坊河社、岭南底社、紫水社、南底社、南河社、沙窟社各施小二千文;小岭上社、石岩头社、程村社、骞堡社各施小一千文;东柏林社、西柏林社、杨家堆社、常平社、西掌社各施小五千文;下内村社、西归上社、南三家村、东脚社各施小一千文;南村社、宋堡社、宋家河村各施小二千文,马王社施小一千五佰文……。可辨认清的个人捐款姓名和钱额也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毫不夸张地说,池后村民和十里八村的黎民百姓有许多人参与了募捐;壶关境内的大部分村社也都参加了募捐,施舍了钱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文最后还刻有捐款总额:“以上共捐钱捌佰串有零”字样。立碑时间只能辨认到“月”(“十一月 榖旦”)。“年”在石碑的另半块上(待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块半圆形体石碑好似大块石碑的顶部,二者是否配套,尚需论证。小块半圆形体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好辨认,文字为“福缘善慶”(纵向书写),文字两旁刻有图案,左为龙,右为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缘善慶”的“慶”为“庆”的繁体字。“福缘”指受福的缘分、福分;“善庆”指善行多福。“福缘善庆”的意思是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块石碑正面碑文如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池后村自×年代修建“迎神馆”)后,虽然非常兴腾旺盛,但自佛教传入本村“迎神馆”以来,前辈人仅仅修建了“迎神馆”的正殿便停止不再建设了。此后,虽然又添加了三间场(房),(但“迎神馆”简陋,加上年久失修,客观上需要修理、修建,建成标准的祠庙、馆)院款式。戊子年(属鼠年)仲冬(农历十一月),村中人同在一起谈论起此事。大家全都愿意对“迎神馆”进行修理、修建,以继承弘扬前人的功德。于是就按照(传统庙宇四合院的模式进行了规划、设计、施工。经过修缮后的“迎神馆”,面貌焕然一新,正殿东、西两旁各增建了一间耳房,院内增建了东、西各三间厢房。厢房南端各建有一间附属小房),东厢房屋将原“迎神馆”大院分为东、西两院。两院各有街门出入通行。对池边东侧的舞楼也进行了修建,比原来拓宽、扩大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修理、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持续推进吧,则资金财力不足,停止放弃吧,又怕别人耻笑,使诸神蒙受羞辱。实在是多种因素“将”了村中人的“军”,促使村中人充分发挥宗教信仰作用,采取发动民众“随心佈施”、各尽心意、自愿募捐、树碑立传等措施筹足了修葺资金。(工程)竣工后,村中主事人托付我撰写碑文序言,我不忍心埋没每个捐款者的功德而不宣扬表露,故把捐款者姓名一一并列写于序言左面,以便刻于碑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贰碑通共花费大钱壹仟贰佰余千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撰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立 :湖南省林邑(郴州市古称林邑) 王工 王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石碑虽然残缺不全,碑文模糊,但仔细辨认分析其文字内容,也可从中获取池后村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池后村历史悠久,很早就建有“迎神馆”,而且当时很兴腾旺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佛教曾经传入过池后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 池后村及其“迎神馆”历史上名气很大(碑文中显示参加募捐的村、社及民众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中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数都曾记得村中“迎神馆”(村民习惯称呼为“庙”)拆除前的旧貌状态。笔者记忆中的“庙”(迎神馆)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结构,正殿南北朝向,约三间大,东、西各有一间耳房(与大殿贯通)。院内有东、西厢房,东、西厢房南端各有一间小房,街门朝南开,街门顶上刻有“迎神馆”三个大字。街门外另有一长条形平台,平台由砖砌花围墙,出口处有石台阶连接街面,平台与老戏台隔街相望,平台东端有临街厕所,还有东小院的小街门。村中一些老人还记得,“迎神馆”曾做过学校教室、牲畜圈、灶房(五龙山农田建设专业队)、配电室(正殿东耳房)、烈属住宅(烈士牛来富的父母居住过东、西厢房 )、孤募老人住宅(村民靳来保曾居住过东厢房南端的小房)、制硝作坊(西厢房)、村大队办公房(西厢房南端的小房)。70年代,村大队拆除了庙院围墙和东西厢房。90年代末村委会拆除了正殿,改建为村委办公用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池后村很早就建有舞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池后村修葺“迎神馆”及其立碑的年代使用的货币有“大洋”、“小铜钱”、“大铜钱”。货币金额为“元”、“文”、“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池后村修葺“迎神馆”及其立碑的年代为戊子年(属相为“鼠”年)农历十一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池后村修葺“迎神馆”及其立碑的年代,募捐者的名单中有“村”、“村长”、“社”的称呼,还有“学校”、“盐店”的称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综合分析碑文中所显示的历史信息,可能推测出池后村修葺“迎神馆”及其立碑的具体年代。碑文中的“戊子年”到底是1888年或以前呢?还是1948年呢?望村中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分析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综上所述,该石碑的发掘,意义非凡。不仅揭示了一座古庙修葺的事由经过、年代以及前人的历史功德,而且佐证了池后村悠久辉煌的文明历史。同时也彰显了黎民百姓宗教信仰、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扬善抑恶、热心公益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福缘善庆”、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备注:碑文原文中的省略号表示残缺掉的文字部分;空白处是募捐者的姓名和金额。由于字迹分化模糊,不能一一辨认清楚,故省略。译文中括号中的语句为作者分析推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10月2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