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传世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

~白蕊

<p class="ql-block">欢迎来到白蕊艺术空间,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进入艺术的世界,一起接受艺术的熏陶,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片收集: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字编辑:白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物介绍:</b></p><p class="ql-block">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品简介:</b></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绘画赏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注:为了不影响佳作欣赏效果,请手机横屏以便于更好的欣赏。</b></p> <div>《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画面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首是春意方浓的汴梁郊外,新柳丛萃,阡陌纵横,稀疏的驮畜和人物蹒跚行进,从四面八方向闹市集中,充满生机勃勃又轻松宁静的气息。</div><div><br></div><div>随着画面的展开,渐渐由静而动,汴河河道和两岸街市的出现,开始显出热闹的景象,岸上人烟渐稠,房屋渐密,河上舳舻相接,或空舟待返,或重载而行。<br></div>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画面延伸到东门外的虹桥边时,展现了全图的中心和高潮,虹桥飞跨,建筑密集,人群拥挤,车马喧闹。桥上商贩叫卖,行人交错,两岸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桥下巨大的漕船要穿过拱洞,船夫们正手忙脚乱,桥面上、桥洞内也有人呼应配合,突出众多劳动者的形象和紧张繁忙的动作。</p> 而全画中,汴河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主体部分,汴京城的繁华也正是依靠汴河的漕运运输,每当冬季来临,汴河结冰,漕运停止了,粮食货物等一切商品的运输和交易骤然停止,这座城市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只有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运河解冻,繁华景象才得以复苏。而张择端恰恰选择了清明前后,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让历史的瞬间永远停留在正繁荣景象下的东京汴梁。<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在繁华的汴河两岸人烟稠密、高楼林立、粮船云集,画卷中有人在茶舍休息,有人在饭馆吃饭,有人在街上闲逛,一座结构精巧、规模宏大的虹桥横跨于汴河之上,桥上桥下热闹非凡,桥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辆独轮车和两只骡子正向虹桥走来,桥面上抬着轿子的两人在吆喝行人让路,而迎面走来两个骑马的达官贵人;桥下的汴河中船只穿梭往来,有的船只正在卸货,有的逆流而上,有的停在岸边,构成了繁忙的社会景象;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从桥底缓缓穿过,船夫们在船上忙碌不停,有人用竹竿撑船,有人用竹竿顶着桥梁,还有人用手挽着麻绳,桥上和河岸两边站着许多围观的人,有人探头向前望去,有人在指手画脚,有人若无其事,有人在担心船只的安全。</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br>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div></div> 第三部分是以城楼为中心的市区街道,也是画卷的高潮之处。街道两旁楼宇林立,官府衙门、民居宅院、城楼高台,还有酒馆、肉铺、茶馆、庙宇、药店、商店、肉铺、庙观等,大的商店和宅院都张灯结彩,挂着各种招牌,如正店、孙羊店、赵太丞家等。街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坐轿的家眷、问路的游客、行乞的老人、背篓的僧人等,可谓是男女老幼、官商士绅无所不有。认真观察可以发现,轿子里的豪门贵族傲气自矜,酒楼上的纨绔子弟肆意狂欢,街上的小贩不停地叫卖着东西,城门边的残疾老人静静等待别人的施舍,在画卷末端,画家安排了一个背着包袱、手提盒子的问路人,他抬头展望着远方,这给画卷留下了一种“言已尽而味无穷”的审美意味。 《清明上河图》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也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迎合了诸多新兴市民阶层对艺术的审美感受,所以被无数群众所追捧,并逐步被北宋宫廷统治者所了解、接受与欣赏。<div><br></div><div>《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div><div><br></div><div>公元1126年,《清明上河图》画完大约十年之后,金人攻入了汴京。在这场战乱中,宋徽宗被金兵掳走,成为了阶下囚,汴京城大火三日不熄,二百年繁华盛世毁于一旦;如今,汴京古城深埋在开封市地面9米以下,《清明上河图》成为了对那逝去的盛世之梦永恒的祭奠。<br><br></div><div><br></div><div>而今《清明上河图》已经不仅仅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名画,它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它让人们看到了大宋的繁荣和昌盛,也看了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这是一幅千古名画,更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和人们梦想的寄托,那个九百多年前,熙熙攘攘的繁华都城 —— 北宋汴京,似乎就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