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披起雨天的记忆

共此时

<p class="ql-block">  那天去逛街,适逢下雨,多数人都打着雨伞,也有人披着塑料雨衣。我望着雨中那些匆忙赶路的身影,不禁想起小时候农家常用的蓑衣。</p> <p class="ql-block">  蓑衣,最早是用蓑草编织成的,也因此而得名。蓑草通风吸汗,防雨效果好,是编织蓑衣较为合适的材料。后来,有人用棕榈皮来编织蓑衣,质量颇佳,更是经久耐用。以前,我们庄稼人雨天去干农活,总是披件蓑衣出门,既遮风挡雨,又透气舒适。</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蓑衣是雨天农家不可或缺的宝贝,被称作庄稼人的“贴身符”。蓑衣虽然外表略显粗糙,但村民们披上它在地里劳动,很是灵活机动。那热烈的场面,使乡间充满生机,使生活充满激情,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农民勤劳俭朴,四季的雨,都不影响他们的农事。</p><p class="ql-block"> 春雨纷飞,滋润着大地,农民披上蓑衣忙耕作。有的挑来秧苗摆放在水田上,把心愿放飞在春风里;有的弯下腰插秧,脸上布满的是汗珠还是雨滴,已经分不清;有的扬鞭驱赶水牛犁田,像是驱赶着季节在轮转。目之所及,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春耕图。</p> <p class="ql-block">  夏雨倾盆,常常是一阵接一阵地下个不停,农民披上蓑衣仍然坚持在地里干活。有了蓑衣,雨水淋不湿身上的衣服,更淋不湿愉快的心情。这边的农民收割金黄的早稻,一捆又一捆地绑起来,抱到田埂上;那边的农民赶着插晚稻,秧苗一排排“落户”在水田里。雨点落在蓑衣上,滴滴答答作响,田里的小青蛙不停地欢叫。雨声蛙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夏收夏种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  秋雨滂沱,缓解了旱情,洗涤了尘埃,催熟了许多蔬菜和瓜果。农民披上蓑衣,去收获劳动果实。长长的豆荚、圆圆的南瓜、红红的杮子和嫩嫩的青菜,都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特别新鲜。农民将它们放进竹筐里,把喜悦收藏在心坎里。在绿色的田野上,闪动着淡黄色蓑衣的影子,那是一首赞美丰收的壮丽诗篇。</p> <p class="ql-block">  冬雨飘洒,给大地带来一股寒流。勇敢智慧的农民,并没有呆在家里闲着,披上蓑衣去积聚农家肥。他们冒着冷雨挑来塘泥、草木灰、树叶和家畜家禽的粪便等,在村边找块空地堆积起来,经过自然发酵,来春再用筢子搅和一次,就成为农作物需要的肥料。农家肥很环保,对生态没有不良影响,把它施给庄稼,生长茂盛,丰收在望。农民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撰写出精彩的民间故事。</p> <p class="ql-block">  想当年,我们年龄相仿的小孩子,经常带着蓑衣去放牛。晴天,我们把蓑衣铺在草地上,可以坐着或躺着聊天,也可以围在一起打扑克;若遇到下雨,就披上蓑衣,一点也不担心被雨淋。别小看那不起眼的蓑衣,有时候,它是我们做游戏的造具,也是捕捉昆虫的工具。蓑衣给我们方便,也给我们快乐,还给我们童趣。</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在农家的生活中,蓑衣曾经占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蓑衣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诗经》中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表述。古人雨天习惯使用蓑衣,是可以在他们的经典作品中找到的。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坚守,也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闲趣,更有“不脱蓑衣卧月明”的浪漫。诸如此类,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村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蓑衣渐渐地淡出了大家的视线。可喜的是,有的地方人民政府,把蓑衣编织技艺列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乡村旅游景区,把蓑衣作为耕读文化的“符号”,有的收藏爱好者,把蓑衣当作“文物”,陈列在家中的玻璃柜里。蓑衣带给乡下人的不仅是记忆,也是遐思。</p> <p class="ql-block">  蓑衣曾是农家的主要雨具,给乡民满满的安全感,使之在困惑时,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大文豪苏轼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人生路漫长,我们渐行渐远,再也无法回到从前。只有四季多情的雨,才让我想起那简陋而实用的蓑衣,想起乡村的往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