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胡同里的小情调

蘇蘇

<p class="ql-block">蘇蘇原创写写摄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瞻仰完座落于文华胡同内的李大钊同志故居,便顺着胡同慢慢溜达,去继续品味北京老胡同的百年沉香。北京的胡同都不长,文华胡同也就是约四百米的样子。放眼看去,胡同里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灰砖平房,没见着有雕砖画栋门楼的大户人家,文华胡同是一条典型的平常百姓人家的胡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说胡同里没有高门大户,从历史掌故里了解到,早些时候,胡同里曾经住过一位姓石的驸马,当时的胡同名儿叫作石驸马后宅。后来中国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先生在胡同里住了四年,为了纪念李大钊同志而改名为文华胡同,并将大钊同志的故居设立为纪念馆,供后人瞻仰(见文后链接:中国革命的播火者)。再后来,著名的爱国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也在这条胡同里住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月的天气是早秋的季节,早晚凉爽,正午的时候还是十分炎热。好在胡同里高树参天,在树荫之下慢慢踱步,倒也清爽适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的胡同是一个让人感到安心和惬意的地方,那些沉淀在胡同内的岁月痕迹,烙印着京华韵味,交织着多元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家家户户升腾的烟火气中,左邻右舍的住户站在自家门口,就能聊着家长里短,聊着身边的大事小情,乐融融一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胡同里不仅仅只有人间烟火,还有阳春白雪的味道。国粹京剧也融入了这片土地,走过时,时不时地能听到京剧的韵律在空中盘旋。住户老汉不经意地哼上几句,也是字正腔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挂在窗棱上屋檐下的竹编鸟笼,常在手中把玩,随着岁月的流逝,被磨得油光锃亮。胡同里的住户老汉告诉我说,因为胡同里的访客来自许多国家,笼里的八哥学会了多国语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试图用国语、英语、日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的早上好与八哥对话,八哥的小眼睛傲慢地看着我,金口难开。老汉解嘲地笑着说:八哥今儿个心情不好,不爱搭理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汉的话让我忍俊不禁,不由得笑出了声,站在一旁的街坊打趣儿地说:牛皮吹大发了吧。我们大家伙儿听言,忍不住又都乐了,融洽的邻里关系,也是胡同的一大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哥在一边儿装酷,但这只漂亮的黄鹂鸟却是歌喉婉转,唱个不停,不愧为鸟类的歌唱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着这些挂在屋檐下的鸟笼子,心里充满了脉脉温情,心底升起一种少有的宁静与悠闲的感触。望着胡同里那些古老的房屋、曲径通幽的小巷以及传统的灰砖黛瓦红窗,让我产生了仿佛置身于过去岁月的恍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百年的胡同,仍旧保持了原来的模样,那是珍贵的历史印迹,提醒着人们去回忆那些曾经被人忘却的过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胡同里踱着慢步,细细品味着胡同里的小情调。我特别欣赏胡同住户们的闲情逸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墙根下见缝插针,种上几株绿萝攀爬上墙,摆弄几盆月季放在窗下,搭上架子种上几盆豆角黄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偌大的都市里,将环境布置成了田园,将日子过成了瓜前花下的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整条文华胡同几乎全是清一色的一层平房,唯独有几处房屋有别其它。其中有两座小楼,一座四层小楼在胡同的南沿,一座两层小楼位于胡同的北沿,二楼相望。前面提到的胡同住户老汉便是胡同北沿小楼的主人,当他听到我有此一问时,便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他父辈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来两座楼都在一个院子里,胡同南沿的楼是主人的宅子,是一位来自新疆的商人,靠贩卖皮货发了家,便在北京置下了房产,定居了下来。老汉的父亲是新疆商人雇佣的管家,为了照顾主人方便,商人将院子里的一座一层小房子给了管家,为其安顿家眷。老汉的父亲勤俭持家,有了积蓄后继续加盖,一共盖了三层。解放后城市规划,修建胡同马路,便将原有的院子拆除了,他家的小楼因为超高,被拆除了一层,剩下现在的两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看见老汉口中所说的主人小楼,如今已被改成招待所,不解地问老汉,那家新疆商人去了哪里。老汉也说不清楚,解放的时候他还小,父亲也没细说,他记事的时候,房主就已经换人了。后来房子几经易主,最后就成了招待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疆商人的故事,恐怕只有老汉早已故去的父亲才知道原委了。我对老汉说您现在是大富豪了,这座小楼价值至少也得是八位数了。老汉微笑着说,这得归功于他的父亲当年持家有方,一砖一瓦打拼,为后人留下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汉家的灰色小楼,简约朴实,侧面墙根种了几株丝瓜,开着艳丽的黄花,结了不少丝瓜,生机勃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了老汉家的小楼,继续在胡同里溜溜哒哒,看见摇曳在风中晾晒的衣物,再次感受到胡同里浓浓的烟火气与百姓家的凡人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种自在与随意的感觉,在胡同里随处可见,那些小情小调自始至终地风靡在整条胡同里,我想这便是北京胡同的另一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胡同里的地面非常洁净,有环卫工人的功劳,还因为胡同住户的良好生活习惯所致。胡同住户们对家的概念已经放大了,他们与整条胡同休戚与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觉承担起维护胡同环境整洁的责任,不仅仅只是因为胡同是代表北京的一个窗口,在他们的心中,胡同便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是失意的时候便可以找到安慰的港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啊,北京人赋予了胡同太多的情感。胡同,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一座坐落于都市中的诗意田园。这里有诗、有情调、有故事,还有让人无比留恋的人间烟火。</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vbibaiq"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中国革命的播火者</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