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少时我们学过庄子的巜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内中有这段描写:“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p><p class="ql-block"> 一直不太明白那时老师对《桑林》之舞的解释,为什么这么血腥的的剥皮抽筋,拆骨剔肉,会是一种合乎优美的舞蹈动作呢。解牛再怎么熟练那也是杀牛啊,那么《桑林》之舞到底是一种什么舞蹈?真的优美动人吗? </p><p class="ql-block"> 中国早期的农耕文明建于夏商,对于当时的自然现象先民们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一一巫文化,我们现在无法解释,但在当时很灵验。典籍中有“舞者吁嗟而请雨”,就是以乐舞仪式求雨。</p><p class="ql-block"> 成汤建立商朝之际,遭遇大旱之年,面对七年旱灾,成汤决定在桑林边举行祭祀仪式,献祭自己以求天降甘霖,这也是一次对汤的考验,要么求下雨,要么烧死自己。人们载歌载舞,诚恳的向天祈祷,终至感动天神,在巫祝点燃柴薪之际,雨露降临,旱灾得解。自此,商人便以此乐舞为《桑林》。 这就是《桑林》舞蹈的源起。</p><p class="ql-block"> 至此《桑林》成为规制最高的殷商人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动,成为了殷商的天子之乐,民间更是发展成盛大男女野外结交的聚会。以至于后世文人诗词歌赋中若出现桑林二字,很多时候它的寓意为男女情爱,这也是以礼乐为准则的西周人诋毁《桑林》不适宜在祭祀祖先仪式中表演的缘由,周人认为《桑林》之舞有涉淫秽的表现,在郑重之场合宾客应回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巜桑林》之舞既是巫风盛行时的祭祀节目,那么就不可能只是周人认为的一种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温和舞蹈!</p><p class="ql-block"> 西周灭商后,经史学家研究殷商遗民有一百多万人,而周人族群满打满算不超过二十万人,要维持周天下,周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做了一系列变革,周公制礼,实施分封建制,他们把殷商人封至宋国,并且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文化,可见周王室对殷商的宽容。因为这份宽容,让后人有机会知道了《桑林》之舞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在大臣荀偃和士匄的建议下,带领诸侯联军攻打一座小城偪阳,而晋悼公之所以要攻打偪阳,仅仅只想当礼物送给宋国,因为这个小弟很听话。宋平公得到这么个礼物,当然感激,在楚丘设宴招待晋悼公,并在宴会上安排表演他们祖先留下的《桑林》之舞以享悼公。</p><p class="ql-block"> 但是呢《桑林》是商朝留传下来的天子之乐,逼格很高,诸侯是不配得此礼仪招待的,所以晋悼公婉拒了。但架不住荀偃和士匄在旁一通劝说,晋悼公还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桑林》之乐响起,乐师高举由五颜六色的羽毛制作的彩旗率队而入,画风诡谲与周礼完全不是一个基调,刚一上场这名为《旌夏》的表演阵仗,真把晋悼公惊吓到了,当场退席避入大厅旁边的房间。宋平公见状只好命将旌夏去掉,只保留乐舞,晋悼公这才重新入席,宴会得以顺利结束。晋悼公不敢久留,当场告辞回家,路上还发起了高烧。</p><p class="ql-block"> 晋悼公-一晋国国君,远的不说,就最近为给小弟礼物,发起了偪阳之战,战场上的杀戮没有少见吧,试问巜桑林》之舞里面是什么样的场面能引得堂堂晋侯吓掉三魂六魄呢?只有一点,巜桑林》之舞里有比战场上更为血腥残忍的杀戮。那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巜桑林》之舞是商王朝大型祭祀活动,以巫为尊,岂会不献祭活物?宰杀牛马羊不致于吓坏晋悼公,晋悼公到底看到了什么不知道,大胆猜想,他们以活人献祭,可能当场活体肢解。残忍的画面才吓坏了晋悼公。甚至于后来晋悼公禁止此乐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巜 庖丁解牛》中,庄子把庖丁解牛时熟练的肢解动作用合乎巜桑林》之舞来形容,庄子肯定是见过此舞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周朝立国后,由于人口稀少。他所迫切需要增加人口提升生产力,所以他们制定了一些促进人口增长的法规,女子二十之前必须嫁人,男子三十必需娶妻,且无论贫富,彩礼不得超过一定数量等等,鼓励早婚,多生多育。尽管周人认为巜桑林之舞》低俗,但他们同样有一个节日叫“春日”,那天男女可以自由的在桑林边随心所欲,某些方面绝对不输殷商的桑林热闹。</p><p class="ql-block"> 总之巜桑林》之舞绝对是一场不可描述的礼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