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研 行思共进

方方

<p class="ql-block">  11月8日,滨州市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大单元教学观摩暨基地学校教研第三期展示活动如期举行。本次展示单元为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p> <p class="ql-block">  立冬的丝丝凉风阻减不了老师们的教研热情。全市各学校的数学教师积极认真地进行了观摩学习。</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由滨州学院附属小学的赵媛美老师执教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本节课通过解决生活问题“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引导学生经历了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课中根据已有数据的分析让孩子推测同类数据的情况,让孩子充分感悟数据的意义,培养孩子的数据意识。</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由滨城区实验小学刘丛丛老师执教《条形统计图》信息窗1一课。本节课依然从解决生活问题“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怎么样”入手,引导孩子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用数据解决真实问题。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方法的对比呈现,以及不同类型的条形统计图的应用让孩子感受不同情境下选择快捷、准确的整理数据方法最可靠。</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由滨城区逸夫小学的张俊珍老师执教《条形统计图》信息窗2一课。本节课是第二节课的深化与延伸。 在解决“全年级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么样?”的问题中,孩子们感受到用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局限性,提出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思考,重点学习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1格表示几个单位合适?”的不同思考以及实践,让孩子再次体会快捷准确的整理方法的必要性。</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最后,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谷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首先对比三节课,找到了共同点:三节课都是去解决真实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真正的用数据“说话”,让孩子感受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数据收集整理方法的快捷性,利用已知数据分析推测未知同类数据情形,感受数据的意义,提高用数据的意识。同时,谷老师还就三节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1.如何在思考的地方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2.如何凸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p> 研思共长 <p class="ql-block">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在本次教研学习中,邹平市全体小学数学老师们认真学习,仔细记录,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p>

统计图

数据

条形

三节课

孩子

老师

整理

教研

节课

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