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816工程就别吹认识基建狂魔

巴西一男

<p class="ql-block">图中的文字:816地下核工程景区地处重庆涪陵白涛乌江东岸金子山腹地,与白涛河相邻,东南横跨武陵山,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即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遗址,代号“816工程”</p><p class="ql-block">1966年,该工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总投资7.46亿元。至1984年工程停建时,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工程长约20余公里,主洞室共12层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洞内共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坚井130多条,开挖的土石方达到150余万立方米。整个洞体建筑布局宛如迷宫,体置庞大,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楼层功能分布明显。该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荣获当时国家科技大会奖集体奖。</p><p class="ql-block">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以科工密办(2002)14号文同意对816地下核工程解密。2009年工程遗址被认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该工程101工号主体部分被作为旅游产品首次对外开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2015年7月1日,本着“保护再现,利用创新”的原则,816地下核工程景区实施升级打造,2016年9月18日一期工程对外限制性开放。</p><p class="ql-block">816地下核工程是一段不可磨灭的三线历史,也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它集神秘、神奇、神圣为一体,聚合了三线建设、国防军事、核能利用等诸多元素,具有极高的国防军事、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爱国主义救育和国防教育的活教材。中国核学会会员、旅游专家朱顺知数授称其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将其比喻为“深埋山间的和氏壁,并称其堪与三峡大坝争锋”。中国旅游规划少壮派领军人物刘锋博士将816地下核工程景区评价为“地下长城、洞体三峡、三线绝密”、“世界旅游资源中独一无二,震古烁今的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工程入口</p> <p class="ql-block">景区介绍:816工程是世界上已开放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群,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师担任洞体开挖工程。作为60年代地下生产核燃料的工厂实体,在国内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p> <p class="ql-block">工程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三个阶段,先后投入万6万多建设大军,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具有典型的山、散、洞的布局,也具有神奇、神秘、神圣这三大特点,至1984年工程停建时,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p> <p class="ql-block">根据不同规划,洞体内部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共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整个工程轴向叠加全长20余公里,开挖总面积10.4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以科工密办(2002)14号文同意对816工程解密。2010年4月,该工程101工号核反应堆主体部分被作为旅游产品首次对外开放。816工程是我国核工业国防建设的缩影,也是三线建设不可抹去的记忆,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授牌为重庆市重点文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816主体工程的开挖和被覆由工程兵建筑第54师负责,洞内类似主导洞共有19条。7号主导洞全长约400米,为人员通行导洞。该洞口原设计有两道1.5米×2米手动逆转拱形钢筋混凝土门和消波装置,以应对原子和常规武器具攻击;导洞的一侧设有管线走廊和阀门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