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之宝顶石刻(一)

云淡风清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走进山城重庆,最大的收获是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继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后,今年游览的第三座石窟。虽然大足石刻的名气比不上其它几座石窟,但是真正站在石刻面前的时候,依然令我非常震撼。因为其他石窟的佛像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大多被关在石窟或壁龛里,而大足石刻除了圆觉洞和千手观音,其余几乎都在室外,所以看起来更直观、更清楚,而且每块石壁上的石刻基本都有一个相关联的故事,更能激发起游客欣赏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游览了大足石刻其中的宝顶山石刻。虽然请了讲解员,但是一经而过的讲解总是感觉意犹未尽。我用手机扫了石刻上的语音讲解二维码,回来后整理出一篇完整的解说词,重新对佛教起源加深了解,对石刻艺术加深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篇语</p><p class="ql-block"> 大足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公元701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将她的年号改为“大足”,寓意大足天下。五十七年后,即公元758年,她的曾孙唐肃宗用这个年号颁令在巴蜀地区设置大足县,取大丰大足之意,至今已有一千两百五十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大足这个地名还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兴起于印度的佛教随着白马驼金的故事传入中国,沿着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一路向东传播。于是留下了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等佛教东传的足迹。唐朝安史之乱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一大批文人学士、商贾晋绅、僧侣兴众、雕刻大师向南迁徙,佛教艺术也转而向南传播,从麦积山石窟、广元石窟,一直到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异军突起,别开生面。而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世界晚期石窟艺术的丰碑和绝唱。佛陀的灵光静静地照耀在大足的青山绿水之间,使大足成为石窟艺术的最后尘埃落定之地。大足石刻之后在世界范围之内再也没有出现这么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石刻造像了。现在大足石刻已经成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于一九九九年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级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经千年的延续开凿,在大足区境内形成了102处石刻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5处,其中有5处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宝顶石刻只是大足石刻的一处重要石窟。它由南宋著名高僧赵智凤沤心沥血七十余年主持建造。宝顶山自古就有“东朝普陀,西朝宝顶,上朝峨嵋,下朝宝顶”的民谣传说,是从宋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具有浓郁宗教信仰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佛教名山。</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大佛湾数十铺画面有机衔接,宛若展开的一幅中国长卷画。这里有庄严的佛祖、慈悲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凶恶的夜叉;既有美妙绝伦的极乐净土,也有凄惨万状的地狱世界。宝顶山的造像不仅渗透着佛家救度济世的核心理念,还贯穿着儒家仁义忠孝的伦理思想。</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宝顶</div> 宝顶二字由清代同治年间任大足知县的王德嘉书写。王德嘉是陕西城固县人,在大足为官三年。他大力畅导栽桑养蚕,积极兴办地方教育,所以受到百姓好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要为百姓办了实事,做了好事,百姓就不会忘记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觉像</div> 半身造像正觉像,就是已经觉悟了,功德圆满,修成了正果。佛的意思就是觉者。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掌握了真理的人,这尊佛像雕的是毗卢遮那佛,又名“大日如来”,意思是光明普照。佛教又分为显宗和密宗。宝顶石刻属于密宗造像,毗卢遮那是密宗的最高本尊,是开创之祖。他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两耳垂肩,目光成测,任红尘纷扰,他已大彻大悟。在毗卢遮那佛的头顶冒出两道毫光,当中有一尊小座像,就是柳本尊,是主持建造宝顶石刻的高僧赵智凤顶敬的老师。就是他把密宗引入巴蜀地区,使密宗在中华大地多延续了四百多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觉洞</p><p class="ql-block"> 圆觉洞反映的是十二圆觉菩萨向佛祖毗卢遮那问法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门口是一头大狮子。把狮子雕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起到警卫作用,守护里面肃穆静谧的圆觉道场;另一个是用狮子比喻佛陀。佛陀是人中至尊,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佛说法常常被称为“狮子吼”,具有镇伏一切,让人幡然悔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圆觉洞是大足石刻最大的洞窟造像。洞深12余米,宽近10米,高6米,空间有600多个立方米,全是从整块的石头上一锤一锤开凿而成,没有数十年的功夫是雕不成功的。洞窟的正前方有三尊主像,中间的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左边的是“报身”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释伽牟尼佛。前面跪着一位菩萨,它是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表明正在轮流向佛祖请教修行圆满清静的无上智慧法门。</p><p class="ql-block"> 洞窟的两边呈对称排列着十二圆觉菩萨,左边从里往外分别是文殊菩萨、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净业障菩萨、圆觉菩萨;右边从里往外分别是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清静慧菩萨、辩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首菩萨。</p><p class="ql-block"> 这窟造像有着高超的艺术性,布局严整、科学合理,可以说巧夺天工。首先从大门上方开了一个天窗解决光线问题,一束光线斜射进来,正好照在正中跪着的菩萨身上,渲染了菩萨问法的场面和效果。在左边的石壁上雕有一个托钵僧,高举的钵口上方是一个龙头,龙头上端开有暗沟,剩水通过龙头流入钵内,再经过钵下的暗沟排入洞外。游人只听见流水潺潺却看不见水。这股水也是大足人民的母亲河濑溪河的源头之一。十二圆觉菩萨高坐莲台之上,头戴高花冠,身着薄衣裳,修饰密璎珞,纹理清晰,衣裳柔和,充满质感。身后装饰有祥云、山水,使得这个道场气场充足。圆觉菩萨身下的供桌全为仿木形石雕,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供桌上的供盘装满葡萄、石榴、蟠桃,再配以盆景假山,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洞的门口有一个井盖,用脚一蹬会发出“咚咚”的清脆响声。相传下面是一口龙井,镇锁着一条逆龙。民间传说宝顶山下有一户穷苦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一天,儿子聂郎上山割草,发现一处草十分茂盛,割完装了满满一背篓,正当他背着草转身要回家,那丛草又长了出来,又绿又嫩,以后天天割天天长。聂郎感到十分奇怪,他拔出草根,发现泥土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他把这颗夜明珠悄悄拿回家放到米缸里,结果米缸里的米怎么也吃不完。母子俩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不久,财主知道了这件事,逼着聂郎要把珠子交出来。聂郎不答应,慌忙中把珠子吞进了肚子里,结果口干舌燥,喝了一碗又一碗水也解不了渴。他的母亲就叫他到河边去喝,结果他一到河边就化成一条龙向大海游去。他的母亲急了就在后面边呼唤边追赶,每喊一次聂郎就回一次头,喊了二十四次,就留下了二十四个沙滩,老百姓称为“望娘滩”。聂郎很孝顺,每年清明节他都要从大海里游回家来看望母亲,沿途都要刮风下雨损坏庄稼。所以人们也称呼他为逆龙。为了保护老百姓的财产不受损失,有一年逆龙回家时,佛祖就施法将他锁在了龙井里,从此就再也没有自然灾害发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