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斯蒂芬·肖尔

bobo

<p class="ql-block">  今天正好是农历“立冬”节气,尤其正值丽水摄影节期间,我觉得是时候来谈谈斯蒂芬·肖尔其人了,但愿过了这个冬天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摄影艺术的春天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 )绝对是进入当代摄影最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影响了当代摄影好几代的艺术家,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摄影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衡量参数。可以说,着为一个当代摄影人,如果你不了解他,甚至对他的摄影语言以及他的摄影理念一概不知,那就得问问自己了:你是真正的摄影师吗?</p><p class="ql-block"> 斯蒂芬•肖尔,一个拥有完美履历的摄影天才,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摄影大师,用自己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去寻找摄影中的不寻常之地。194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肖尔6岁就开始玩相机,14岁时就把他拍摄的3张照片卖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7岁便成为了波普艺术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的专用摄影师,23岁成为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27岁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28岁获得古根海姆基金,32岁拍摄了他的第一步重量级作品《美国表面》,35岁做了哈德逊巴德学院摄影系主任,并拍摄了他的第二部重量级作品《不寻常之地》。新世纪到来之后,电子和数码技术发展迅速,肖尔又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些日常生活专题,一共制作了83本。最后在费顿出版社将这83本画册合订出版为一本大型画册,名为《书中之书》。2013年,斯蒂芬•肖尔又推出了他首部数码视频电子书—《纽约一分钟》。2020年肖尔开启无人机拍摄其《地形学:美国景观航测》展示了斯蒂芬·肖尔的新思考。</p><p class="ql-block"> 反思了这些在21世纪的应用。 肖尔自从事摄影以来,便一直在打破常规,超越自己,他一直都在探索摄影媒介的各种可能性,在不断推翻常规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摄影风格。而对于读者来说,肖尔的不断试验也在打破我们被培养出来的既定观看习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斯蒂芬·肖尔对</span>摄影语言的进步和发展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不仅仅凭借其鲜活的摄影作品,同时也因其教师的身份搭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p> <p class="ql-block">  斯蒂芬·肖尔亲临2023丽水摄影节,无疑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件大事,尤如一棵原子弹在摄影界炸开。在丽水举办专题讲座,他的《不寻常之地》《要素》《地形》《美国表象》四个系列的335幅作品将在丽水完整展出!这是斯蒂芬·肖尔第一次访问中国,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大型展览。也是肖尔继2017年美国MOMA为其举办大型回顾展以来,全球最重要的一次展览,堪称肖尔艺术人生的“致敬之旅”。</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60年代,摄影逐渐奠定了在视觉艺术领域更为广泛的地位,并且改变了艺术实践的整体状况。在这样一个激进的转变关头,斯蒂芬·肖尔的作品具有了重大的意义,其影响力在当代摄影中不可磨灭。如果说从整体上看,视觉艺术和艺术摄影曾被认为具有清晰的分割界限,并且都有其不同的历史参照文献的话,肖尔则是处于一个临界点上,其中心既具有传统的纪实摄影的特征,也具有那个时代视觉艺术自然演进的特征。从这一角度观察,肖尔的作品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不仅因为其复兴了摄影的语言,同时也因为其非常特殊地揭示了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艺术和摄影的关联,其丰富性和强烈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探索摄影多层面的价值观,正是肖尔的实践意义所在,也是先行者之一。尤其是他当时所选择的彩色胶片,是让传统的艺术摄影所不屑一顾的,后者认为黑白才是艺术的。同时,在大画幅相机占据艺术摄影重要地位的框架下,肖尔一上来就选择的35mm小型相机,并且以此为摄影语言,也是当时的主流背道而驰的。他也在不断地对自己的摄影语言进行质询,一方面原因是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当时无处不在的摄影限制中挣脱出来。肖尔作品的突然呈现,包括风格样式和主题表达,都为探索者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又很快转换成后来更多人的“司空见惯”,这就是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解构的反讽之处。比如肖尔的“不寻常之地”所描述的空间,包括停车场、乡村小道、地方的建筑样式,都已经成为当代摄影非常有效的关注对象。</p><p class="ql-block"> 如今重新审视肖尔的作品,至少有两个主要理由让我们发现兴趣。可以通过他不断的质疑所建立的经典摄影语言,了解看似简单的图像背后的复杂性,由于他的这些计划的广泛传播,使其成为当代摄影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1971年的肖尔年仅24岁,已经清晰地意识到随着影像的泛滥和日常生活中的无所不在的呈现,其当代语境的落点所在。他早期受到沃克·埃文斯的影响,后来又跟着安迪·沃霍尔一段时间的实践,使其自学成才的空间得以成型。他尤其认为安迪·沃霍尔的制造厂就是他的大学,尽管他没有正式经历过哪一位摄影家助手的过程,他也得以自信地表达自我的观念。也就是在他23岁那一年,他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出,成为那里有史以来第二位活着展出的艺术家。除了安迪·沃霍尔的影响之外,他也很好地将埃文斯的风格融会其中——这也正是他无师自通的过人之处。这以后,在1972年到1973年在美国的漫游之后,诞生了非常重要的主题作品,这就是《美国表面》。重要的是,他延伸并且定义了被他称之为“快照”(snapshotness)的理念。许多年之后,南·戈丁由衷地对肖尔承认,这样的理念对她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后来有评论认为《美国表面》以日记的方式拍摄肖尔所见的乡村小道、街景、宅院,酒店、旅馆以及洗手间、厨房、冷藏室、装饰品、宠物、家庭成员、朋友、陌生的偶遇者等等,都一一出现在肖尔的照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其中最令人乏味。</p><p class="ql-block"> 《美国表面》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矛盾之处在于:一些偶然性的东西可以通过故意的手段创造出来?如果真有这样的可能,最好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这样的挑战包含着自身的反思。作为肖尔认定的快照,是有其约定的,拥有其自身的物质性,也有其自身的表面形态。问题是这一切是通过什么样的可能以自身的方式运作的?此外,这些快照都是通过柯达冲印店的光面纸印制出来的,同样呈现出另一种表面的特征,这些材料、肌理和色彩,如今看来如同考古学的残骸,只有通过合适的解读方式才能理解那一个时代曾经发生的特殊瞬间。&nbsp;作为视觉研究的景观&nbsp;在肖尔的观念中,他一直对景观摄影有着独特的、持续的理念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感性体验和实际表现上的矛盾冲撞加以深化。</p> <p class="ql-block">  《美国表面》之后,就是系列作品《不寻常之地》(1973-1981),画面已经暗示了90年代接踵而至的美国城市化风景和乡土建筑的流行,并且至今还影响着新一代的年轻摄影人。另一方面,随着80年代初逐渐成为当代摄影基调的美国都市画风景,肖尔兴高采烈地置身其中,将缺少环境建筑视觉变化的流行色彩进行了善意的嘲讽。的确,从60年代以后一直被先锋艺术所诟病的风景流派,在肖尔的实验室中成就了摄影语言上的挑战和实验。在1972年“光画廊”的展览之后,肖尔意识到他的那种成功的快照模式一旦被公众所接受之后,很容易加以模仿,同时135反转片的流行化在技术上也支持了这样的快照风格,尤其是他想换一种方式来进行观看。于是在1973年,他决定使用4×5英寸的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并且继续“美国表象”系列。而后,他的视觉挑战又很快在一年以后导致他最终选择了8×10英寸的更大画幅的相机。他继续在美国四处旅行,最初还是被《美国表面》类似的题材所激发灵感。然而逐渐因其所选择的照相机的缘故,包括长时间曝光和需要借助三脚架等技术因素,使其更关心复杂的构图元素,并且让画面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精细严谨。在这样一种更多的审视空间下,肖像需要摆姿势了,宠物消失了。最终,到了1974年,肖尔在大画幅相机所需要的复杂技术和《美国表面》“潜意识自发性”的矛盾中,全力将注意力关注在两个基本的元素:道路和乡土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不寻常之地》获得了预期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和新地形摄影的展览产生了同步的、持久的影响力。这也影响了这以后美国和欧洲地形和景观摄影上的探索方向。</p><p class="ql-block"> 1980年,肖尔离开了纽约,临时居住在蒙大拿州。这也让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探索周边的环境。他并非有刻意的目的,只是想通过对景观的体验,在行走的过程中,让新的想法浮出水面,或者产生新的质疑。从这一层意义上看,风景成为了他的实验空间,他得以超越常规的约束,走向更精彩的空间。这以后的画面在空间感上变得越来越开阔,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更为徘徊不定,好像跨越了细节或者说跨越了整体,让我们聚焦于可以说是“空无一物”,尽管我们还是可以辨认出这是牧场,或者岩石,还有植物。这样的意图也许是让我们反视自身的观看方式——让我们意识到如何通过自己的精神“模式”来适应所看到的,从而调整我们的理解空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观察,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期待视野”。肖尔的视点正在隐秘地破坏这样一种真实性,让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某些东西发生了变化。这些图像和信息的功能通过自由地释放,让照片在整体价值上有了操控的可能。最终构成上看上去的透明度,所包含的无数悖论之一就是:肖尔所揭示的一切也许就隐藏在媒介自身内部。 时间的构成和压力 90年代早期,肖尔做出了新的选择或者说有了新的方向:在以后的十年间拍摄黑白画面。这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因为这样一个长时间的计划必须是深思熟虑的过程,另一方面放弃已经日益成熟的彩色摄影转向黑白这也是一种少见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爱塞克斯郡》(1992-1995)为这一计划的登台拉开了序幕,拍摄于阿尔岗金族印第安人山脉的林地,也有点出人意料。画面近距离审视树木和岩石,和以前作品的远距离观察明显不同,尤其是没有远景的延伸,没有地平线的阻断。事实上这里面没有风景。观众只是和林地的亲密接触,从而被框架吸入到一种被放大的细节和肌理之中。或者说,这又是一次对我们观察方式的挑战,让我们看到更多被忽略的东西。在方法论上似乎没有什么可比之处,如果说和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树干和岩石的并置所呈现出的不同。精美的影像素质和大尺寸的制作更强化了对象的体积感,这又是地球表面的有一次概念化的呈现。</p><p class="ql-block"> 连同后来拍摄以色列的主题也类似于考古学,但是更具有另一层象征性的元素,这就是比例。比例在前者就是树干和岩石与地球表面的关系,后者则是参照了历史时期,让我们通过黑白和传统发生了联想。有意思的是,这样一种类似考古学的空间,却是和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也就说,这里面存在着一种悖论,影像本身所呈现的,既非是考古学成员的成果,也不属于一般的旅游者。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纪念碑式的宏大庄严叙事,保持了独立的观看立场。所有的被摄空间都似乎坐落于日常空间的景观,我们从画面中再一次找到了熟悉的物件,房屋,街道。数千年前的历史通过特殊的考古学和摄影的关联,浮出了水面,也让人对过去有了新的解读方式。</p> <p class="ql-block">  十年的黑白拍摄在2000年到2002年之间抵达顶峰,拍摄的是曼哈顿的城区系列,也就是他在30年前曾经光顾的地方。或者说,他通过大画幅相机对以前没有完成的题材进行了新的评估,包括全新的街头摄影风格。摄影家承认,这是一次更为困难的探索,但是恰恰就是在这样一种更具约束的状态下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在“戴着镣铐跳舞”的自我约束中,将大师级的摄影语言发挥到了极致。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这些实践和他所敬重的一些摄影名家有着亲密的关系,包括盖里·维诺格兰德以及再一次令人想到了沃克·埃文斯——让世界上最为繁华的曼哈顿成为了一个具有诗意的空间,转瞬之间的街头遭遇慢慢浮现。</p><p class="ql-block"> 而在2012至2013年的乌克兰系列中,捕捉的是大屠杀的幸存者,这些幸存者如同犹太人一样维系着当年的历史,曾经在斯大林政权的统治下,生活在世界历史最为荒凉的缝隙中。画面没有任何戏剧化的成分,关注的是日常生活所有可能的细节,以及和环境的关联,就像当年拍摄《不寻常之地》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肖尔是多产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反复探索的变化之中,大智若愚,将所谓的技巧和手段深深隐藏,或者说巧妙地融合在主题的表达过程中。更为意味深长的是,他将摄影的媒介和视觉的探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关联了摄影文化,从而构成了多样化的复杂性和悖论。所以,他的作品对于观众来说既是简单明了的,也是复杂难解的。他旨在通过对影像的体验挑战预先构想的理念和模式,挑战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同时又允许我们将古老的习惯融入其中。他要求我们用尽可能的情感空间去体验,兼及身心两端。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冥想。这是一种邀请,也是一种挑战,然后就是一种提升。</p> <p class="ql-block">  肖尔在ins发了一千多张手机拍摄的照片,他认为感兴趣的一件事是在一种相当自觉的状态下看世界、与之交流,充分体验,他认为这种体验更多通过和日常瞬间的对话才得以经历。要用力地去体验日常生活,而不是对戏剧化的事物发生兴趣。在拍摄中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是,如何在一种高度强化的意识境界中传达世界的形象。他自认为,通过最普通的场景来传达,最能做到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很难从斯蒂芬·肖尔的作品中挑出一张我最喜欢的,但细细的看,每张照片都让我激动不已,我逐渐喜欢了这样的观看…</p> <p class="ql-block">  对肖尔来讲,感兴趣的是通过敏锐的观察去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你观察的事物不那么具有戏剧性的时候,你的表达反而是更清晰的。相对于戏剧化的影像来说,他对平凡的影像更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  肖尔回顾,在刚开始《美国表面》这个项目拍摄的时候,想拍一张“让人感到自然的”的照片,“一种更少受到视觉习惯影响的对于世界的体验”。意思是说,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刻,不仅仅是在拍照片,他还会在脑海中拍下视野里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肖尔说,我发现吸引我的总是那些平淡无奇的瞬间——非巅峰时刻(non-peak moments)。比如说我一直在拍我自己亲自照料花园,我感兴趣的是植物的整个生命过程,而不是它们盛开的时候。我也很想知道它们在花谢结籽之后的样子。我知道通常园艺照片都是在花开的时候拍的,但对我来说,它们发芽、凋谢的时候都很值得观察,所以我会把这些都拍下来。我把这个当做是我看待一般而言的文化的一个比喻。</p> <p class="ql-block">  肖尔认识到,我有兴趣了解,相对于照片的平面来说,照片中的空间有多深。我的意思是,照片会产生空间很深的幻觉,同时,又有照片表面这个平面的现实存在。当然,我想知道,如何才能创作出结构上统一的照片,既能产生三维的幻觉,同时又是平面的。</p> <p class="ql-block">  肖尔在谈到照片的结构问题时说:摄影首先解决事物的表面。照片可能暗含更多,但是,我们只能看见表面。作为摄影家,我所要拍摄的是表象,但事物的表象是各种深层力量的迹象。</p><p class="ql-block"> 如何使所拍摄的世界转变成一幅图像的问题,本质上是关于结构(structure)的问题。摄影师必须利用你眼前场景中的秩序让照片产生结构,这是不可避免的。一张没有结构的照片恰似一句没有语法的句子——效果自然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是不可想象的了。这秩序是由一系列的操作决断而发生的:照相机放哪儿、对哪儿取景、以及何时按下快门。这一系列同时发生的决断定义着照片的内容,并决定着影像的结构。</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的摄影家是两方面的结合体:一方面是具备有趣的感受,另一方面是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能通过相机转变成照片。摄影家必须传达某个事物,但也必须真正理解摄影的传播工具:摄影家是将正在流逝的时间中的一个三维世界,通过这种转变过程,创造成一个被取景框所界定的平面和静态的照片。一位摄影师不是通过构图将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图像,而是在其中做了决断。</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地形学:美国景观航测》展示了斯蒂芬·肖尔的最新作品:一系列从2020年起由无人机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以引人注目的细节揭示了蒙大拿州、北卡罗来纳州、纽约州及其他地区的自然和人造景观的相互作用。在这部新作品中,肖尔重新审视了1975年著名展览“新地形”的最初野心,使用新的空中视角重新思考了其关注点,反思了这些在21世纪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  美国著名摄影理论家约翰·萨考夫斯基如此评价斯蒂芬·肖尔的作品:“非常安静,非常沉着…但不乏味,不空洞,而是耐人寻味。”更为可贵的是,肖尔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诸多艺术成就,而是秉持了艺术家持续创造和探索的精神,不断打破常规,超越自我,探寻摄影媒介的各种可能性,为摄影的发展丰富和视角拓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贡献。现在的他虽已年逾古稀,但仍旧在拍照且活跃在Instagram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