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我写了一首关于写诗的诗,写作过程中有如下体会,也可以说是自圆其说,以求方家指正。</p><p class="ql-block">诗作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写诗</p><p class="ql-block">少陵笔拙谪仙狂,贾岛推敲费考量。</p><p class="ql-block">苦觅佳联须发断,喜寻妙句岁年长。</p><p class="ql-block">清风撷就除浮气,彩釉拿来绘锦章。</p><p class="ql-block">诗作不求多绚丽,但祈日月有馨香。</p> <p class="ql-block">写诗讲究用典,典用好了,可以丰富诗作的内容,提高诗作的可读性。</p><p class="ql-block">当然,这用典就是“借古”,但它也有明用和暗用之分。</p><p class="ql-block">起句“少陵笔拙谪仙狂,贾岛推敲费考量。”就采用这两种方法。</p><p class="ql-block">写诗,少不了创作方法。开头,我就引用中国古代诗作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名人的名字作开端,用一个“拙”字和一个“狂”字,代表了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当然,这也是一个人人尽知的典故。</p><p class="ql-block">杜甫的《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都是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而杜甫称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则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浪漫主义的经典名句。</p> <p class="ql-block">我们用一个“狂”字来概括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说他大开大阖,不拘一格,潇洒自如,这恐怕没有疑义。</p><p class="ql-block">与这一“狂”字对应,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字来概括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呢?</p><p class="ql-block">思来想去,非用一个“拙”字不可,但这并不是当今人们所说的“笨拙”,它的本意既是“抱朴守拙”,又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意。</p><p class="ql-block">杜甫的诗,可以称为史诗,一是说它是真实的历史表现,二是说它在创作上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优质的模版。</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写作,需要有多种方法,要择其长处,是要兼收并蓄的。</p> <p class="ql-block">“明用”就是苦吟诗人贾岛的“推敲”。原诗最有名的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写完之后,究竟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拿不准,冥思苦想,陷入迷茫的境界,歪歪斜斜地撞在大诗人韩愈身上,两人商量,结果认为还是“敲”好。因为上句“鸟宿池边树”是静态的,而敲门,就有了声音。这样,动静结合,诗就灵动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如果是外来的僧人,推门就进,也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就是自家僧人,夜晚门已关,说明院内有人,敲门,就体现了一种素养。我们一般人,也难免有个人隐私,儿女和父母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如果进对方的房间,也应该有个信息才好。</p><p class="ql-block">这里对杜甫、李白、贾岛,是明贬暗褒。写诗,既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要借鉴浪漫主义的情怀,更需要字斟句酌,精细打造,才能出好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承句,我写的是“苦觅佳联须发断,喜寻妙句岁年长。”这一联虽然有现实意义,但仍然化用了古人的典故。</p><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话,还有贾岛的《题诗后》的著名诗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p><p class="ql-block">这里“苦觅”对“喜寻”,“苦喜”相对,“觅寻”相应,“佳联”对“妙句”也说得通,琢磨不定的是“须发”和“岁年”的对应关系,只要苦思冥想时可以捻胡须,亦可挠头皮,(尤其是众多的女诗人,无须可捻,只得挠头。)这两种行为能够成立,这两个并列词组的对应就行得通。</p><p class="ql-block">如上所述,“须发断”和“岁年长”已是题中应有之义了。</p><p class="ql-block">此联的“苦”和“喜”,也体现了写作过程的辛苦与快乐。</p><p class="ql-block">写诗,我们就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可以捻断须,也可以挠断发,不怕耗时费力,一定要去寻找最工稳的对仗,尽量创作出最绝妙的句子,因为这都是好的诗作必须具备的构件。</p> <p class="ql-block">转句,我写的是:“清风撷就除浮气,彩釉拿来绘锦章。”</p><p class="ql-block">上面是借古,但借古是为了喻今。我们面对今天诗歌创作领域的现实,不得不承认的是“诗多好的少。”诗作的数量惊人,但有多少能够留给后人的作品,还真的需要考虑。</p><p class="ql-block">不少诗作追求的是词藻华丽,对仗工稳,甚至是因文害意,热衷于搞文字游戏,但最大的缺憾是感情的缺失,让人读来味同嚼蜡,离着精品的距离,相差很远。</p><p class="ql-block">更有甚者,以为自己写的文字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以,就是高雅。孰不知,写东西是让人看的,别人看不懂,你还写的什么劲呢?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就以通俗易懂见长,还把写的东西读给老妪,如果她听不懂,就拿回去重写。</p><p class="ql-block">诗歌创作领域,确实应该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去除这些不切实际的浮气、无病呻吟的俗气。如何去做,那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活是创作的源头,那里是五彩斑斓的世界,那里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东西,供我们去取、去拿,用来充实我们的诗歌创作。</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是合句,为全诗作结。水到渠成,我把写诗的目的,作为全诗的结尾,这就是:“诗作不求多绚丽,但祈日月有馨香。”</p><p class="ql-block">使上文中的“苦觅”“喜寻”“佳联”“妙句”“彩釉”“锦章”都有了落脚之处。</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反而无须多言了。</p> <p class="ql-block">您还有哪些诗歌创作中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