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聊旅游发展的话题是非常笼统、繁杂的,往往顾此失彼,让受众一知半解或一头雾水。今天我试图以比较简化的"三级架构"为切入,来说明我们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三级架构?每个地方要做旅游,或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都会有一些或大或小比较好的景点,比如我们县河口明清古街、鹅湖书院、永平大义桥、湖坊澄波桥、稼轩的瓢泉等等景点。我这里讲的"三级架构",景点,处于架构中的第三级也叫旅游架构中的末级。故一般旅游决策部门都不太会直接把一个单独的景点去做大的投入和推广,因为即使再有品位的景点,也不可能凭此一点而营销出什么效果。通常情况都是景点所在地的行政管辖部门会去加以维护保存,让周边慕名而来的群众或文化爱好者参观参观。</p><p class="ql-block"> "三级架构"中第二级的是景区,一个景区是可以涵盖多个景点的,比如我县的葛仙山景区,只要在有效辐射范围之内都可以是它的景点,山上葛仙殿、山下葛仙村,大的景点里又包括着多个小的景点,以及周边能让游客产生兴趣的地方都可以接受景区的外延效应。那么,像我们铅山这样一个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如此丰富的地方,是不是像葛仙山这样引进了个资本打造了一个景区就直接大张旗鼓对外推广?这种模式是不是理想化的模式,有没有弊端呢?从景区营销成本的集约化、从游客的体验、从我县旅游的长远发展看都是存在弊端的。或许我们局外人只知道人家做得热闹,表面的风生水起。投入几十亿的融资成本、员工队伍、请明星演出、媒体造势、旅行社揽客,一个景区要混出圈还要保持一定的热度,运营成本是巨大的。还有一个重要弊端是景区与景区之间无法建立联动机制,假如我是上海或北京通过旅行社揽来葛仙山"过几天神仙日子"的游客,凭什么又让我去鹅湖山、河口古镇玩?更何况我们铅山随随便便策划一下,就六七个景区了,造纸之都、辛词文化、畲乡文化、红茶文化、武夷山(江西片区)国家公园,响当当的名片一张又一张。</p><p class="ql-block"> 再来说处于"三级架构"中的第一级,也就是架构顶层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说不管铅山旅游资源有多丰富,景区有几个,最终都可以归到一个旅游目的地去宣传去推广。那么你可能又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们不是一直努力在宣传推广我们铅山这个旅游目的地吗,这些景点景区不是都在铅山范围之内吗?道理是对的,我们都一直在努力宣传铅山,只是这样宣传没有任何创意,很原始太中规中矩,效果也很不好。一个没有先天知名度、美誉度的地方,要当成一个旅游目的地去宣传去推广,必须要策划怎么推广,而不能简单把"铅山县"去做推广,将来也不可能把"铅山"当作旅游品牌推到旅行社去揽客,除非你这个地方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的苏州、杭州那样,地名先天带有美誉度,否则就要像婺源策划"中国最美乡村"、崇安策划(更名)"武夷山"、中甸县策划(更名)"香格里拉"一样,把铅山县做个概念策划。没有策划,铅山与横峰、弋阳、玉山等等普通的县并没多大区别,中国的县名成千上万,再怎么努力去宣传都不可能会成为远近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只是一个旅游资源比较好的普通地名,很难在旅游业界出圈。</p><p class="ql-block"> 上次说到,婺源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瓦都是三星级的,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婺源的油菜花特别漂亮、婺源的人文比铅山更丰富、自然景观比铅山更出色吗?我想不是的,是人家策划出"中国最美乡村",又以"中国最美乡村"整体概念,把婺源作为旅游目的地整体旅游评级才实现的。所以,婺源旅游的成功,其宣传营销模式对于我们铅山,是有借鉴意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