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会补,开春打虎

陈美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立冬的解释是:“终也,万物收藏也”。</p><p class="ql-block">立冬,万物开始闭藏,水开始结冰,地面也开始结冻,整体处于一片闭藏之中,萧瑟之气成为立冬时节的主打气氛。</p><p class="ql-block">人以天地之气生,以万物之所成,人与天地相应,《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就曾谈到冬季的养生“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p><p class="ql-block">冬季的养生需顺应天地阴阳之气,以固护人体阴阳为根本,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进行日常起床、运动习惯的改变,衣物的添减,饮食的调整等来护阳敛阴,使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开始适应冬天的节奏,同时不忘调节情志,身心和谐,进而平稳度过整个冬季。</p><p class="ql-block">立冬养生总则如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防寒保暖,增强正气</p><p class="ql-block">立冬意味着要正式进入冬季了,天气逐渐开始寒冷起来,尤其是北方地区气候变化最为明显。寒冷的气候易使人抵抗力下降,内分泌失调,血液循环发生改变,从而容易罹患各种疾病,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冬季是各种老年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尤其是心血管类疾病,容易遇寒发作,所以在初冬时节保温防寒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但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也要注意冬季的防寒保暖,该穿秋裤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秋裤,要马上行动起来。</p><p class="ql-block">在寒冷的天气里,有的老年人为了保温防寒,穿得特别厚,认为穿得越多越暖和,这样就可以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但是,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衣物防寒保暖的机制在于隔离,通过使衣服与肌体、衣服与衣服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缓冲外面的冷空气和体表的热空气之间形成的对流,进而达到保存人体热量的效果,使人感觉到温暖。虽然随着一件一件地增添衣服,空气层的厚度也随之增加,保暖性也就得到了加强,但这种增加也是有限度的,一旦使空气层的厚度超过1.5厘米,衣服内的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在增添衣服时要薄厚适度,不能过度增加或穿的太少;另一方面,通过生理角度来看,穿衣过厚,会抑制体温调节机能的适应性,减弱抵抗外邪的能力,而且如果穿衣过厚,加上冬季室温高,人体腠理容易开泄,阳气浮越在外,不能很好潜藏,人就会易感疾病。中医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侵袭的地方大部分是由于正气亏虚,不能有效地抵抗外邪的侵袭,进而罹患疾病,因此冬季的防寒保暖不仅仅要通过增添衣物进行物理保暖抗寒,而且要增强正气,提高自身抵抗外邪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令食补,调摄有度</p><p class="ql-block">《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无扰乎阳”,中医认为冬季是最适宜进补温阳的季节,俗话说“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相应,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寒冷,万物开始闭藏,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而潜藏,阴气也逐渐盛极。此外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p><p class="ql-block">所以,立冬后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现代医学也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p><p class="ql-block">于是,每逢冬季,“将食补进行到底”之势便“甚嚣尘上”。“热者寒之,寒者温之”,冬季食补应该注重跟随季节的变化,“因时进补”。冬季气候寒冷,寒邪易伤阳气,尤其是伤肾阳。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生长发育及寿命长短密切相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肾阳又是一身阳气的根本,所以冬季养生摄取食物时应当以温补肾阳、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冬季进补以温阳或平补为原则,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应该恰当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适度地增加人体脂肪来抗寒保暖,同时进食的时候也不忘多吃新鲜蔬菜,因为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会出现维生素不足,若缺乏维生素C,会出现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我们冬季在多吃牛羊肉、乌鸡、鲫鱼的同时,也要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甘薯、马铃薯等,既补充维生素,也清内火。此外,在选择进补食物时,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迥异,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即使同属冬季,中西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冬季,西北地区天寒地冻,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肉苁蓉等,老北京的铜锅涮牛羊肉就受到北方民众的一致喜爱;而江浙地区虽然已入冬,但相比北方而言气温仍温和得多,此时进补应以清补为主,如鸡、鸭、鱼类;若地处高原山区,降雨量少,干燥的地方,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主。 </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要因人制宜,不仅食物有谷肉果菜之分,人也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同一种疾病,不同的证型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选择冬季进补食物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食方。</p><p class="ql-block">体质偏热的人如果过度进补大补温热之品很容易上火,到了春天,滋补过度的麻烦就会显现出来,导致皮炎等症状,清补之法可能更适合此类人群。</p><p class="ql-block">体质偏于虚弱、脾胃运化功能不好者,首先要恢复脾胃的功能,不能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小补之法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补法,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不补等供其选择,切记不可盲目“进补”,以免产生其他疾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卧晚起,空气流通</p><p class="ql-block">《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天气逐渐寒冷,阳气逐渐闭藏,阴气逐渐盛极,因此不要在寒冷的冬季,随便扰动阳气而影响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故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况且“肾属水,应于冬季”,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只有顺应季节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敛藏肾精,温养肾阳。若起居不遵循冬令特点,必然会损伤肾阳,影响身体健康。“阳气者,若天与日”人体的阳气就好比自然界的太阳,阳光充足,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陈代谢,而肾阳又是一身阳气的根本,所以更要固护肾阳。</p><p class="ql-block">《阴阳大论》云“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因此冬季也被叫做“猫冬”。寒主收引,冬季天气变冷,人体的气管、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收缩,供养减少,同时心脏病、哮喘、支气管炎等病人自身调节能力减弱,在同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缺氧,加重原发疾病或引起继发疾病的发生。</p><p class="ql-block">通过医疗气象学的研究,已发现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高。高易感性使得此类心脏病患者在季节变化时更易出现病情的发展,因此在冬季天气变化时,要密切关注此类人群的身体状况,一旦有所不适,及时就医,并减少冬季外出,降低感寒诱发疾病的可能性。老年人冬季防寒除可以晚起外,另外要注意背、足的保暖。</p><p class="ql-block">针灸学认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主要是在背部,膀胱经主人一身之表,背部在阴阳划分中属阳中之阳,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暖背就显得格外重要,背部保暖方法很简单,一件贴身的棉(鸭绒)背心就能帮助护好我们的背。“寒易从脚底生”,冬季泡脚,不失为一种养生防寒的好方法,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温度以50℃-60℃为宜),既能消除疲劳,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御寒防冻,促进睡眠。</p><p class="ql-block">冬季人们常居于室内,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尤其对于北方居民来说,冬季的取暖方式,除暖气片外,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经常依靠炭火取暖,炭火易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室内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容易引起二氧化碳中毒,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甚至更严重地会产生生命危险。因此白天应该开窗通风,吸纳新鲜的空气,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夜间睡眠前关紧门窗防止冷空气进入、关闭灯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尽量不要放在床头,更不能在旁边充电,以预防电磁波辐射。入睡时,盖严棉被,防寒保暖。冬季气候偏于干燥,室内可盆栽些花草,以调节空气湿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户外运动,张弛有度</p><p class="ql-block">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虽冬季主藏,但也应该经常到户外进行运动,这样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而且能够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利于调节体温,增加身体热量,提高肌体耐寒及抗病能力。</p><p class="ql-block">不过锻炼前应做一做热身活动,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关节韧带比较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使身体逐渐适应外界寒冷的天气状况后,再开始进行锻炼,防止因骤然锻炼或关节僵硬而诱发意外。</p><p class="ql-block">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冬季气温比较低,寒主收引,中老年人的血管和支气管由于年龄原因,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太好,寒冷的天气会加重这种情况,所以中老年人在做运动时应该选择强度比较小的运动,如做广播体操伸展伸展肢体、轻器械的抬举等,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应选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诱发旧疾。冬季运动除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外,还要注意锻炼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初冬清晨往往多雾,而且由于雾霾天气的影响,初冬的天气状况不太好,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粉尘颗粒,所以尽量避免浓雾中出行及锻炼活动。此外运动时应注重保暖,预防感冒,但穿着不要过厚,以微微出汗为宜,若穿得太厚,运动之后大汗淋漓,大汗伤阳,人体就不能有效地抵抗外来寒邪地侵袭,患得感冒。立冬时节是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好发的季节,外出时要正确佩戴口罩,既能防寒保暖,又能预防流行病的传播,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戴口罩出门基本是出行必备,所以在冬季来临时,外出运动一定要带好口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膳食养生</p><p class="ql-block">01猴头菇虫草乌骨鸡:</p><p class="ql-block">乌骨鸡100克,猴头菇(干)30克,虫草花(干)10克,核桃仁10克,生姜2克,葱结3克,火腿10克,盐2克,花雕酒2ml。将乌骨鸡切段,洗净血沫备用,猴头菇泡软切块,虫草花泡软去根淖烫,火腿、生姜切片,葱结部分切段备用。将乌骨鸡放入煲中,依次放入火腿,猴头菇等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加入雕花酒和水,没过所有食材,大火煮沸之后转小火直至鸡肉酥软。适宜于虚劳羸弱、产妇等人群服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黑芝麻粥:</p><p class="ql-block">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武火煮沸之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对中老年体质虚弱者最为适合,并且有预防早衰的功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虫草蒸老鸭:</p><p class="ql-block">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老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之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此药膳可补虚益精,滋阴助阳,外感未解者不宜食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四物鸡:</p><p class="ql-block">鸡腿肉(带骨)300g、生姜 5g、当归 2g、川芎 1.5g、芍药 2g、熟地 2g、盐 3g、料酒 3ml。鸡腿洗净,切成大小适宜的方块,冷水入锅焯透,捞出洗净血沫沥水备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洗净,分别切成薄片,放入煲汤用的布袋中,生姜切片。将鸡块和已备好的药材包一起放入砂锅,加水没过食材,大火煮沸,撇去浮沫,转小火炖至肉烂骨酥,捞出药材包和姜片,加盐调味即可。适用于血虚人群使用,妇女产后亦为适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5番茄砂糖藕:</p><p class="ql-block">番茄2个,藕1节,砂糖适量。番茄去皮,开水煮藕(3至5分钟),两者一并放入盘中,撒上砂糖即可。可以健脾开胃,又可以生津止渴,非常适合冬季使用油腻食物后解腻开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气养生 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