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的美丽季节里,袁家庄小学周二的语文教研活动开始了。本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研理念,语文教师肩负教育使命,怀揣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活动。</p> <p class="ql-block"> 《桥》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微型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洪水肆虐,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3.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p> 同课异构展风采 <p class="ql-block"> 段老师先让学生围绕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和情境,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与情势的危急。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桥”,深入文本,梳理出围绕“桥”产生的四次冲突。接着关注人物言行、神态描写,感受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再通过联想,让学生对老汉的品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更真切的融入了课本,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p> <p class="ql-block"> 《桥》是小小说,环境、情节、人物,赵老师牢牢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抓住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运用;在情节推进中,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老支书这个核心人物,在层层推进中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饱满。</p> 磨课活动 <p class="ql-block">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倾听,坐姿端正,注意力特别集中。程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让人感觉如沐春风。</p> 大教研活动 <p class="ql-block"> 大教研活动如期而至,活动由刘雅雅老师组织。</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踊跃,积极参与课堂。</p> <p class="ql-block"> 程老师以音频、朗读、品析等多个实践活动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沟通交流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老汉的人物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同时程老师抓住了小说特殊的结尾,引导学生去想象,扩写了小说的结尾,让学生走入当时的情境,深切体会文章内容。</p> 评课议课 <p class="ql-block"> 各位教师认真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课后,各年级语文教师及时针对这节公开课进行评课。老师们各抒己见,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p> <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心灵的碰撞,灵感的生发,即是教研的意义所在。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彩课堂,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全体语文老师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