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新疆行(四)吐鲁番坎儿井

<p class="ql-block">  我曾多次在有关资料上看到过关于新疆坎儿井的介绍,但始终不知道坎儿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中的坎儿井总是停留在我看到的水井的样子,一口很深的水井上面有一个简单的木架子 ,上面是一个辘轳,放下水桶打上水,然后挑回家去。新疆旅游有幸看到了坎儿井,让我看到了坎儿井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吐鲁番新城西门坎儿井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水源为塔尔郎水系,总长度4500米,竖井总数180眼,首部井深62米,历史最大流量81升每秒(1970年),现在流量47.5升每秒(2003年)西门坎儿井沿途灌溉七个村庄,日出水量可灌溉20亩地。</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火热干旱地区人们寻找水源,保护水流的一件伟大创举。吐鲁番地区地表温度最高可达摄氏80度以上,年降水量16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为了解决用水和水蒸发,先辈们创造发明了坎儿井。</p> <p class="ql-block">  新疆的坎儿井最多的时候有1784条,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乌鲁木齐、木磊和阿图什也有少量坎儿井,历史上在奇台县、喀什市、库车县也有过坎儿井,现在都干涸了。新疆1784条坎儿井暗渠总长度加起来共有5272公里,竖井总数17236眼,年出水量最多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一千余条,总长度达到5000余公里,出水量3亿立方米,占吐鲁番地区供水量的百分之三十。坎儿井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誉为中国古代三个伟大建筑工程,坎儿井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又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  关于坎儿井的起源一直以来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一)从中原传入,《史记 河渠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采纳庄熊黑“开凿龙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的建议,下令征召一万多民工修渠,由于旁山的渠道经常崩塌,渠水无法通过,庄熊黑便带人先在山上测出渠道要经过的路线,沿着这条路线凿出一眼眼的直井,再把各井从地下挖通,渠水就从地下渠道流过旁山直到大荔平原。这种井下相通的引水技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和人员迁徙渐渐传到新疆。</p><p class="ql-block"> (二)由当地人创造,在古代吐鲁番戈壁一片清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 ,有火洲之说,人与畜因为干渴而死,为了生存,先辈们不断寻找水源 。一天一个年轻的牧羊人赶着羊群来到吐鲁番,他长途跋涉找到一块绿草茵茵的洼地,但是找不到水,眼看羊群就要渴死了,牧羊人心急如焚 ,于是从绿草地上往下挖,终于一股清流从地下涌了出来。从此生活在火洲的各民族人民学着牧羊人的样子挖泉眼,挖暗渠,开凿成一道道坎儿井。</p><p class="ql-block"> (三)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出水口、涝坎五部分组成。坎儿井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口深浅不一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筑暗渠连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暗渠的出水口与地面水渠相连接,把地下水引到田地。</p> <p class="ql-block">  竖井的作用是是将挖掘暗渠时的土方提升到地面,通风和采光,为确定坎儿井暗渠走向的匠人和维修人员上下暗渠提供升降通道,为暗渠劳动者提供生产生活用品,生降各种工具等。</p><p class="ql-block"> 通常一条坎儿井有一个到几百个竖井,位于哈密市柳树沟乡十一师的王培青坎儿井只有一个竖井,位于鄯善县吐屿沟乡择日甫村的吐依乎坎儿井有533眼竖井。竖井的深度从1米到100多米不等。竖井口的形状一般为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绝大多数采用长方形,长方形竖井的长与暗渠的走向一致。井口长为110到130厘米,宽为50到60厘米 竖井口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0米到70米。</p> <p class="ql-block">  暗渠是坎儿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坎儿井工程的主体,暗渠的宽度60到70厘米,高150到160厘米,暗渠挖掘形状为拱形 ,即两侧直墙顶部为半圆形,所有的坎儿井暗渠都采用这种形状。暗渠的拱形挖掘从受力的角度讲是非常科学的,这样不容易坍塌。挖掘暗渠的工程十分艰巨,最长的暗渠长达25公里,最短的只有100到200米。</p> <p class="ql-block">  明渠是指坎儿井出水口到涝坝(蓄水池)的部分,就是坎儿井地面的导流渠。明渠的作用是将出水口的水输送到涝坝或者农田。为了减少蒸发量和降低被风沙掩没的风险,明渠一般不会很长,每一段明渠长度只有100到500米,坎儿井沿线的居民可以从明渠取水饮用或者洗衣做饭,十分方便快捷。</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经纬仪:木棍定向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始于西汉,而指南针明朝时期才从中原传到新疆,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先民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立两个三角架,在井下口正中间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的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方向挖掘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  油灯定向法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照明,二是报警,如果灯灭了, 说明井下缺氧,如果油灯火苗晃动 ,说明暗渠内有塌方的地方,坎儿井匠人可以及时逃离。三是定向,挖暗渠时侧壁每隔2米到3米放一盞油灯,如果只看到一盞灯说明挖的很直,如果同时看到两盞灯或者三盞灯说明挖偏了,可以及时纠正过来,我们的祖先当年就是运用了两点一线这个数学定律完成了这么一个伟大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龙口是暗渠出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盆地四面环山,形状如一口圆锅,特殊的地形导致盆地升温快,散热慢,而坎儿井内冬暖夏凉,坎儿井沿线两侧居民从地面向暗渠开挖地下通道,在水渠上用木板搭建休息平台,酷暑时节一家人在井内休息纳凉,休闲娱乐,其乐融融 ,坎儿井是当地居民夏季存放食物的最佳地方,也是冰镇瓜果的最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畜拉辘轳</p> <p class="ql-block">  手摇辘轳是提取井水和泥土的起重装置。在竖井口上竖立的井架 上装可以用手柄转动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或者木筐转动手柄,将暗渠中挖出的泥土提拉到地面。</p> <p class="ql-block">劳动中使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生活用具</p> <p class="ql-block">  说到坎儿井不得不说到两位对新疆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他们是林则徐和左宗棠。</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1839年主持著名的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无力抵抗,迫于外强压力,将林则徐谴戍新疆伊犁。途径吐鲁番时他发现当地人称为“卡井”(坎儿井)的水利设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惊叹不已 ,后经询问才知道这是一种因地制宜长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新疆各地,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或者“林公渠”,以表达对林则徐造福百姓的怀念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  左宗棠晚清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74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认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引来天山雪水,流淌千百年,它润泽了这一方干旱的土地,哺育了一方人民,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泉。它让这片土地林木参天,农田丰饶,瓜果飘香,富庶昌盛,它哺育着吐鲁番盆地的众生,造就了吐鲁番盆地的绿洲沃野,也造就了吐鲁番盆地灿烂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凝结着中华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见证,今天,吐鲁番的各民族儿女在甘甜清冽的天山雪水哺育下,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