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塔寺观诒晋斋书法帖石拓片展所想

不是我是风

<p class="ql-block">五塔寺在动物园对面,院门不大,但寺内景物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本来想去看看银杏,但叶子还未全黄,绕着塔身到后罩楼,再转身看塔身,几颗红透了柿子树点缀两边,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右侧是祠墓和耶稣会士石碑群。石塔、石碑、石刻与金石融为一体,共同演绎一场“石刻艺术历史文化展”的大餐。</p> <p class="ql-block">诒晋斋书法帖石拓片展就设在后罩楼。</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观诒晋斋书法帖石拓片展论“中国书法石刻照相”(观点不同敬请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孔夫子没有留下照相来,自然不能明白真正的相貌。” 现代意义的照相是借用光学器材对事物进行曝光而留下的黑白或彩色的影像,就其目的和途径而言,法国摄影先驱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于1826年拍摄的《勒格哈的窗外景色》世界上第一张可以永久固定影像的照片,但是这就与光学器材没有多大关系了,因为他是在布满沥青涂层的锡器上得到的,比相机的发明早了13年。英国考古学家雅克·德·摩根在《史前人类》一书中就断言:“中国文明始于公元前八、前七世纪,我们完全不必理会它的史前史。”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以不争的事实把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发端,再考察中国书法的历史脉络,中国书法帖刻石经历了划、铸、临摹、刻的历史过程。甲骨文是划出来的,金文是铸出来的,法帖是临摹出来的,书法石碑是刻出来的,笔者认为,中国书法石碑是世界最早的照相。《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是历代书家必须精研的书法典籍之一。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石刻是秦代的《石鼓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比第一张照相早2500余年。我之所以把中国石刻碑帖与照相联系一起,是因为两者都有共同或相似的属性,一是与拍摄对象的同一性,书法石碑是象形字,现代照相是人或景物。二是都需附着于某一物体之上,书法石碑是石头,现代照相是底片或其它。三是保留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人现在或以后观看。四是都需使用一定的工具,刻刀或照相器材。五是可复制性,拓片或冲洗。六是都是起源于像形,甲骨文就是简单的画,而最早的西方摄影也是画意摄影。书法石刻记录了中国文明,其光辉的历史角色已经完成。而现代摄影(狭义的)只不过走过了180年,它必将不断的充当记录历史的重任,同时随着摄影主体的不断扩展,摄影科技的不断进步,照相这个概念也必将会无限延伸。</p> <p class="ql-block">近日又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当今的书法不管再怎么法古,都不是古代的书法了,就像古乐你无论怎么演奏都不是古乐,古诗你无论你怎么朗诵都不是原来的诗经。我们听《广陵散》,只不过是听一段"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故事,古代曲谱哪能记得那么精准?有人朗诵李白的《将进酒》还配上交响乐,美其名曰交响诗,朗诵者到很有激情,但我听了却是“笑了”,美其名曰装腔作势——真正的朗诵起码要用洛阳音吧?前几年回老家,发现年轻人说话的口音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家乡话了,后来想与许多跨省区的联姻有关,当今世界,不是口音变化太快而一切都变化太快,何况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现在的洛阳音也非彼时的洛阳音了。</p><p class="ql-block">还是说说书法吧,《兰亭序》吗?已随唐太宗去了,留下的只不过秋天落叶,谁能得其真正神韵?而用刻石的方法到是可以基本留传至今,这就是魏碑。今人用毛笔写魏碑体,也只是学其皮毛,因为书写工具不同,书写目的迥异也。近日网上见有人用水果刀沾墨在纸上写魏碑体,感觉很像那么回事,但还是觉得小孩儿玩过家家,这刀法非刀法笔法非笔法哪能是书法?!</p><p class="ql-block">这涉及到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题目太大,非我能辯。说说我对现代书法与丑书的一点看法吧。</p><p class="ql-block">我所认知的现代书法代表人物是几十年前的邱振中教授和王冬龄教授,大凡研究书法的,都是前期研究古人,后期研究今人或研究自己,所谓推陈出新。既然是写中国书法,理应书写中国汉字,这也是当今书坛争论的焦点之一,继承与创新,永远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原生动力。现代书法虽小众,但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否则哪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存在既合理,让历史去回答更好。</p><p class="ql-block">回到石刻与照相,摩崖石刻直接用刀具刻写,让1000多年的神韵留存到现在,照相是莫能相比的,因为传统相纸保存时间是有限的,数码照片更是依赖于电,都不可靠。华丽的外衣一旦脱去,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石刻文字了,玩相机是“及时行乐”,真正能流传的还是中国的石刻照相。(2024年1月21日)</p> <p class="ql-block">邱振中的火柴头书法</p> <p class="ql-block">王冬龄的“乱书”</p> <p class="ql-block">前 言</p><p class="ql-block">公元1804年的初秋(嘉庆九年八月),大清嘉庆皇帝命军机大臣给成亲王永理送去御旨,喻令这位精专书法的兄长将平日所书自行选择摹崖刻石,因永埕家藏晋陆机平复帖为斋名,故以"诒晋斋"为卷峡,刻成《诒晋斋法书》行诸海内。这一发起自皇宫的文化工程,由成亲王奉旨主持摹勒刻帖,持续于嘉庆、道光数十年间,以永理书写、临摹、收藏的历代名家墨迹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当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如获至宝。</p> <p class="ql-block"> 诒晋斋摹古帖</p><p class="ql-block">嘉庆年间,成亲王以所藏古代名家法书摹刻上石,为"诒晋斋摹古帖",晋则陆机平复帖,唐则怀素苦筍帖,宋则高宗、苏子由、黄山谷、米元章、米有仁、朱元晦、赵子固、周南、文文山、僧北碉,元则赵子昂、康里子山、鲜于伯机、白玉蟾、赵仲光,明则吴王朱长源。卷数不分次第,每卷或一帖或三四帖,皆真迹,未有赝者。</p> <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有诒晋斋刻石九十五方,由于大部分是双面刻石,共得拓片一百五十余纸。这批以真迹摹刻的法帖原石,流传至今二百余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馆几代科研人员悉心研究整理,虽然它们远远少于容庚先生编纂的《丛帖目》中收录的"诒晋斋"书法目录,但已属治晋斋刻石最为壮观的一脉。我们甄选出一批保存上佳的贞珉,作为全年展览的收官之作,以志翰墨欣赏之盛。</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写给徐达的手谕。朱元璋亦能书法,尤以行体、草书见长,还能榜书。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评价:“(明)太祖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晚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亦称:“明太祖书雄强无敌”。但客观来看其艺术成就并不太高。这幅纸本行书墨迹《大军帖》(见图),就是他在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写给北伐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的手令,是其存世不多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与徐达书石帖。</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大军帖》(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赵子崧(?—1132),字伯山,自号鉴堂居士。燕王德昭五世孙。崇宁二年(1103)进士。宣和四年(1122),宗正少卿。宣和末,知淮宁府。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高宗即位,除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建炎二年(1128),谪居南雄州。赵子崧传世书法作品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曰:“此信大约是子崧贬斥安置南雄军(在广东)的时候所写。时间总在绍兴元年十一月后,到二年间,是极晚的手笔。”观此作笔势连带自然,用笔精致细腻且熟练。从中可以看出,赵子崧书法恪守王羲之帖学体系,书风与南宋的吴说、赵构接近,并且有复古倾向。</p> <p class="ql-block">《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p> <p class="ql-block">距今1700年的平复帖,现收藏于故宫。(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