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2 年底,西安铁路局略阳供电段在黄陵县招工,我告别了插 队四年的黄土地,荣幸的当上了一名铁路工人。我被分配到了宝成线的观音山接触网工区,这里是宝成铁路北段的一个四等小站,距宝鸡 27 公里,50 年代初修建宝成线时一次用炸药 150 吨 从陡峭的半山腰炸出来的车站,只有三股道,火车在这里盘了 3 个马蹄和一个“8”字, 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山下是川陕咽喉古大散关。</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每年冬季隧道打冰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宝成线北段,地处秦岭北麓地区,狭长的隧道里寒风刺骨,隧道顶部渗水凝结的冰柱十分坚硬,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与供电线路的承力索之间放电,造成烧伤烧断承力索,引发供电事故,影响电力机车的运行。所以在严寒的冬季,地处秦岭山区的 几个接触网工区以隧道打冰为主。每年冬季打冰时长大概要 4 个多月。</p> <p class="ql-block"> 打冰工作是个苦差事。观音山工区管辖杨家湾至青石崖,两个区 间就有 40 个隧道,长大隧道多。打冰两个人一组,打冰一般是前半 夜出发,乘车到下一站,然后打冰走回来,打着手电,举着打冰杆, 一个区间 12 公里,还要注意避让过往的列车,一趟下来要 3、4 个小 时。</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顺车就要走到下一站,打完冰后想办法货车要个点回来,货车要不下点就要顺原路走回去。那时打冰照明就是一把 5 节手电筒, 因为长大隧道多,手电装上新电池回来就没电了,走不回去,所以,电压低了就换 4.8v 和 3.2v 的电珠。用以延长照明时间。</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和刘春华走杨观区间,回来时走到 17 号洞里手电的电 池没电了,洞外还有光亮,洞内伸手不见五指,于是他让我走道心, 他扶着我的肩膀,走钢轨就这样摸黑走了5 公里的钢轨,勉强走回工 区。</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回,我和李秀芬打冰,是在观青区间 34 号洞,抬头看到了很长的冰溜子,我俩把打冰杆刚接好,就听到来车了,赶快把打冰杆收了,躲到附近的避车洞,等车过后去打冰,由于车刚过,风特别 的大,举起打冰杆有些不稳,虽然把冰打下了,可冰溜子顺着打冰杆 滑了下来,正砸在我的头上,幸亏戴着棉帽子,就那,把我砸的晕晕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1974 年的冬季,天气特殊寒冷,那一天李 xx 打冰还没有回来,承力索就被烧断了。第二天,在北风呼啸的夜里,我陪着段技术室的人在 34 号洞口进行测量,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测量一下结冰情况, 之后,段派了人员支援工区打冰,增加打冰的次数,每 6 小时就派出 一拨人去打冰。</p><p class="ql-block"> 冬季的秦岭地区天寒地冻。风大雪厚,列车过往带动风雪打在脸上似刀割,平时打冰一个区间 12 公里,来回就是 24 公里,一路走回, 天已渐亮,脚下经过长时间的奔波,棉鞋里面会出脚汗,外面是雪浸 湿的,我们就把鞋放在茶炉顶上烘烤着,然后回宿舍睡觉。那时室外温度零下三、四十度,宿舍也没有暖气,冰冷的被窝钻进去真的凉透 了。记得女士们打冰回来还在茶炉房灌暖水袋,是很不错的。 第一 年发冬季煤火费,秦岭以北地区是 6 元,我添了 5 角钱,买了一个铁皮暖水瓶, 有人说我太奢侈了,怎么就没想着也买个暖水袋呢。</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伙食团常吃高粱米饭,吃了上火啊,于是我们偶尔也会打完冰就坐货车去宝鸡吃羊肉泡馍,然后再带回一份,坐下午的客车回观音山,在那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羊肉泡馍,那也算是 一种小资了。当然不是经常的,因为一个学徒工的财力不会是经常“下 馆子”的。</p><p class="ql-block"> 环境虽然艰苦,但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从陕北走来的北京 知青就是有那么一股劲头,充满活力,敢于吃苦,不怕挫折,以乐观的情绪对待一切,没有怨言。</p><p class="ql-block">一代北京知青参与了宝成铁路牵引供电的维修和养护,见证了宝成铁路电气化的发展,艰苦环境的历炼铸就了“宝成精神”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