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雪窦山与雪窦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雪窦山、寺等景点位滕口旅游景区,距溪口约15千米,乘公交车可达。</p> <p class="ql-block">★为打造“宗教中国化实践高地”,弘扬弥勒文化,在雪窦山游客中心的对面新街区,正在配套建造“弥勒圣坛”新景点(据保安介绍,此景点未完工,没开放,我只能在景区外予览先快)。</p> <p class="ql-block">滕口新街区。</p> <p class="ql-block">“弥勒圣坛”建成后的效果图。</p><p class="ql-block"> 弥勒圣坛作为浙江佛学院二期项目,总投资10.35亿元,占地面积约20万方,总建面约5.5万方,包括龙华法堂、须弥山、兜率天宫、大慈之门、大慈宝殿、米勒博物馆、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弘法广场等。</p> <p class="ql-block">未完工的圣坛新貌。</p> <p class="ql-block">“示现人间”匾额。</p> <p class="ql-block">★★有关重修雪窦寺的概况——经三十多年各方共同努力,在旧址废墟上重修、开放了规模宏大的雪窦寺。(摘自网络部分资料)。</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果断地结束了动乱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的民族宗教和信教自由的政策也开始逐步落实,云峰、了修、谌慧僧人陆续重返了雪窦寺。接着,一些还俗的僧人和佛教信徒向奉化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修复雪窦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几年间 有关人士、部门通过化缘、募捐等集到60万资金。1984年1月6日,奉化县人民政府对雪窦寺旧址废墟、被占房屋、僧人的生活等等问题作出了处理意见。在各项准备基本完备后,1986年4月12日,奉化县修复溪口雪窦寺筹备委员会在溪口镇完成了大雄宝殿建设工程的招标工作,由上海市南华古建筑队中标,总造价为62万元,并要求在当月正式进场开工。同年6月,雪窦寺大雄宝殿建设项目正式动工,从此,雪窦寺的修复重建工作,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1987年8月,大雄宝殿建成完工。 1987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视察溪口雪窦寺,他建议重建中的雪窦寺增加一座其他寺院所没有的“弥勒宝殿”,以凸显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特色,并题写了“雪窦资圣禅寺”寺额。 1988年1月1日,溪口雪窦寺正式对外开放,开始接待中外香客和游客。1990年6月23日雪窦寺弥勒宝殿奠基,1991年10月完成了竣工验收,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5月2日,溪口雪窦寺住持光德因积劳成疾安详舍报,监院月照接任住持。</p> <p class="ql-block">雪窦山景区游客中心广场。</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右侧坡下有眉山-苏軾“不到雪窦山为平生大恨”字句石碑。(全文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写诗两首,表达一生未如愿涉足风景秀丽,宗风独树的雪窦山之感慨。他的“一声慨叹两首诗”,成为佛教名山雪窦山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内的雪窦山景区门票公示牌。70岁以上老人免门票,刷身份证入各景点,但每人要30元交通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宁波奉化雪窦山与雪窦寺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在宁波雪窦寺的后山上,有一座憨态可掬,慈眉善目的弥勒菩萨像,下方书“人间弥勒”四个大字,由台湾佛光寺星云大师所题写。</p><p class="ql-block"> 雪窦山是弥勒道场。首先雪窦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早在宋朝年间就被世人所公认。其次,跟布袋和尚有关,相传布袋和尚是五代时期的高僧,法名契此,浙江宁波奉化人。相传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他从出生,出家,得道,圆寂和归葬之地都在浙江奉化。生前多次在雪窦山的雪窦寺里讲经说法,因为布袋和尚在民间被公认为弥勒菩萨,所以雪窦山就被世人称为弥勒道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雪窦寺全景图。</p><p class="ql-block"> 雪窦寺因雪窦山得名,全称雪窦资圣禅寺,坐落于“秀甲四明”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窦山山心,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肇创于晋朝,兴起于大唐,鼎盛于两宋。南宋被敕封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民国跻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雪窦寺还是弥勒佛道场,内有雪窦山“人间弥勒”大佛,还有镇殿之宝价值3亿的翡翠弥勒。另据《寺志》记载:在唐宋时期,雪窦寺先后受几代皇帝的41道敕谕,至今寺内尚存“钦赐龙藏”的经书、玉印、龙袍、龙钵、玉佛等。宋宗赐“雪窦资圣禅寺”额匾,理宗追书“应梦名山”。</p><p class="ql-block"> 寺台阶最外两侧有八尊活灵活现的佛教八大菩萨对应的八大明王塑像。如: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p> <p class="ql-block">“晋代古刹”照壁。</p> <p class="ql-block">山门“四明第一山”——蒋介石题写。</p><p class="ql-block"> 民国名人蒋介石一家与雪窦寺有很深的佛缘,对雪窦山和雪窦寺的建设极为关心,蒋介石还为山门题写了“四明第一山”。蒋母王彩玉晚年,皈依雪窦寺果如方丈,死后悬像于寺供奉,来雪窦寺朝拜弥勒的台湾同胞称该寺为“ 蒋氏家庙”。</p><p class="ql-block">(“四明”——宁波的别称之一,宁波亦称“甬”。旧宁波府管辖的会稽山文脉连亘,其主峰上有四个穴,像窗户一样透着光线,被称为“四明山”,“四明”也成了宁波的别称。“四明第一山”意指宁波笫一山)</p> <p class="ql-block">宋理宗追书的“应梦名山”。</p> <p class="ql-block">大山门。</p><p class="ql-block"> 中门上匾额“大慈佛国”。山门呈汉字“山”形,由山门殿,钟鼓楼组成,共有五道门,象征佛门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p> <p class="ql-block">大山门简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雪窦寺供奉有弥勒佛,同时也是弥勒佛的道场。寺院自始建以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历来这里香火比较旺盛。雪窦寺与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齐名,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处的“南无弥勒尊佛”大照壁及拱桥、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殿上匾额“千佛含笑”。</p> <p class="ql-block">弥勒宝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慈摩尼之殿—— 江南第一大殿。</p><p class="ql-block"> 大慈摩尼之殿是雪窦寺新寺的主殿,整个大殿面积约1500平米,殿内供奉全球最大的翡翠弥勒佛。大慈摩尼之殿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同时供奉化身弥勒、成佛弥勒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大慈摩尼之殿内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人间弥勒大佛前全景。</p><p class="ql-block"> 大佛前的平安大道有三条石阶带和两条汉白玉精致雕刻带。</p> <p class="ql-block">大佛三条台阶带最外两侧各有四尊佛教大菩萨所对应的明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我即将登顶大弥勒像平台。</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大像前的宽大平台。</p> <p class="ql-block">雪窦山弥勒大佛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的雪窦山后山海拔369米山坡上。大佛坐北朝南,为铜质坐姿,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这是以奉化布袋和尚基本形态为造型的中国化弥勒佛像,大佛居高临下,与整个岩体连成一体,扎实坚固,稳如磐石,宏伟壮观,气势非凡,宝相庄重,做工精美,栩栩如生。大佛总高56.74米,铜像高33米。大佛基座内设有可容纳1200人的弘法讲堂、弥勒文化博物馆和功德林碑墙,总面积12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基座内环形走廊摆设的各俱形态的树桩木雕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平安殿。</p> <p class="ql-block">从大佛平台腑瞰寺内平地景色。</p> <p class="ql-block">★★登山游雪窦山景区。</p><p class="ql-block"> 雪窦寺因雪窦山而得名,雪窦山纵横数十公里,最高处黄泥浆岗海拔971.7米,整个山的主峰叫乳峰,乳峰下面有一个石洞,洞内喷出来的泉水,如乳如雪,所以称雪窦或乳窦,雪窦山的名称就出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雪窦山中转站。</p><p class="ql-block"> 上雪窦山有两条线路,一从中转站乘景区游览车到山下三隐潭观瀑或乘索道上山到妙高台:另可从中转站附近登山到千丈岩瀑布、妙高台。我选择后者。</p> <p class="ql-block">妙高台-千丈岩(仰止桥)游览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从千丈岩门亭进入,沿途登石阶爬坡直至千丈岩瀑布源头,终至妙高台。妙高台虽海拔只有约400米,但路线较长,坡度时缓时陡,且一路登约数百级石阶而上,还是有一定难度。途中有几座涼亭供游客休息。</p> <p class="ql-block">进入千丈岩景区。</p> <p class="ql-block">关山桥下千丈岩瀑布的崖口。</p><p class="ql-block"> 千丈岩瀑布水源来自雪窦寺东西两边山谷中。寺东那条涧水,从中峰白龙洞环流到雪窦寺南边;寺西涧水从屏风山雪峰玉龙洞经过十八折而泻,抵达雪窦寺南侧。两条涧水在雪窦寺前面伏龙桥下相汇合,流到锦镜池,穿过关山桥,冲出崖口。</p><p class="ql-block"> 当年,蒋介石回溪口,只要坐轿子到妙高台小住,经过千丈岩时,一定下轿观景。他还经常与宋美龄一起观瀑做诗作画。</p> <p class="ql-block">关山桥下千丈岩瀑布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千丈岩虽无千丈高,但瀑布落差186米,从关山桥下流过,直泻而下,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p> <p class="ql-block">由于前往观瀑布的山路已被封闭,从上图右侧山路尽头也只能㸔到近源头的瀑布部分。</p> <p class="ql-block">千丈岩瀑布(网络图)。</p><p class="ql-block"> 崇岩壁立,高千仞,故名千丈岩。有水流自千丈岩顶泻下成瀑,喷薄如雪崩。瀑高186米,飞珠溅玉,五彩纷呈,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墨客,有的从崖上俯视,有的从仰止桥仰望,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美句、典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典故也发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千丈岩瀑布及石刻。</p> <p class="ql-block">★过千丈岩前往妙高台途中的“飞雪亭”及亭中“千丈飞雪”石碑。</p> <p class="ql-block">飞雪亭碑记。</p> <p class="ql-block">上山途中的滑杆,到妙高台要价500元/人。价格之高亦可见此上山路之艰辛。</p> <p class="ql-block">途中抬夫暂歇。</p> <p class="ql-block">山路旁的王安石雕像。 </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做了3年鄞县知县,公务之余到过雪窦山,为雪窦山千丈岩瀑布留下《观瀑》诗作:“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诗写得大气、形象,富有想象,后者描绘此瀑布的,竟然一时也难以逾越。以致于同时代的曾巩《千丈岩瀑布》是从瀑布底下观瀑来写的,“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槛未穷千丈势,请从岩下举头看。”两位大家上下互答,一时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简介。</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观瀑》诗石刻。</p> <p class="ql-block">我在登顶途中。</p><p class="ql-block"> 石阶路两侧绿树成阴,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但登数百级石阶也汗水浸衣。</p> <p class="ql-block">晏坐亭。</p> <p class="ql-block">栖云亭。</p> <p class="ql-block">归云亭。</p> <p class="ql-block">乳泉亭。</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妙高台。</p><p class="ql-block">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在此处修建,并自题门楣“妙高台”。蒋介石在妙高台接待过孙科、张群、阎锡山、张治中,吴忠信等几十名国民党高级官员,通过专用电台,向各地党政军机关发出过无数道指令、信件。妙高台一度取代南京,成为当时的临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文革期间,妙高台被红卫兵拆除,直至1987年国家拨款重建,妙高台才有了今日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别墅——妙高台。</p><p class="ql-block"> 整座别墅分为二层,上下平房共六间,用西式平台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436平方米。走进大门,一楼中间是个天井,两边平房各一间;二楼水泥走廊与阳台相连,中间是会客室,东边为卧室,西边为书房。</p> <p class="ql-block">妙高台庭院石塔。</p><p class="ql-block"> 别墅的天井中间,保留着一座石塔,石塔是清初雪窦寺方丈石奇禅师的舍利塔。清顺治八年(1651年)石奇禅师重建雪窦寺,使雪窦寺佛光重开,他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于雍正四年(1726年)建造了这座石塔,以志怀念。</p> <p class="ql-block">妙高台小展厅中展示蒋介石部分活动照片。</p> <p class="ql-block">雪窦之胜独推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岑岭、天柱峰,位于飞雪亭西约500米处,海拔396米。峰顶有坪如台,名妙高台。东西南三面均为绝壁,下临深渊,烟霭四合,漂渺似仙境。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晴日登临,爽风迎面,松涛盈耳。凭栏四眺,烟霭初开,近峦远岗,仪态万千;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波光岚影,别有风情。</p> <p class="ql-block">从妙高台前平台凭栏俯瞰谷底美景。</p> <p class="ql-block">★★張学良西安事变后被幽禁概况。</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后,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亲送蒋介石抵宁(南京),26日张学良被软禁,31日,张学良被判10年徒刑。当日,蒋以“勇于改悔,自行诣京请罪”为由,呈请国民政府“予以赦免”。1937年1月4日,张学良被南京国民政府按令特赦,但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1937年1月13日,张学良由戴笠“护送”到溪口蒋宋别墅文昌阁暂住。24日转移到雪窦山,与副官、护士等随从住此,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获轮流陪伴,限制走动范围半径60里内。2月17日张学良给杨虎城及东北军将领写信,勉励他们“为国努力杀敌,为东北雪耻复土,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勿以学良个人为念”。根据张学良日记所记,11月7日上午9点钟左右,张学良将军住所烟囱失火,房屋被烧毁。张学良移住雪窦寺,11月9日,军统局把学良转移到黄山,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生涯就此结束。时人有“梵宫小涧西,少帅昔幽栖。观瀑峭崖挂,听禽深树啼”的吟咏。期间张学良私人出资500英镑,于西坑水枧岩布附近丛林中,建成三开间粉墙小楼1幢,离开时赠予雪窦寺方丈,1946年倒塌。1988年5月,国家拨款复建“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陈列张生平事迹图片,辟纪念馆开放。一个小庭院,一幢小楼,两座塑像(分别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p> <p class="ql-block">★張学良第一幽禁地入口大门。</p><p class="ql-block"> 大栏杆门关闭,游客从侧门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張学良第一幽禁地现在外貌。</p><p class="ql-block"> 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雪窦山招待所(中旅社旧址)位于雪窦寺西侧山坡,1934年上海中国旅行社投资,建造青砖黛瓦平房1幢,面积438平方米,客房6间,餐厅1个。</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張学良将军塑像。</p> <p class="ql-block">塑像底座周恩来提字——千古功臣。</p> <p class="ql-block">住所里设小展厅。</p> <p class="ql-block">張学良幽禁生活转移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了几十年,他在大陆的囚禁地达9处之多,溪口雪窦山,是张学良将军的第一幽禁地。</p> <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一获正式结婚,赵四几十年的无私奉献终于有了结果,她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见图右上角诗句)</p><p class="ql-block">1990年张学良在台湾圆山饭店公开庆祝九十岁生日,从此以后告别幽禁岁月。1995年张学良与赵一荻定居美国夏威夷。</p> <p class="ql-block">书房与寝室。</p> <p class="ql-block">绿树花带中的赵一荻汉白玉雕像,喻意赵四小姐一生对爱情的忠贞、纯洁!</p> <p class="ql-block">張学良秘书趙一荻小姐汉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当年迷倒少帅张学良的赵四小姐年轻时的照片(AI还原的彩照),她的美貌简直太过分了,简直比演员还要漂亮。</p><p class="ql-block"> (从手机今日头条看到的,摘录共享)</p> <p class="ql-block">★★蒋母之墓——孙中山先亲书。</p><p class="ql-block"> 蒋母的墓穴坐北朝南,呈圆椅形。墓碑上刻着孙中山手书的“蒋母之墓”4个大字,上端扇形栏刻“壶范足式”4字。墓穴两旁还立有一对石狮子,左右还立有“别头柱”,上面刻有蒋介石所撰的对联。墓前还设有一个祭坪,拜台正中铺嵌着一方浮雕石板,刻有“凤凰翠竹”的图案。现在的蒋母墓已经成为了溪口镇的一个旅游景点,距雪窦山景区中转站不远处,不少游客去溪口镇游玩时,也会前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蒋母墓道。</p><p class="ql-block"> 蒋母墓不仅位于风水宝地,修建得也十分庄重宏大。在山脚下的路边,就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书“蒋母墓道”4个大字。墓道长668米,中间先是修建了一座“下轿亭”,经过这里之后,山道逐渐变得更加陡峭,轿马都不能上。因此,蒋介石每次来祭拜母亲,都是在此处改为步行上山。继续往山上走,则会经过墓庐,上题“慈庵”二字。1930年,慈庵改建为平屋5间、侧屋6间,主房中挂有王采玉的遗像,以及孙中山所写的《祭蒋母文》等碑文。蒋介石回乡时常常居住在此处,还经常在此处接待亲友。蒋母墓道再顺着石阶而上,就是蒋母的墓穴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