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罗的美篇论语里仁篇(21–26)

绿罗

<p class="ql-block">《论语》里仁第四(2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要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尽孝,最不能等待</p><p class="ql-block">记住父母的生日,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之所以这样说,有两点原因,即孔子所说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个真正孝顺父母的人,会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和生日,他们会为父母健康、得享高寿而高兴。这样不仅能与父母同享天伦之乐,自己也会有足够时间孝敬他们。但是,他们也会因此而惧怕自己陪伴在父母跟前的日子又短了些,不能尽孝于他们。也就是说,父母的生日在他们的心里可能永远都是惧大于喜的,因为自己能做的太少,而父母能给的太多了。若是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你才幡然醒悟,你就算是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想后悔都来不及了。</p><p class="ql-block">有句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人一旦离去,就不可能再回来,你所遗憾的不能用来生补偿,所以请在父母有生之年献上你最真挚的孝心,不要到失去之时再追悔莫及,不要让自己对着这句话痛哭流涕……</p> <p class="ql-block">《论语》里仁第四(22) </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①逮(dài):及,赶上。 </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解读】 不要轻许诺言 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论语》里仁第四(2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约:约束,拘谨。</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样的事比较少。”</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懂得自我约束的人少犯错误</p><p class="ql-block">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换做现代的话讲,就是自律。孔子认为,普通人决心身体力行,实践圣贤之道,虽然行动上能够坚持,心中却仍然有所放纵,导致行为也会出现偏差。如果能收敛自己的心绪,约束自己的思想,每件事都从念头开始严守规矩,怎么会出现差失呢。在身心上做到省约,不做放逸之事、非礼之事,就不会败坏道德而失去志向;在用度上做到省约,不做奢侈无益之事,就不会劳神伤财,所以过失自然会减少。</p><p class="ql-block">所谓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身上的毛病过失就好比树干、树枝和树叶,而心上的毛病过失则是树根。出了问题从身上改,能够改正某一个问题,却不能改正一类问题。只有从心上改,彻底转变了心中的念头,才能杜绝类似错误的再次出现。</p> <p class="ql-block">《论语》里仁第四(24)</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讷(nè):说话迟钝。</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少说话多做事</p><p class="ql-block">“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语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为人处世的玄机,即少说话多做事。在春秋时期,这句话就已成了当时智者行事的重要法宝之一,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讷于言,有两层含义,首先提醒我们少说话。当然,少说并不等于不说。若是一个正常人整天不说一句话,那就有点儿不正常了。但是,说话多了也不行,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其次,要求我们少说空话和大话,空话废话毫无意义,而吹大话,最终只能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孔子一向反对多言,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话应当少说。</p><p class="ql-block">孔子不仅强调“讷于言”,更强调“敏于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知道,说大话容易,做成事困难。许多事情,尤其是社会性事物,表面上看着简单,实际上却是千头万绪。而且,许多时候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看起来是做件好事,实际上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再说,任何事物都处在时时变动之中,眼前有利,并不代表将来有利;对有些人有利,并不代表着随社会大众有利。如此等等,不加深思和认真实践,很难理解做事之难,也不会有长远眼光。少说话,勤观察,理清头绪;重实践,多做事,识得轻重缓急,才是正确的思路。只有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才能兴利除弊,造福社会;只有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事半功倍。</p> <p class="ql-block">《论语》里仁第四2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德不孤,必有邻。”</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做人乃一切之本</p><p class="ql-block">德性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无形而又无价的人格魅力、个人品牌,这才是成功的最大助力。</p><p class="ql-block">德行所指,人心所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论语》里仁第四(2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游说:“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p><p class="ql-block">子游强调了朋友之间的相处,指出朋友过于亲密,最终必然疏远。之所以会这样,关键在于亲密容易使人放松无忌,会在无意中触犯朋友禁忌;来往过密必然了解较深,过于深入则会侵犯隐私。一旦犯了忌讳,或者对朋友的隐私缺乏应有的尊重,最后必然会不欢而散。所以,正确的相处之道是保持恰当距离,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对方与你的关系有多亲近,也要给对方留有私人的空间。若是过度地打探对方的隐私,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进而产生疏远于你的念头。其次,就是好好利用距离效应。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当与对方保持好适当的距离,双方都留下一些神秘的空间,这对双方的交往很有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