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汉的美篇

快乐老汉

<p class="ql-block">收官之作到西安,</p><p class="ql-block">体胖无惧塞北寒。</p><p class="ql-block">古迹之中温历史,</p><p class="ql-block">古寺祈福把梦圆。</p><p class="ql-block">本美篇文字图片来自百度。只为12月5日到西安旅游,提前做做功课。</p> <p class="ql-block">永兴坊,原地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是西安市为了继续完善顺城巷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古城历史底蕴,扩大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2007年在原址上建造的,为古城再添了一个“坊”式的精品项目。项目总占地15亩,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8米,按规划设计拟建仿古“坊、肆”建筑群、牌楼、休闲绿化广场、内街、井房以及建筑物外墙仿古装饰等等,主要以关中牌坊和具有民间传统的建筑群组合,形成古里坊式布局,展示古长安城的街坊式形态和历史生活气息,以及传统民俗生活空间。依托古城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历史、彰显人文,进出有序、错落有致,内涵丰厚、做旧如旧,内敛外聚、动静分离等风格特色上,实现与古城墙历史景观系统的高度和谐,不仅将里坊文化的建筑作为保护重点,更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的城市人文精神作为发掘和保护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永兴坊位于西安城墙中山门内北侧顺城巷,占地15亩,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史上久负盛名的谏臣魏征就住在这里。永兴坊牌匾永兴坊汇集了陕西各地特色美食经营户五十余家,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还有手工民俗技艺表演及各地名小吃。 永兴坊游客在永兴坊不但可以感受“唐城108坊”的风貌,还能够品尝到正宗的的陕西民间小吃 ;购买到原产地及现场用民俗老工艺加工的土特产、美食及旅游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香积寺: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香积寺村。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香积寺殿宇庄严整齐、环境优雅、规模广大,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诗予以赞扬:“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日本净土宗直绍净宗创立者善导一脉,向来把善导尊为祖师,把香积寺奉为祖庭,《过香积寺》诗还被编入日本小学课本 。1980年05月14日,中日两国在香积寺隆重举行善导大师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法会。</p> <p class="ql-block">牌楼为陕西富平特产的荆山墨玉所制,五门六柱式,精工细作,远处望去气势宏大。牌楼前后均为赵朴初题写,前书“香积古刹”,后书“净土祖庭”八个镏金大字,在汉白玉的烘托下,金光四射。青狮、白象、金毛吼,三种灵瑞奇兽,各具形态,左右对称,负起牌坊,石工之细,刀法之精,令人赞叹。 牌楼东侧,还有一通上刻“净土祖庭”的石碑。西侧为“香积堂上圆寂比丘隆贤恩师览灵之塔”。</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悬挂着“香积寺”匾额,为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其下悬挂“莲开圣域”,“祖德无穷”,“光明宝幢”,“慈航普渡”,“无上清凉”五匾。正中“莲开圣域”匾为大兴善寺和青龙寺联赠。廊柱挂楹联两幅,主联为贾平凹题写:德慧佛心回头好听禅院声,法正自我醒世愿做明眼人。副联:潏水滈河环古刹,佛光慧日耀人天。纸联一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天王殿雕梁画栋,飞彩溢丹,飞檐斗拱,翘角重叠,壁画浓墨粉彩,弥勒佛和颜悦色居中 ,八大金刚分于两侧,形态不一,怒目而视,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再现了“金刚怒目”。 天王殿檐下悬挂匾额“天王殿”,为明善题写。再下悬挂三匾,自西向东分别为“佛运隆昌”,“宏法利生”,“慧灯常明”。“佛运隆昌”匾为巧翔居士题写;“宏法利生”匾为言生禅人敬奉,张士仲题写;“慧灯常明”匾为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贺奉。</p> <p class="ql-block">碑廊天王殿两侧,各有一个大碑廊,陈列着历代以来高僧大德和文人的书法墨迹。其中有1980年5月14日,中日两国佛教界举行纪念中日佛教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法会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即席命笔题偈《善导大师往生一千三百年纪念赞词》碑。位于西侧碑廊最前位置。</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底均为正方形,木料砖混结构,方形四穹顶,重檐三滴水,攒尖顶,上有回廊,设楼梯。钟楼居东,鼓楼在西,早上先敲钟后击鼓,傍晚先击鼓再敲钟,钟鼓各三通,晨钟暮鼓的美名便由此而来。晨钟暮鼓在佛教里面,钟是警示在名利场中、烦恼场中、迷惑场中不能够自我救拔的人,通过钟来警策自我。还有层意思叫幽冥钟,就是罪孽深的人进入地狱后痛苦很深,人在敲钟钟的声音有多长痛苦就能暂时休息,所以叫幽冥钟。</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风格装饰古朴典雅,殿内宽敞明亮,肃穆庄严,龛台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接引站像,顶上高悬金色宝盖;佛前安放着日本净土宗所赠善导大师彩绘坐像。善导安然端坐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手挂念珠,专心念佛。坐像前两边幢幡幔垂,宫灯灿烂,法器陈列井然。殿前有雕工精巧的两座石灯,亦为日本净土宗所赠。大雄宝殿前十棵苍劲的柏树,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如松柏一样万古长青。在大雄宝殿前分布着客厅、念佛堂、戒堂、客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法堂法堂为五间,是香积寺原有的建筑,堂内供奉着释迎牟尼佛坐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尊者,法堂前有银杏树两棵。</p> <p class="ql-block">善导舍利塔</p><p class="ql-block">善导舍利塔善导塔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亦称善导舍利塔,或称善导灵塔,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舍利塔系青砖砌成,塔顶因年久残毁,现存11级,高33米(据载原为13级),周围广200步,呈正方形,每边长9.5米,壁厚2米,密檐仿木结构,外观奇古秀丽。历经1300年之风雨浸蚀及地震、兵燹之灾,塔身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善导塔重新整修,塔内有木梯直通塔顶。善导塔与小雁塔形式相似,但其塔角方直,不像小雁塔那样圆和,又有楼阁式砖塔的一些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塔自顶至底层,顺各层南北拱券处中间裂开,与小雁塔的裂缝极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敬业舍利塔</p><p class="ql-block">净业舍利塔敬业是善导的弟子,敬业舍利塔位于善导塔东侧,两塔相距约200米距离。敬业舍利塔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为方形五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底层边长四点五米,南面有券门,以上各层南面均有券龛;台基高1.8米,通高14.7米。因处香积寺墙外,基本上处于无人照顾状态,所在台基杂草丛生,只是简单的在台阶处设置了保护性的铁栅栏。除善导弟子敬业灵塔外,善导塔南还有万回、平等灵塔。</p> <p class="ql-block">陀罗尼经幢</p><p class="ql-block">唐·陀罗尼经幢香积寺陀罗尼经幢,立幢年代为唐代,称唐幢,共十通。第一通位于天王殿台阶左侧,其余八通位于大雄宝殿前的花坛内。东侧两通,西侧八通。其中的“施灯功德经幢”所刻文字尚清晰可辨,为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所建,上刻《佛说施灯功德经》。</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1961年3月4日,大慈恩寺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初,大慈恩寺被评为首批全国4A级旅游景区。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6年5月14日,世界上现存唯一一株玄奘手植的娑罗树子树,经多年培育,成功移植到西安大慈恩寺。</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p><p class="ql-block">大雁塔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有中国名塔照片展览、佛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现今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高三米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p> <p class="ql-block">玄奘三藏院</p><p class="ql-block">玄奘三藏院全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将玄奘大师的辉煌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三个不同层面向世人展示:西院光明堂展示的是大师出生到四十岁取经回国的经历和动人事迹,称为“参学求法”阶段;东院般若堂的内容是玄奘大师取经东归受到唐王朝的隆重欢迎和励志译经、传法弘法直到圆寂,称为“译经弘法”阶段;中间的大遍觉堂则以更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了“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的宗教背景,贯穿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观念的佛教文化核心思想。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观。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来此参观,誉玄奘三藏院为当代敦煌。</p> <p class="ql-block">二圣三绝碑</p><p class="ql-block">大雁塔大雁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佛舍利</p><p class="ql-block">佛舍利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骨舍利的具体数量未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经武则天长安年间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取回中原的佛舍利由此成为千古之谜。当前大雁塔上安放的佛舍利,是印度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1998年6月10日,大慈恩寺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释悟谦法师,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访问当天,他拿出一红纸袋,上面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宝”四个字和莲花图案,内装有珍贵的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并再三嘱托:“这佛宝非常宝贵,要珍藏好定有无量大福”。为了弥补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佛宝舍利,便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为慎重起见,大雁塔给远在印度的释悟谦法师寄去一封信,向他谈明意愿,征求意见,释悟谦法师高兴地回信说:“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信奉者得福无量,犹希吕君能虔诚供奉,定得无量大福。若能公诸大雁塔上层,令众同为瞻仰,更得无量无边大福聚,兄为祝颂。”</p> <p class="ql-block">贝叶经</p><p class="ql-block">贝叶经唐僧西域取经之前,古印度人尚未掌握造纸术,只能将记事文字刻写在经过特殊加工处理的贝多罗树叶上,佛教经典也无一例外的全被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予以保存和传诵,史称贝叶经。贝叶经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唐僧取经时所带回的657部经卷全为贝叶经文。据文献考证,存留下来的贝叶真经不足20片,每片都价值连城。 [21] 荐福寺所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释迦如来足迹碑</p><p class="ql-block">释迦如来足迹碑大雁塔五层所陈列的释迦如来足迹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据佛经记载,在佛祖涅槃后二百年之内是没有佛造像的,那时佛弟子们都是瞻拜佛祖留下来的足迹印,拜佛足即为拜佛祖。唐僧赴西域取经时将古印度广为朝拜的佛足迹印图带回大唐呈现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并接受太宗敕令,将佛足迹印图刻制成足迹印石,供广大信众瞻拜。足迹碑中莲花象征纯洁,“卍”字代表火焰和光明,双鱼代表解脱,宝瓶象征聪慧,海螺象征布道,三钴代表护法,掌心千福轮代表转轮王,转轮王下面即为大梵天王图案。</p> <p class="ql-block">陕西考古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文苑南路与终南大道交汇处东北侧,占地面积占地250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区域10000平方米,是中国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 2012年,陕西省筹建中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2022年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试开放。 截至2022年4月,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设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了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标本等20万余件。陕西考古博物馆常设展览以“考古圣地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篇章。 陕西考古博物馆对于提高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水平、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刘家洼春秋芮国遗址出土的1件青铜小罐,残留物为水、碳酸钙和动物油脂,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男性面霜类化妆品。</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丹墓志“罗婉顺墓志”。</p> <p class="ql-block">渠树壕汉代砖室壁画墓墓室顶部的星象图,是中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具有星形、星数、图像、题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