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今年五月未我和老伴及华敏,亚非回老家给父母扫墓。爸爸去世五周年,妈妈去世四十周年。</p><p class="ql-block">回来后六月初翻看老照片,发现我和父母在北陵内石头大象边上的合影,1953年也是这个季节吧。同时又看到了妈妈生前去过的几个地方的照片,马上就有了重走妈妈去过的地方看一看的想法。即旧地重游,同时思念母亲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都在沈阳音乐学院工作,妈妈1980年五十岁时退休。工作很忙,也没去过几个地方。从时间先后看先到沈阳后去北陵公园照过一张三人照,后又去北镇大庙工作过两三年吧,去过北镇医巫闾山和鞍山千山风景区游玩过。再就是在沈阳六厂大院住了一辈子,在这个院子养育了四个儿子。娶了三个儿媳妇儿,见到过两个孙子。退休后一直在原岗位补差,三年后因病去世。短短的人生五十三年。</p><p class="ql-block">一晃十月份到了,在我生曰之前我要分别去一次这几个地方。先去了北陵公园,又去了北镇大庙,北镇市闾山风景区,鞍山市千山风景区,沈阳音乐学院老校区。</p><p class="ql-block">孩子的生日,娘的苦日,在这个时间段特别思念父母,是他她们给了我的生命,我也七十一周岁了,一生无以回报,只留下了回忆,做一个美篇用六个部分追思一下他她们吧。</p><p class="ql-block">一,老家情结及延续。</p><p class="ql-block">二,北陵公园内的第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三,在六厂大院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四,父母在沈音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五,北镇大庙小记及闾山情。</p><p class="ql-block">六,千山问天。</p><p class="ql-block">前面的照片中老屋是九四年前盖的,因为94年我去时以经盖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家。是你从哪来的,祖籍在哪里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是,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镜坝镇城埠村腰里村民小组。现在叫这个名,以前是江西省南康县{(市)后改过市}镜坝乡爱民村腰里小组。妈妈的娘家是。南康区赤土畬族乡虎岗村大塘下组。两地有三十里右右距离。</p><p class="ql-block">怎幺认识的呢?当年大爷赖荣富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木匠,盖房子,做家具,做农具等等都会做。姥姥家盖新房子大爷在这干活,妈妈忙前忙后的烧点水做个饭啥地,时间长了一问还没出嫁。大爷就与姥爷家管事的说了,说有个弟弟在南昌念书也没娶。回来说给奶奶听,奶奶是当地这方面的专家,又找人算过生辰八字啥地,很好。从这起就下力量提亲,双方一见面就答应了。于49年春节前2月4日结婚了。</p><p class="ql-block">前边的老照片是一位叫赖荣茂的叔叔于1984年照的,他是我们的宗亲,两家是邻居,他家在咱老家的西邻。这是最早的老宅,六六年我和华敏到过老家这个院子里。(现在改做腰里赖氏宗祠啦)</p> <p class="ql-block">老家篇。</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老家情结及延续。</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1951年底至1952年春节前。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p><p class="ql-block">说说这张照片吧。前右是妈妈21岁时。后左一是我大娘的弟弟刘锦樑,后右一是爸爸27岁时。</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他们仨个在一起照张像呢?说来话长,听我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老爸与妈妈1949年春节前结婚,结婚时老爸在南昌师范体育专科学校读书。(现叫江西大学)50年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江师专工作,任体育老师。工作近两年一次老家也没回去过,妈妈坚决要来东北找老爸。这不只好请大娘的弟弟陪同一起来到齐齐哈尔,远啊!三千公里走了近一星期,那时长江上还没有铁路桥,火车是开到轮渡上拉过长江的。</p><p class="ql-block">汽车,火车,轮渡,到北京转车一段段周转总算到了。照张像吧,给家人报个平安吧。</p><p class="ql-block">上面这位舅舅到东北后没回老家,读了两年书后中专毕业了才回的江西南康老家,退休时在南康县任工会主席,也算是做过小官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应该是刚到沈阳后1953年至1954年左右留影。</p><p class="ql-block">妈妈小时候没读过书,是到沈阳后在沈阳音乐学院扫盲班念的扫盲班毕业的。她会写自己的名字,没见她写过其它东西。</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人家是我的奶奶。她活到八十三岁去世的,在当时可是高寿之人。(六六年12月我和华敏回老家住了一个多月,见过她一面,也是最后一面)。她老人家一生养育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应该是1929年爷爷因病去世后又梦生了老姑。她先后将三个姑娘送给好人家当童养媳,领着我大爷和我爸爸艰难度日,我老爸四岁时爷爷去世的。我的大爷叫赖荣富,木匠手艺很好,附近较有名气哟!大娘叫刘锦英,也没读过书,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于2018年4月30去世,享年94岁,属于高寿老人啦。</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者是我的大姑,她嫁给了腰里一个村子的张家,家里比较富裕,时常能帮一帮奶奶家。她一生生育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她的大姑娘经我老爸介绍嫁給了朱坊铺陈家,叫陈美俊,原来是大学生,后当兵入党,解放后又读了东北大学钢治系,五六年毕业分配到北京钢铁研究院至退休,高级工程师。2022年十二月去世,亨年96岁吧,至今大姐还健在也92岁啦!</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二姑家的三儿子全家,还有四儿子夫妇。二姑家离娘家不远,五六里地吧,也生育了四个儿子,分别叫东昌,西昌,南昌,北昌。有两个女儿,有一个女儿嫁到腰里刘家。</p><p class="ql-block">三儿子南昌当过军人,退伍回乡与我大爷的大女儿年英结婚,生有一女儿一儿子,照片上的两个小孩就是。这张照片应该是八四年前后老爸回老家时照的,南昌他们刚盖的新房前。</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老人是老姑夫和老姑的照片,年代久远,不知那年照的。从面貌上看应该五十多岁啦!</p> <p class="ql-block">这张也是他们与大女儿的第一张合影。老姑嫁的很远,在溏江,后来回到了南康。她也生育了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她去世的较早。我和华敏六六年回老家时没见到老姑,到我94年再去南康时她以去世了,她是我这辈子唯一没见过面的姑姑。</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老爸84年回老家送妈妈骨灰时与大爷家人合影。(妈妈83年2月4去世,享年53岁)。大哥在外边打工不在照片内,有大嫂,有年英,及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大娘刘锦英,应该是2017年的照片吧。重点看那木橙子,它可是大爷的作品哟!</p> <p class="ql-block">这张应该是1994年的照片。主要是大姑家的亲人,我的二个表哥,嫂,一个表弟媳及孩子们,左一是九生表弟,左2是我堂哥。大爷的大儿子赖华文,右边一位老者是长辈,应该是叫赖荣龙吧。</p> <p class="ql-block">这张也应该是94年的照片吧,我大爷赖荣富与老爸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老爸与老姑夫合影。2001年华强与老爸回老家时照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姑夫在北京玩时照的。</p> <p class="ql-block">这张在纪念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7年大娘与孩子们的合影,还差好几口人没到。人丁兴旺的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1994年我与老爸,小平,张敏回老家时与大爷大娘唯一的一张留影。两个男孩是大哥的二儿子赖志华右一,和年英的儿子黄金林左一。</p> <p class="ql-block">1994年在老家田间劳作,身后绿衣者是大嫂。</p> <p class="ql-block">1994年回老家时与大哥在田间交流。</p> <p class="ql-block">大哥赖华文与大嫂黄二英在劳作,他们育有一女儿,两个儿子。</p> <p class="ql-block">1994年我们去邻村看望二侄女,小平张敏与她的合影。现二侄女在广东中山市工作,也育有两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1994年我与小平张敏第一次回老家给妈妈扫墓,老爸也与我们一块去了,同时大哥赖华文也一块回家。(那时在沈阳打工半年多,12月左右一块儿回老家)</p><p class="ql-block">妈妈孤零零地在这待了十年,2019年4月5日老爸也来到了这里,老两口合葬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白色水泥状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1994年第一次为妈妈扫墓。</p> <p class="ql-block">在墓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会见亲友,这是老爸与二姐和哥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左一是大姑大儿子,左二是二姑大儿子东昌,左三是大姑小儿子九生,左四是二姑四儿子北昌。</p> <p class="ql-block">左一堂弟华仙,左二是我赖华伟,左三是大姑三儿子太阳表哥,左四是二姑女婿刘庭球,也在腰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左一堂哥赖华文,左二堂弟赖华仙,后站立者三弟赖小平,右作者。这个吃饭地点是现在的老屋正厅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大哥抱着邻居家的小孩。</p> <p class="ql-block">2001年华强,老爸和大嫂留影。</p> <p class="ql-block">左一老爸,左二赖志华,左三大嫂黄二英,左四大娘刘锦英,左五大哥赖华文。</p> <p class="ql-block">华强与大娘留影。应该是南康华志家里。</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我们四兄弟夫妇和赖旻,赖可琎分别来到老家。办一件大事,将老爸和老妈合葬在一起。这是华仙,华盛,华志哥仨个盖的新楼。原来老房子东边是大哥的两个儿子盖的新楼,家乡巨变呀!</p><p class="ql-block">家家盖新房,户户通水泥路,上水下水道全齐备,垃圾葙像市里一样,每天有车清理走。</p><p class="ql-block">原来都出去外地打工的现象不见了,在家乡即可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主要是木器加工和衣服制做两个行业,孩子们大多在城市读书,乡镇小学太少啦,农村乡镇化以经实现,一半以上有年轻人的家庭都有小汽车出行,大多是电动摩托车,上下班又快又方便。开车到慢啦!</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5年春天华仙夫妇和年英妹妹到沈阳看望老爸。在植物园南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5年华仙与叔叔在植物园六号门前留影。亲情的延续陆续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2015年在植物园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5年左右我和老伴与王小兰和女儿赖慧(现在叫赖燕俐)来沈阳游玩时在北站留影。</p> <p class="ql-block">同上,右二是张敏。</p> <p class="ql-block">1995年妯娌四个在沈阳留影。</p> <p class="ql-block">1995年沈阳小哥仨与赖燕俐在南湖六厂家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初华盛小兰夫妇和外孙小宝来沈游玩,在沈的赖家亲人欢聚一堂后留影。后排左3是王玲,她在沈阳医学院读研,共同欢聚一堂。王玲是小兰的侄女。</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未,应该是22号吧。我和老伴和华敏,亚非与老家亲人欢聚。(5月23号是老爸去世五周年的曰子,我们来扫墓。)</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9日在南康区与老姑家亲人欢聚。我们于2019年父亲一周年来了十人,2021年父亲三周年我和小平代表了,2023年父亲五周年我和增慧,华敏,亚非代表了其它北方亲人来扫墓,老姑家人全体每次都没宴欢送,并赠送家乡特产。这种亲情一直在延续,感谢他们,感谢家乡的亲人们。</p> <p class="ql-block">中为黄一萍,是老姑大女儿的女儿。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一段后回到家乡工作。育有一女儿在美国读书,还有一个儿子今年考大学吧。</p> <p class="ql-block">老姑的大女儿,她身后是姐夫。</p> <p class="ql-block">老姑大女儿全家照,应该是1990年左右吧。</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老家,老姑的三儿子夫妻未回来,他在外地工作。他儿子右一是廖华参加了欢聚,他是大学教师,年轻有为,育有两个孩子。左一是他爱人。</p> <p class="ql-block">六六年我和华敏回老家时的发小兄弟,赖华有(中)与我们合影。他大哥华亮以不在了,我的华文哥也不在啦!他们家离我的血源最近,他爷爷与我爷爷是亲兄弟,他爷爷长,我爷爷小。</p><p class="ql-block">这是在他家房前拍摄的。之后我们又去华亮嫂家看望。她有两个儿子,现与二儿子一起生活。</p> <p class="ql-block">哈!在妹妹家里吃饭,笫一次哟!2021年也来到这里,她脚被撞伤住院刚出院我们来探望。2019年她们全家是在饭店里招待我们的。看下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赖年英全家请我们吃饭。黄金林在深圳工作未回。</p> <p class="ql-block">华仙的女儿和外孙女。</p> <p class="ql-block">在祟义游玩时拍摄。菊香与小孙子。</p> <p class="ql-block">华仙的儿子儿媳和二儿子浩林。</p> <p class="ql-block">华仙的儿子和大儿子浩浩。</p> <p class="ql-block">小林老师。(华仙儿媳)</p> <p class="ql-block">赖华志夫妇,大爷最小的儿子,七二年的吧,五十多了,他有两儿子。</p> <p class="ql-block">看!大儿子夫妇和小儿子。</p> <p class="ql-block">年英和孙女。</p> <p class="ql-block">五妯娌和年英(右二)。左一大嫂黄二英,增慧,华仙妻,亚非,右一,华志妻。华盛夫妇在西藏末归所以不在埸。</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在南康与亲人们合影。七个堂兄弟及爱人合影,大嫂黄二英左四和妹妹赖年英右二也在照片里。</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与老家亲人合影。左边七位是堂兄弟,右边是忘年交朋友小钟。</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在老家祠堂门外祭拜,送老爸爸回到故土与妈妈合葬。</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在父母墓前祭拜。</p> <p class="ql-block">南康标誌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南康匠心楼。</p> <p class="ql-block">家俱会展楼前。</p> <p class="ql-block">大姑的三儿子太阳老表(右)和四儿子九生老表。(左)</p> <p class="ql-block">南康百家姓里的赖氏宗祠。江西省有三十多万赖姓人,南康就有近三万人吧。</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在老家六世祖盛六墓前祭扫。</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我们堂兄弟四个华伟,华敏,华仙,华盛给奶奶的坟添土,半个小时热的够呛!那也坚持完成啦!</p>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的墓,右为爸爸,左为妈妈。敬一束花,点三柱香,烧点纸钱,供点水果,洒点酒水。</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爸妈,来日方长,我们也都七十多了。看身体状况吧!安息吧!有机会还会来看您们!</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未回老家时拍的部分视频,看看吧。共六个,这是之一。</p> <p class="ql-block">之二,在祠堂里。</p> <p class="ql-block">在大姑家拍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给父母扫墓的视频。要走了做最后的告别,泪流满面啊!</p> <p class="ql-block">妈妈娘家篇。</p><p class="ql-block">往下是妈妈娘家亲人的交往活动。这是1981年春天妈妈娘家亲人的照片,右边老人家是舅妈,身后是她大儿子,我的大表哥,其余是二儿子全家,我叫二表哥。正在读书的舅舅49年去了台湾,留下了舅妈和两个儿子。八十年代后舅舅从台湾回来过三四次吧,先拿钱盖的房、子,又给大表哥娶了媳妇儿,1994年我回去时见到了舅舅,他是因二孙子结婚专程回来的。舅舅是个很清瘦的一个人,话也不太多,与我也没交流太多,那时候还都非常注意,不唠政治问题,只谈亲情。</p><p class="ql-block">我的姥姥六六年我和二弟华敏回去时见过面,一直没有她的照片。(当时可能是没有钱去照)只能存在了脑海里,几次去赤土姥姥家都去给她老人家扫了墓,也是替老妈尽点孝吧。</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82年春天照的。主人是谁呢?以前似忽看到过这张照片,不知道是谁。这次回老家姥姥家才弄明白。这是邓功洋舅舅一家。姥姥家五个舅舅,三个女儿,我妈妈最小,嫁的最远,出嫁后1957年左右与老爸回过一趟老家,从此就没回去过,一是没时间,二是太远,也没有钱回家。所以妈妈一辈子只是看看这些老照片,听听我爸念念姥家人的回信来寄托相思之苦,每年邮些钱给姥姥和奶奶是必修课,不知邮了多少年,好像是每位老人每月5元钱。唉!只有天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2019年我们回姥姥家看望时,二表哥全家福,那时大表哥也先走一步了,大表嫂还在,她还生育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去看望姥姥家的亲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在姥姥家和二表哥,嫂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94年回姥姥家时去二姨家做客后在小河边照的。</p> <p class="ql-block">这張照片是1994年老爸,小平,张敏和功海舅舅,功洋舅舅一块去二姨家的小河边照的。</p> <p class="ql-block">2001年老爸,华强和舅舅在老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功洋,功海,舅舅和老爸。</p> <p class="ql-block">这张比较全的娘家人合影,也是2001年舅舅回来时舅舅的孩子和老爸,华强,二姨夫,舅妈,还有大舅的两个女儿,一个女婿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爸与功海舅舅。</p> <p class="ql-block">二姨和二姨夫。</p> <p class="ql-block">舅的三个儿子与老爸同框。左一大表哥,右一二表哥。左二是舅舅在台湾结婚生的儿子,忘了叫啥了。</p> <p class="ql-block">老爸,华敏,华强去台湾与舅舅合影。</p> <p class="ql-block">舅舅,舅妈及大女儿送别老爸及大陆亲人。</p> <p class="ql-block">老爸与台湾舅舅的两个女儿合影。</p> <p class="ql-block">舅舅在台湾的儿子全家。</p> <p class="ql-block">舅舅儿子与儿媳。</p> <p class="ql-block">舅舅大儿子大表哥的三个孩子和两个女儿的孩子。摄于2023年五月未。</p> <p class="ql-block">二表哥嫂及他二儿子全家。</p> <p class="ql-block">功洋舅舅儿子全家,左一是女儿小婷和外孙,一个儿子儿媳及孙子孙女。这次相聚多亏了小婷,当时我们几个正在大表哥家门口看望大表嫂,她听口音知道是东北来亲人啦!一交谈才知她是功洋舅舅的孙女。之后她又陪我们去南塘坝看望了二姨,又联系了秋香等等。才又见到了这幺一群亲人,不然可就断了。真的非常感谢她,是她的亲情始然和认真,热心留住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今年五月未与姥姥家的亲人合影。我右边是宝生哥,他爸爸也在台湾,叫邓功河,比舅舅小两岁吧。这个宝生哥我和华敏六六年来姥姥家就是他和邓光径将我俩从奶奶家接来的,有三十里地吧,一路走过来的,那年华敏12岁,累够呛!</p> <p class="ql-block">大表哥的三个孩子,左一是邓衡瑞,还没结婚。穿红衣的是秋香爱人,右边另一个是美香。秋香老大,衡瑞老二,美香最小。摄于2023年5月未。</p> <p class="ql-block">在大表哥家门前留影,就是在这碰到了邓小婷。左二是二表哥左三是宝生表哥。</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二姨合影,她今年94周岁了。还能自理,做饭。</p> <p class="ql-block">增慧与二姨合影。四年前见过第一面。</p> <p class="ql-block">亚非与二姨四年后重逢。</p> <p class="ql-block">华敏给二姨扒一个香蕉吃,2021年是小平给二姨扒的香蕉,两年后换个人扒一个。</p> <p class="ql-block">二姨好!二姨也回应着咱听不懂的客家话。左一是华仙。</p> <p class="ql-block">邓小婷与二姨交流,她姥姥家也在这个村子。小时候她来过二姨家,二姨可能都忘了。</p> <p class="ql-block">在二表哥家做客时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二表哥家做客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二姨给我们做了饭菜还亲自招待我们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今年去看二姨时的视频。地点叫南塘坝的地方。离姥姥家有5公里左右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3年5月回老家时在南康大酒店门前拍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奶奶家与姥姥家的亲情延续到这里啦!以后要由弟弟们和孩子们去做了。我相信,他们会做的更好。</p> <p class="ql-block">笫二部分。我们家的第一张合影。北陵内西边的石头大象。默默地站了七十年后我又来看你。仔细看一下照片七十年前的样子吧。</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前父母与我在北陵陵寝内西边石头大象前留影。我戴的是白色的小帽子哟。手里还抱着啥呢?</p><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1953年六七月的时候吧,爸爸29岁,妈妈23岁。</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后的2023年我和老伴和孙子赖正熙在同一座石头大像前留影。爸爸妈妈我们来到你们曾站立的地方追思你们。你们知道了吧!</p><p class="ql-block">看!大象的眼睛没有七十年前明亮,没有了昔日的精神了呢,岁月的风雨洗去了你眼中的灰尘也刷去了昔日的精气神啊!</p> <p class="ql-block">对面东边的石头大像。</p> <p class="ql-block">也来照一张吧,算你没白陪了一回。辛苦了,大象!</p> <p class="ql-block">东边的大象不孤单了。</p> <p class="ql-block">北陵正门前老伴与孙子留影。</p> <p class="ql-block">赖正熙在北陵标誌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广埸正中的皇太极像。</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在六厂大院的日子。</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在六厂院内留影,时间应该是1976年左右。院北边盖起了楼房前照的。</p><p class="ql-block">六厂的名字应该是,这个地方原来是奉天第六烧锅厂,就是做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沈音原有的院内没地方盖房子,在这个原址盖了二十多栋有房脊的房子。每栋六家,一百多户,大多数是沈音和美术学院的教职员工。到六十年代每户都4口至7口人左右。300多人。我们兄弟四个童年都是在这度过的。我的三个兄弟都是在这个院生的。(我是在齐齐哈尔市生的)1953年迁到沈阳音乐学院六厂大院12栋居住。</p> <p class="ql-block">这张应该是1956年妈妈第一次回老家前照的。我和华敏两兄弟。</p> <p class="ql-block">1957年我五周岁时留影。三兄弟啦!</p> <p class="ql-block">哈!应该是1976年吧,那年大爷来沈阳时照的吧。南湖公园里边。</p> <p class="ql-block">在六厂大院十七栋幼儿园,身后老人是王老师,平时叫王大娘。</p><p class="ql-block">照片里前右三是我,老师身前男孩是华敏,二排左一是亚非,前排左一是姚力(亚非大姐)。</p> <p class="ql-block">1976年老家终于有亲人來了,哈!是大爷来了,他还不到六十岁,身体很瘦弱的样子,话也不多,问一句答半句的,咱说的他能听懂,可他说的咱可一半听不懂。口中没有几颗牙了,因长年抽烟,牙也是黑黄参半,老爸找医生看了,结果全给拔掉了,镶全口牙!</p><p class="ql-block">这一来更吃不啥东西了,南方人爱吃米饭,菜饭量都少,每次吃饭几口就吞下去了。后来过了两个月后才算镶好了牙,能吃些其它东西了,住了小半年吧,身体也胖一点了才回老家去啦!这其间因北方大米少,所以总得到附近饭馆去买三四两饭,还得买一个菜才行,光买饭不卖。</p><p class="ql-block">这算是全家亲人合照吧,在家附近照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南湖公园游玩了一下。</p><p class="ql-block">这时间到了1976秋,我明年该结婚了,没有房子啥办?这时我们家搬到了六厂大院9栋最西边,房山头有点地方,经过一年来的准备在十一前盖了个小房,都是用旧砖盖的,里边也是水泥地面,从里边接的上下水。与老房子一样。自己打的家具,大爷帮我制做的大小抽屉呢。</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南湖公园的亭子里照的。</p><p class="ql-block">1977年12月12日我和老伴结婚了,在那个小房子里住到1980年9月未,院内的楼盖完了,我们全家搬到了四楼一个双阳双室和一个单阳单间里。</p><p class="ql-block">我们结婚时是妈妈与邻居刘大爷做了几桌饭菜在自己家办的婚事。那时侯还是使用粮票和肉票的时代,买辆天津红旗牌自行车需150元,那时我的工资是二级工38.6元。</p> <p class="ql-block">兄弟俩和华强在卧波桥前留影。</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上班的第二年,1976年吧,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件列宁式黑色皮夹克,花了130元。我是74年12月28日抽调回沈阳汽车配件厂的,钳工,学徒三年。笫一年每月17元,还有2元衣服补助(没记住是啥补助)。第二年19元十2元。第三年24元。第四年一级工33元,第五年38.6元。往后很多年就不涨工资了。</p><p class="ql-block">当年妈妈为了让大儿子穿的体面点可是下了狠心的决定。让我记了一辈子,因为我另三个兄弟没享受过这种待遇。</p> <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24日我的儿子赖旻出生了,我和增慧当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了长孙。看奶奶和孙子乐的,哈!各乐各的。</p> <p class="ql-block">爷爷抱着也来一张吧,不应该叫抱哈,应该是双手一掐!掐到痒痒肉了,乐的更厉害了!</p> <p class="ql-block">哈!这回是抱了,长大不少了哟!</p>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和孙子在六厂叫做下坎的地方照的。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里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天照的,应该是八九月份吧。</p> <p class="ql-block">赖旻1981年在六厂大院内盖起的第一座家属楼前留影,家在四楼。</p> <p class="ql-block">1982年春节华敏亚非结婚时在中兴街照像馆留影。2月10日。</p><p class="ql-block">当年7月小平与张敏也去了趟北京游玩,也结婚了,回来摆了两三桌酒席也就算结完婚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去世后老爸与三个孙子留影。1984年夏天吧。</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1988年前后在六厂宿舍楼前。</p> <p class="ql-block">曾和妈妈在一起工作过的姐妹们,都是沈音职工家属。前左一任嬸还健在,快九十啦!上左一是妈妈38岁的时候样子。</p><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一年1968年9月18日我不滿16岁就下乡了,她送我到9栋西边的榆树下,我不敢回头,她也不敢远送。那时爸爸被关进牛棚吧,地点在在主楼北侧一楼大房间里,几十人都关在那里,我偷偷去看过,后来又改成幼儿园了,华强在那里住过。子一辈父一辈都在一个地点住过。</p><p class="ql-block">后来沈音曾搬到北镇大庙几年,爸爸妈妈也都到那去了,1969年春节回沈,钥匙在邻居马嬸家,咱家的全部家当装在两只木箱中放在马嬸家。点火烧坑住了一晚,太冷了就到沈音主楼一楼少年班去住了几天。当时华敏小平在少年班,(主楼一楼南侧几个房间),华强在幼儿园,(主楼一楼北侧一个大房间)</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在沈音的一生。</p><p class="ql-block">照片应该是在1982年夏天我们9栋房子北边小道边。</p> <p class="ql-block">妈妈生于1930年8月25日,19岁与爸爸结婚,爸爸家是贫农出身。当年妈妈家是大家庭,生活过的好,地也多。解放后划为地主家庭。结婚时陪嫁不少东西,也是当地人都羡慕和赞扬的。由于爸爸还在读书(不收学费是免费的),吃饭自己负责。几年光景就将妈妈的嫁装都卖光用来吃饭了。到她去世时仅留一对耳环,里边有南康字样,去世后老爸交给我做纪念。</p><p class="ql-block">妈妈和爸爸于1953年调到沈音工作,当时学院有个小工厂,全都是职工家属,妈妈也在那里上班,因为大多数都没有文化,学院组织的扫盲班,也念了几年吧,校长是邱新睦妈妈吴文润老师。我还见过妈妈的毕业证呢,有吴校长的印章,现也不知哪去了。</p><p class="ql-block">在小工厂我见过妈妈使用小冲床冲小件,很利索的。那时候应该是1960年前后,后来小工厂停办将妈妈留在了食堂工作,其它的姐妹都调走了。</p> <p class="ql-block">看看吧,伙食科全体人员只有妈妈一个女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在食堂的同志们,开始又有女同志身影,前排左一是苏泽老师的小女儿接班也到了食堂,她可是最年轻的食堂饮事员啦!左2是妈妈,这是年终被评为先进集体时的照片。身后就是主楼。</p> <p class="ql-block">这不,这是沈音伙食科食堂饮事员女同志第一张集体照。身后是主楼。看那个年代,应该是1982年前后。她们的厚棉衣,裤。当时还用布票,棉花票呢。</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6日来到妈妈站过的主楼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6日来到父母工作过的沈音主楼前留影。这个埸地夏天当蓝球埸,冬天当过滑冰埸。</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主楼的标牌,沈音的老建筑之一。它也七十多年了,换过房盖,其它还是原样。</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的同志们在食堂中间那栋房前照的集体照。后排左六是妈妈,左七叫佟姗,也是接班来到了食堂工作。后排右一是邹旭东,他是真正的接班人,他父亲就是在食堂干了一辈子退休了,他接的班。看来其它几年轻人恐怕也是接班来的小同志。这张应该是1982年12月份照的集体照吧!妈妈在沈音的最后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爸爸赖德三(曾用名,赖荣贵)南昌师范专科毕业,二级田径裁判员,讲师。1950年毕业分配到齐齐哈尔市黑龙江师专工作。生于1924年2月25日(阴历),卒于2018年5月23日于家中。享年94周岁,应该叫96岁吧。祖籍江西省南康区。</p><p class="ql-block">老爸一生认真做事,正经做人,心地善良,仗义执言。退休后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老的新党员,1986年入党。</p><p class="ql-block">爸爸在工作中出现过一次危险,教学生投手榴弹时打破了头,好在没大事。他的爱好是太极拳,一生走到那教到那,学生多去了。</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六十年代初,为了给学生上冰上的课,三个老师每天晚上浇冰埸。困难时在沈音院外北边小河面上浇冰埸,省了水钱,冻坏了这三个老师。经常弄的棉裤都湿了,烤也烤不干。那时候也没有工人帮忙,全靠自己创造条件上课,也没有补助收入,就是干那,啥条件也不讲。</p><p class="ql-block">爸爸最后的12年是在北京华强,凤荣家住了8年,2014年6月16日发病住了十天院恢复不错了,但是身边不能没人了,所以我们决定将老爸带回沈阳照顾。因那时我和老伴以退休,弟弟们还在岗位上,所以我和老伴先担起了照顾老爸的担子。</p><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23日晚8点多老爸平静地走了,享年96岁。老爸千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一是老爸与他的同事们。左一是老爸,左二是马连保老师,左三是苏泽老师,他是体育教研组组长。这是参加滑冰运动后合影。老爸在黑龙江师专时学生教会了老爸滑冰,他会冰刀,会花样滑冰,不会冰箭。那两位老师会冰箭滑运动。</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体育老师,左一马连保,左二,爸爸,右一,赵玉玲老师。这是沈音一部分学生参加大学生游泳运动会获奖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参加大专院校篮球比赛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加大学生足球比赛留影。</p> <p class="ql-block">沈音大门南侧门柱的标识。它建校于延安,最早叫鲁艺,到沈阳后鲁美与沈音分开后叫这个院名,沈阳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是李劫夫。</p> <p class="ql-block">沈音大门北侧门柱上的牌子。2023年10月16日拍摄。</p> <p class="ql-block">沈音院内八字楼之一,这是南侧那栋楼,现在叫南琴房。小时候我经常与同学来三楼打乒乓球,那时的副院长叫高梦柯,经常得第一,大刀削球手。应该是六五年至六六年间,这是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沈音八字楼之一。这是北侧那栋,六五年时也有办公的,也有一部分宿舍。</p> <p class="ql-block">这是院内南侧的石头建筑。有毛主席提写的八个大字。(应该是校训吧)</p><p class="ql-block">紧张,严肃,刻苦,虚心。</p> <p class="ql-block">远处看到的音乐厅。它经过几次改建后成现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音乐厅。原来。顺音乐厅往北走200左右是汽车车库,马车库(养了一匹马,车夫姓陈的大爷每天拉拉菜啥地。)还有猪圈,(爸爸被打成黑帮分子后曾养过一段猪哟!)卫生所,校办工厂等等。</p><p class="ql-block">音乐厅后边(东边)是足球埸。后改成体育场,可以开运动会了。</p> <p class="ql-block">老伴代表妈妈照一张。</p> <p class="ql-block">我代表爸爸照一张。</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两棵十几米高的大楊树了吗,它是建院后第一批活到现在的两棵树,它比我还大一两岁吧,我的父母每天上班都要经过这里。它是见证啊!</p><p class="ql-block">以后也可以每年来到这里追思父母,因为这两棵树还活着……</p> <p class="ql-block">沈音食堂现在为三趟房组成。这是第一栋,南侧。南边一大片地方原来也是足球埸。</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一栋墙上的标牌。妈妈在这里工作了30年吧,一直到1982年11月11日可佳出生后抱他回家上楼感觉没劲,一检查发现得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住院两个多月就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间的第二栋。在这个门前食堂的全部工作人员在这里照过集体像哟!</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侧的第三栋。从北向东的方向照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主楼广埸中间拍的第三栋北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的煱炉房的位置,这东边墙角处原来是水房,西边是澡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锅炉房北侧的石头碑。放大后左上角是劫夫像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劫夫园碑!</p> <p class="ql-block">第一任沈音院长李劫夫石头碉像。正面朝向东方,他原来居住的地方离这座碉像西南侧20米远的地方,一坐小楼,以拆除了。他老伴张洛至今还活着,也九十多岁啦!</p> <p class="ql-block">老伴在这留影。</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图书馆,老建筑之二。</p> <p class="ql-block">现在叫第三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音乐厅东部的琴房改建后的样子,它的正东边是足球埸。后来开运动会也可以啦!</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运动埸上拍的照片,前排右一是妈妈,哈!她是年年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这是全院的优秀人物拍摄的集体照。</p><p class="ql-block">身后的建筑是沈音主楼。</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北镇大庙及闾山。</p> <p class="ql-block">放大后看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大庙正门东侧的石牌。</p> <p class="ql-block">壮观的石牌坊和前后各一对狮子。注意看,在北边的狮子旁的人是老伴。</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张姨在这里合过影哟!那时候的地面也没整理过。应该是1968年冬天搬到这里办学。照片应该是初春。</p> <p class="ql-block">老伴在中间照一张吧,来到妈妈曾来过和工作过几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庙前右边(东)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大庙前左边(西)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大殿。</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录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景色。右。</p> <p class="ql-block">同上,左。</p> <p class="ql-block">右。</p> <p class="ql-block">右放大。</p> <p class="ql-block">左。</p> <p class="ql-block">左放大。</p> <p class="ql-block">大殿西向南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殿西墙外。</p> <p class="ql-block">大殿西向北拍摄。</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哦!里边供的是医巫闾山之神。</p> <p class="ql-block">在牌坊前东边照一张。</p> <p class="ql-block">牌坊东边的狮子。西向东照。</p> <p class="ql-block">在牌坊前西边照一张。</p> <p class="ql-block">妈妈四十多年前也是在这里留过影。</p> <p class="ql-block">牌坊西边的狮子。东向西照。</p> <p class="ql-block">在东边这个地方再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再照一张侧面位置的吧。</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建筑的东墙外建了几趟房,沈音在这办学好几年,妈妈一直在这里工作到撤回沈阳原校址才离开。</p> <p class="ql-block">东墙外南侧的钟。西向东北方向拍摄。</p> <p class="ql-block">东向西北方向拍摄。</p> <p class="ql-block">北向南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庙内三进院。</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来到医巫闾山。</p><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与她弟及两个妹妹一行五人来到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正门远景。</p> <p class="ql-block">闾山内的建筑。东向西拍摄。</p> <p class="ql-block">西南向东拍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录像。</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的石头碑前留影。</p><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p> <p class="ql-block">在叫大石棚的地方姐仨个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大石棚说明牌。</p> <p class="ql-block">大石棚下的景观。圣水龙潭。</p> <p class="ql-block">有名的歪脖老母。</p> <p class="ql-block">说明牌。紧邻大石棚右侧。</p> <p class="ql-block">下午照的同一匹马。</p> <p class="ql-block">上午照的同一匹马。</p> <p class="ql-block">顶峰上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千山问天。</p><p class="ql-block">这是天上天出口前的一个景点,下去就是夹扁石石碑。</p> <p class="ql-block">再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妈妈四十多年前来过千山,在这个地方照过像。</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4号我和老伴及她弟弟一块到千山寻找妈妈去过的地方。这张是在里边的位置照的。</p> <p class="ql-block">在原地留一张照片吧!这是在外边的位置照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里边的位置,下午四时照的。</p> <p class="ql-block">咱俩再来一张全身的吧!</p> <p class="ql-block">妈妈曾经来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老伴艰难地来到夹扁石前,累的不行不行的,就没让她上去照像,我代替她吧。</p> <p class="ql-block">来到夹扁石石碑前,上去20多米的坡上就是夹扁石啦!</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前妈妈来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后我为了追思妈妈也来到这里,妈妈!大儿子华伟来了!</p> <p class="ql-block">出来后抬头可见天上天!</p> <p class="ql-block">她们也曾来过这里,那时还有树。</p> <p class="ql-block">来到天上天南边照一张吧。可是树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1982年左右与单位同事同游千山天上天时留影。左一是妈妈,右一是韩淑清,(我们叫白大娘,他和身后的白大爷是一家子,)后右一是白福林也在食堂工作。他家住8栋西侧,与我们是邻居。</p> <p class="ql-block">下边这两照片是同一个地点照的,吋间上相差四十多年哟!这个地点叫聚仙台。</p> <p class="ql-block">在千山这里妈妈与管姨的两个姑娘合影。</p> <p class="ql-block">找到这个地方,老伴也照一张。在同一个位置,相隔四十多年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千山风景区叫天外天的地方,这是妈妈与管姨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可不知啥地方了,没找着。据分析应该是北镇县城内的老城墙。这是妈妈与管姨二姑娘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应该比我年龄还要大。是老爸刚来东北时在齐齐哈尔黑龙江师专的笫一張集体照片。右一就是他年青时的照片应该是26岁。</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这个美篇从构思到实施完成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主要是追思父母一生的脚步,从他们两位老人与老家,姥姥家亲人们几十年的相处的情况,工作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展示了一些,有的事情我也了解的不多,不够准确,评印象想像来评论了一下,不对的地方只请两位老人原谅吧。</p><p class="ql-block">父母两人从1950年来到东北工作几十年直到去世,我们分别将他们送回老家,让游子回到老家,回到父母墓旁陪伴也算孝子啦!</p><p class="ql-block">这个家首先是奶奶,然后大爷大娘他们仨人是大功臣。爸爸妈妈后来也与他们一道努力扛起了赖家这一枝的大旗。他们的一生勤劳,善良,认真努力工作,亲人之间团结互助,爱心满滿。这种亲情延续到我们这一代,由其是华文,华仙,华盛,华志及嫂子弟妹,妹妹们孩子们多年来看护老家,照顾去世的亲人,谢谢你们啦!我们这枝四兄弟要向老人们和你们学习。将这种亲情继续延续下去,让赖家优秀的家风传承下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亲人们加油!</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8日赖华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