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脉 香 承 苏 门 山

太公一三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香起中原,通古达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月1日至3日,由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新乡职业教育社区学院主办的首届苏门山香学创新发展大会在新乡市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香文化产业代表等120余人参加了此次文化盛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次会议是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在深入贯彻学习“两个结合”理论和精神指引的背景下召开的。该校自觉运用“两个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本土历史人文特色资源,从“苏门百泉、千年药都”的史实典故中提炼精致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创新转化,以学术研究带动项目落地,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助力筑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门山面积不大,只有几平方公里;苏门山海拔不高,只有184米。但是,苏门山始终是中华香学的文化高地,是先贤大儒们的学术交流圣地。开幕式上,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邓清亮代表全校8000多名师生向到会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文化交流活动是促进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机会,大家分享各自在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以及非遗传承、技艺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促进地区之间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互鉴,开阔当地居民文化视野,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整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产品,为当地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激发潜能。</span></p> <p class="ql-block">  河南大学播音主持系原主任路庆平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苏门山香学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苏门山香学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 作者 方春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去二三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烟村四五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亭台六七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九十枝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耳熟能详的诗句,这香氛氤氲的意境,是写的哪里的景色?是谁写的?恐怕知道的人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诗写的就是苏门山附近的景色,作者是北宋的邵雍,他在苏门山居住了将近20年,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创立了易学的象数学派,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在他笔下出神入化,《邵子神数》《梅花易数》《皇极经世》《渔樵问对》等鸿篇巨著至今让人耳目一新、心灵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门山,位于今河南省新乡辉县,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是夏商时期的“苏国”故地,公元1192年,这里又一度被命名为“苏门县”。古人“砍柴为樵,取草为苏”,据《辉县志》记载:“苏门,乃樵苏者之门也”。蕴含两山对峙似门,并由此处入山砍柴割草药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门山,八百里太行的南大门。门里,太行山区生长有道地药材数百种;门外,是古今闻名的百泉药会,百泉药会始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是全国三大药材交易市场之一,有“不到百泉药不全”的美誉。2008年,百泉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历来有“香药同源”的传统,苏门山,千百年来一脉“香”承,天然而然成为一个“香学平台”,吸引了不少名人志士到此隐居、游览和讲学,晋代的高适、孙登以及“竹林七贤”;唐代的贾岛、吴道子;宋代的苏东坡、周敦颐、程颢、程颐;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耶律楚材、许衡、姚文献;明代的唐寅、黄辉、魏允贞;清代的乾隆皇帝、孙奇逢、郑板桥等。孙奇逢是明末清初中国三大儒之一,著名的理学大家,在苏门山讲学20多年,世称夏峰先生。与李颙、黄宗羲齐名。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等。“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在苏门山被当作一种逍遥生活的雅趣和洒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古代的中华香学,“繁华若繁星耀”,曾经具备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传承、器物传承以及流派传承,如宗教香方、医药香方、文人香方等。北宋著名的文学家、香学大师总结概括有《香之十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格鬼神,清净心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能除污秽,能觉睡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静中成友,尘里偷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多而不厌,寡而为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久藏不朽,常用无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惜的是,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类似,近代香学“花落凋散似尘埃沉”,一度被打上“封建迷信”的标签,甚至传承中断。在一个传统生命观、健康观、中药观均受到质疑的环境中,香学的医学属性必然被“蛛网尘封”,香学流派湮没无闻,同样传承无力,或者以讹传讹,甚至包括饮食用香与洗护用香,近代以来也经历了从天然香料广泛盛行到化工香精充斥替代的巨大变化,对人体健康、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负面影响都非常明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审美雅趣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复兴,香学又有兴起之势,但社会上流行的“香道”,多是辨识的“经验学”和操作的“熟练学”,传统香文化的开发利用和香产业发展还处在起点阶段,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报告和理论观点,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评价当前香文化,“摆样子,过家家儿,经得起看,经不起问”。中华香学需要不同地域的香学流派共融共生,亟待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创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香学理念和理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崭新的理论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在后疫情时代,免疫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大健康”成为了2023年最热的话题之一,而中医芳疗在大健康产业中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芳香保健师”是国家颁布的第四批新工种之一,与其配套的新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也已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乡职业教育社区学院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出发点,以“古为今用,传承创新”为工作指引,沉挖苏门百泉千年药会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精致内涵,提出香学新理论———“中华香学是天人合一的福文化”,创新构建中华香学新理论的四大支柱,即打造以“香起中原、药香养生、馨香养学、君子香礼”为核心内容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价值观的“苏门山香学”体系。我们不仅要绘制新时代新香学的“规划图”,还有详细的“施工图”,更有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真诚欢迎热衷于香学的贤达志士共谱共著苏门山香学新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香学,苏门山香。</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次会议发起人方春国提出了“苏门山香学新理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中华香学是天人合一的福文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香学,又称作中华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随着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创新,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香学是天人合一的福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久远的一个核心理念,体现了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思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香即中华香学的极致,是以高洁贤良的品性为最。《国语·晋语》:“夫德者,福之基也”,具备高尚的品德,是有福的基础。“积德”,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行,是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律”血脉。香学与福文化同源同宗,香为使者,天地人三才相互契合,生生不息,终达天人合一、君子大德的绝妙之境。新时代新香学与新幸福观的共融共合之路,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span></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新乡市政府的经济发展顾问,郑泰森多次到苏门山实地考察,是新乡市旅游规划的编定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门百泉是中国最早开办的药市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药食同源,药香同源,香产业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香学香道是香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香学应该从雅集中走出来,从小众中走出来,成为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乡南太行旅游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以前观光旅游是基础,休闲度假是主导,今后,康养旅游产业是一个新的方向,苏门山千百年来积淀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根脉,是新乡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在中医药大发展的趋势中,以香疗为代表的康养产业大有可为。</span></p> <p class="ql-block">  张新斌在新乡工作十多年,对牧野大地一往情深,走遍新乡的山山水水,被同行称为“太行之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香,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碎秽、安神镇魄的良药。《诗经》中,有大量的涉香之作。《楚辞》中的香草香木共计达34种,推崇佩香、饰香、赠香。西晋有姓名或有姓无名的诗人,共计82人,参与涉香作品创作的诗人有30人,占比37%,共创作涉香诗歌133首;东晋有姓名或有姓无名的诗人共计126人,参与涉香诗歌共34人,占比为30%,共计创作涉香诗歌138首,以香阐释美德,香成为一种有特殊地位的象征物。唐代时期香料大量流入中国,使“丝绸之路”又有了“香料之路”的称谓。宋代视香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还建立了香之品评标准。明朝朝贡贸易体系发达,郑和下西洋换回大量香药,全社会形成了香品使用的社会风气。清朝时期依旧使用大量的芳香药物,并制作成各类香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乡文化底蕴丰富,有着深厚的香文化积淀,新乡汉墓中出土大量的汉代博山炉,辉县苏门山为“樵苏”之山,有着丰富的中药种植史和中药材交易史,要进一步厘清苏门香文化产业链条,将其打造成香学圣地。从《本草纲目》等传统医书中,深入挖掘康养药方,从历史文献中挖掘香文化的庄重仪式规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香文化规程,与茶道、棋道并列的香道,使中华香文化礼仪走向现代生活,走向世界。推动香学与文旅文产深度融合,在打造苏门山为“香学圣山”上有新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条黄河撑起文化寻根之船,得以鲁豫两地相隔千里的遇见,从摩登时尚的青岛到钟灵毓秀的新乡,谭泓教授对苏门山的深邃厚重连连赞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溯源寻源,香起中原。在中原,为什么是苏门山聚集了那么多的贤人志士来纵论香学香交化?应该好好挖掘其中的深层次成因,并创新利用,那么这场学术会议一定会载入新乡史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杯啤酒让青岛醉了世界,一座小小的崂山让青岛在历史中“出圈儿”千年。我把青岛的啤酒文化和新乡的香学做了一个比较和链接,无论是香还是酒,尤其是啤酒,都是生活的一种嵌入,不是一种完全的必需品,是生活更美好的一种添加剂,这两者是有共性的,今年7月14日,第33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在接下来的24天里,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余款品牌啤酒、379个商家参与啤酒盛会,接待游客617万人次,消费啤酒2700吨,630余名演艺人员带来1110余场文化演艺活动,10项体育赛事、6000余名运动员、带来1650场次比赛。青岛的国际社会影响力、经济拉动力、游客满意度再创新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我们应把两者的共性特征用于去推动新时代的一个产业,即文旅融合产业文旅产业,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创业,这些对于新乡发展香学香产业来说应该是有一个示范和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到新乡我就感慨,都说山东有文化,但真正的中国文化之根,山东比不上河南,这是无需质疑的,河南的文化特征体现了一种交融,体现了一种根生,一种辐射。它的根源性,它的原创性在“第二个结合”的推进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互联共通的过程中,中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和发展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岛是北方康养之都,新乡可以打造中原香养之城。香学复兴,意味着对嗅觉文化的开发与熏育,鼻根的清净灵明对于其它门类的艺术审美的融会提高,具有深厚意义。经由香学传统,尤其天然香使用传统的全面复苏,结合文化旅游、环境保护、资源再生等现实需要,开辟香学研学之旅,重建重走“香道”,建设美好“香村”。推动生态香发展,生态香原产地保护认定,优秀旅游资源与品香体验及民宿经营有机结合的“香村-香宿”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香学服务业不仅是实践性艺术门类,更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香疗新职业,我们不能满足于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必须能够把相应香品有效运用于医药保健、生活审美、艺术鉴赏乃至修养身心领域。近十余年,制香行业市场需求空间明显增大,香品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古老香学课程亦焕发新的生机,来正当时,学正当道,始于香而不止于香,通过香学,把洁净精微用在生活的时时处处,护身、护心、护念。</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接到本次大会组委会邀约的时候,刘英基还是在旅游学院担任院长,会议召开之日,他已经是商学院的院长了,岗位变了,但他的学术研究方向没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细数如今的香产业发展前景,随着年轻消费群体进入市场,更多创新型的商品拥有了市场,其中尤以小众香受到追捧。除此之外,人们情感化用香,对商品使用的新型价值越发凸显。在中国消费者用香缘由的统计中,93%人因情感因素用香,48%的人为彰显个人风格,更有26.11%的人认为用香是仪式感很强,爱护自己的过程。随着全渠道信息的融合, 直播带货,为香品产业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在线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香品,也可去线下体验店,尝试之后购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香产品的质量和效果也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香文化的推广,香行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但是香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的困境与挑战:一是行业企业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二是相关配套体系缺失,尚未形成产业体系;三是产品质量标准不够,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四是政府关注程度较弱,尚未形成政策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思考:一是文化赋能,提升香产业品质与魅力;二是技术赋能,增强香产业价值与功能;三是数字赋能,拓展香产业空间与市场;四是政策赋能,促进香产业集聚与升级。</span></p> <p class="ql-block">  江月剑主任多次到新乡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对新乡市创建全民终身学习示范城市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才几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中华香学、香文化的传承,交流了香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可谓是满堂溢彩。举办首届苏门山香学大会,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拓展,社区教育的一个创新。下一步如何去传承,如何去落实,怎么跟本土文化结合、跟产业经济结合、跟我们的创业就业结合,真真正正做到以学术研究带动项目落地,是今后我们开展工作的关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乡职业教育社区学院深挖当地文化资源,传承好,推广好,让我们的社区居民能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认知,破除封建迷信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每个社区教育工作者、每个公民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后疫情时代,中华香学的传承、发展跟老年教育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中华香学系列活动的开展,跟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也是很好的一个途径。新乡职业教育社区学院构建“以学校为指导、以项目为主体、以学术为支撑、以研究为突破、以活动为助推、成果转化为效益”的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机制,共同推进理论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全省是一个很好的示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苏东坡亲笔题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苏门山香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交流电话</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15903730139</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