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茶文化研究与《竹枝词》创作

百胜

<p class="ql-block">《竹枝词•银生》</p><p class="ql-block">春来故土荡馨香,</p><p class="ql-block">土著植茶漫野芳。</p><p class="ql-block">南诏城池呈圣殿,</p><p class="ql-block">银生节度赋荣昌。</p><p class="ql-block"> 这是茶友洪亮在银生节度使所在地,即今天的景东县古茶山拍摄的一组作品,我用来撰写《竹枝词》,向茶友们介绍银生城的历史,介绍种植茶树的彝族支系香堂人的历史,让民族茶文化的自信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云霞》</p><p class="ql-block">山高路远舞清霞,</p><p class="ql-block">古郡银生漫野茶。</p><p class="ql-block">故土传承迎盛世,</p><p class="ql-block">云升无量赋诗家。</p><p class="ql-block"> 这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彝族中的一支,就是沿着哀牢山从玉溪市新平县就分布的彝族支系香堂人。在哀牢山至无量山脉,甚至延续至境外的老挝、越南、泰国都有分布。在新平县古茶树区域内的水塘镇,南诏国时期银生节度使管辖范围内,节度使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普洱、临沧、版纳和玉溪部分地区在内。海拔1800米以上的古茶树,都是由香堂人栽种的。这是结论是知名作者詹英佩女士,用一双脚走遍银生节度使管辖范围的茶山,著作《茶出银生城》田野调查的结论。我是其中印证这个结论的“田野调查”者之一。1990年我去易武乡走访老乡长张毅,他本人就是彝族支系香堂人,祖籍是石屏宝秀镇人,明代洪武年间高祖就前往易武种茶。在著名的普洱市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我认识的尚品茶庄的老板娘、景谷县威远江彼岸茶山的彝族茶人,在新平县水塘镇古茶树的拥有者均是香堂人。他们是汉化最厉害的彝族支系,许多人不会彝语也不着彝族服饰。我作为业余民族史研究者的最大担心,就是民族失去自身的特性。好在这些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大量出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让民族文化重现异彩!我认识的临沧市凤临区忙麓山昔归团茶制作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其良先生,也是彝族支系香堂人。</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雪芽》</p><p class="ql-block">景东古树茂春芽,</p><p class="ql-block">圣殿庄严肃穆嘉。</p><p class="ql-block">酽味清甜呈贡品,</p><p class="ql-block">银生白笋冠中华。</p><p class="ql-block"> 这是景东无量山脉的大叶茶,采摘于明前的春茶,白毫银针,香气四溢是银生城历史上向南诏国进贡之茶。洪亮先生是来自福建省的茶商、实际上就是制茶人,也是工匠。在癸卯年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茶业分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云南联络处举办的2023年“云岭杯”优质茶评选活动中,获得特别金奖。充分显示出历史地方贡茶的优势和传统茶文化。</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晓春》</p><p class="ql-block">龙团凤饼著名芽,</p><p class="ql-block">古树苍天盛世嘉。</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真贡品,</p><p class="ql-block">银生伟岸育清茶。</p><p class="ql-block"> 云南茶界达成共识的著名茶山无量山脉古树茶,是自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国期间,效仿唐朝中原文化,封禅“三山五岳四渎”,传承唐代贡茶制,专门由临沧的顺宁府贡忙麓山、景迈山古茶、普洱府的困鹿山古茶,无量山银生茶等组成南诏和之后的大理国的贡茶。所以蒙氏后代和组成南诏、大理国的彝族、白族在哀牢山、无量山成为植茶和制茶、饮茶的茶山民族。至今彝族的“抖罐茶”,白族的“三道茶”就是最好的验证。云南贡茶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云南的世居民族髳部(今楚雄州牟定县),濮部、氐羌部落均出兵,参加周武王的孟津会盟,共同伐纣。胜利后贡“丹”即铅丹、“荼”即南中茶子,即今天的紧压茶,“漆”即生漆,“蜜”即今天的土蜂蜜。巴地管辖云南许多研究者总把巴代云南,因为巴地管辖云南。这是我们作为研究者,从方物入手研究世居民族,春秋战国时期铅丹是术数者以长寿为目标的药丸和丹;荼作为药和祭祀物;漆,就是生漆用于制作漆器,四川省西昌彝族制漆器自唐代至今,贵州省毕节彝族制漆器起于夜郎国期间,汉代就存在。目前上述两地的漆器制作技术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盛会》</p><p class="ql-block">春城聚会看大家,</p><p class="ql-block">老者交流聚气达。</p><p class="ql-block">康乐茶城迎盛世,</p><p class="ql-block">三山碧水印中华。</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囊括云南茶界92%的专家、学者、规模以上制茶企业,以及制茶工匠。张顺高、梁凤铭、张芳赐、王树文、何仕华、苏芳华、丁渭然、冯炎培、邹炳良、杨行吉、吴启英、张文彬、魏谋成、王乐观、曾云荣、曾维然、李宏国、卢国龄、冯德琪、吕才有、周红杰、邵婉芳、李荣春、刘永华、蓝增全、沈晓进、包莉红、高丽莉、沈雪梅、杜琼芝、陈升和、朱志恒、李正行、李朝康、邹晓兰、王迎新、张官云、张辛、张晓聪、刘世清、杨滢惠、张棨、詹英佩、吴涯、黄桂枢、张一云、陈露云、海可导、顾时兴、雀康、张励民、杨铸华、苏天水、韦瑛、杨伟、何强、宋军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艺术顾问冯国语、殷宗祥。这是一个茶界荟萃的民间社团,“五八饮茶日”,“茶寿节”,《民族茶文化》出版杂志,云南省首届斗茶公开赛、名优茶评选活动,培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和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茶业分会推荐职称平定,均出于该促进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span></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景迈》</p><p class="ql-block">澜沧古树育馨香,</p><p class="ql-block">韵味流长世界扬。</p><p class="ql-block">无量山峰群茗落,</p><p class="ql-block">银生璀璨赋新章。</p><p class="ql-block"> 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茶业分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云南联络处,2023年“庆祝景迈山古茶园文化遗产申报成功暨云南省第十四届茶寿节”在昆明市官渡区康乐茶文化城召开。邀请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紫陶研究会、云南春城书画院、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普洱茶杂志、云茶城集团管理有限公司、康乐茶文化城管理有限公司、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昆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大学学友会、以及荣获“云岭杯”优质茶叶评选活动获奖单位和获奖人,“三会”会员和获得第十四届茶寿节荣誉称号的个人盛装出席。</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茶寿节》</p><p class="ql-block">金秋硕果绽天芳,</p><p class="ql-block">盛世迎来茶寿彰。</p><p class="ql-block">癸卯晴空新万里,</p><p class="ql-block">清风起舞古稀扬。</p><p class="ql-block"> 今天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茶业分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云南联络处在昆明康乐茶城、隆重庆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暨第十四届茶寿节大会。张晓聪、刘世清、杨思义、王乐观四位老茶人,荣获“茶寿匾”。这是年满70岁,从事茶业工作40年老茶人的嘉年华!</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者、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丑吉日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采茶》</p><p class="ql-block">清风癸卯采春芽,</p><p class="ql-block">古树苍天盛世华。</p><p class="ql-block">土著彝人登上去,</p><p class="ql-block">香堂汗水富千家。</p><p class="ql-block"> 这是景东县无量山脉的世居民族彝族支系香堂人,在采摘今年的古树茶。这是洪亮先生在采摘实地拍摄的,也是他加工制作“晓春”茗茶的原料。</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香堂》</p><p class="ql-block">哀牢世祖育香堂,</p><p class="ql-block">驻地绵延无量疆。</p><p class="ql-block">古树苍天迎盛世,</p><p class="ql-block">今春璀璨赋新章。</p><p class="ql-block"> 彝族支系香堂人,目前在云南省彝族中的居住地主要沿着从玉溪市新平县的哀牢山脉,从新平县水塘镇起,沿着哀牢山至景谷县,跨过威远江进入镇沅县在九甲乡的千家寨,沿着哀牢山跨过李仙江进入景东县安定镇,来到无量山脉在景迈山茶园与傣族、布朗族寨子附近均有少量香堂人,跨过澜沧江来到昔归忙麓山再次进入彝族支系香堂人的世居之地,在从东南走进入易武古镇,这个彝族支系香堂人的聚集地。根据詹英佩女士的“田野调查”,在海拔1800米以上栽种古树茶的民族就是香堂人。根据我的研究,在这一区域内的采茶、种植民族还有“克木人”,拉祜族、苦聪人,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哈尼族的僾尼人。</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民居》</p><p class="ql-block">香堂古代筑新家,</p><p class="ql-block">土著重檐建设嘉。</p><p class="ql-block">爨氏传承东半岭,</p><p class="ql-block">银生节度赋云霞。</p><p class="ql-block"> 这是洪亮先生在景东县安定镇老仓地区拍摄的彝族支系香堂人的民居。硬山瓦顶,重檐、土木结构,典型的爨氏自中原建筑文化与当代土著彝人结合的汉式建筑。充分证明从居住民居就是从当地“杆栏式”建筑结构,演变成汉风结构与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专家》</p><p class="ql-block">春城伟岸众专家,</p><p class="ql-block">致业尝出品选茶。</p><p class="ql-block">云岭高原生古树,</p><p class="ql-block">传承普洱著春芽。</p><p class="ql-block"> 云南茶界的著名专家组成“云岭杯”名优茶评选小组。具笔者知道首排左手起为张晓聪、苏芳华、杨思义、张棨。第二排左手起:杨滢惠、沈雪梅、周红杰、沈晓进、包莉红。这是云南省茶界的知名专家。</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聚神》</p><p class="ql-block">清馨普洱聚新香,</p><p class="ql-block">海纳山川各自强。</p><p class="ql-block">属类分来尝百味,</p><p class="ql-block">专家品鉴著新章。</p><p class="ql-block"> “云岭杯”名优茶品鉴是专业人士的特长。普洱茶、生熟、红茶、白茶、茶膏等进入评选,专家是通过专业的评选固定程序,对茶叶、茶膏进行色香味型等十个项目,进行品鉴、打分,最后综合后在“盲评”中根据分数评选出特别金奖、金奖、银奖的等次。最终按照“盲评”的分类编号得出获奖的单位或个人送评的茶叶获得的奖次。</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迤仓》</p><p class="ql-block">银生古镇沐天芳,</p><p class="ql-block">安定山峰普洱强。</p><p class="ql-block">韵味流长归故里,</p><p class="ql-block">彝家世祖育馨香。</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无量山脉就是几个种茶、采茶、饮茶、贡茶的民族哈尼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傣族、佤族、德昂族世代居住的地方。也是在古代南诏国银生节度使所在地银生城,即今天景东古城所在地,安定是古代的驿站、关隘之地。</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古树》</p><p class="ql-block">银生璀璨赋诗嘉,</p><p class="ql-block">古树苍天盛世华。</p><p class="ql-block">一片晴空传万里,</p><p class="ql-block">三迤晓月富彝家。</p><p class="ql-block"> 彝族支系香堂人是云岭高原上从汉代建立益州郡,到南诏、大理国与唐朝往来中受中原文化的融合,直到元朝彻底归顺中原文化一路走来,多民族文化逐步走向统一文化的彝族支系,今天在香堂人恢复穿着民族服饰,其中,昔归团茶制作技术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苏其良就是代表。所以,无量山的制茶技术渊源长久。这是我们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是从方物研究民族史的一点体会。</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癸卯年孟秋癸亥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张百胜,祖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张家码头。1954年出生于北京市宣武区前门外大耳胡同。昆明市委党校九二政管专业毕业、昆明市公安局副调研员,长期业余从事云南民族史研究、茶文化研究、茶马官道研究、陶瓷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和爨文化研究。作品《宝塔诗.普洱茶》收入《云茶大典》,长诗《拓路者》收入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获二等奖。作品《竹枝词.西山八景》由爨体书法创作者、云南紫陶大师李卫忠书写后参展于2019年昆明市文创博览会。</p>